山川旅痕散记之230 :丰收节里诗意浓

寄雨江南

<p class="ql-block"><b>  秋分时节,行走在乡村的田野间,成片的玉米秆挂着一尺来长的大棒子,里面是一排排黄澄澄的“小金牙”;红高粱如擎起的火把,正走向美酒飘香的酿池;谷穗谦卑地弯向大地,似在行感恩之礼;火红的石榴点亮了枝头,宛若一树小灯笼,映亮了整个秋天……</b></p><p class="ql-block"><b> 自2018年国家将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土地上绵延千年的收获欣喜,终于有了属于农民自己的庆典。当我穿行在这片多彩的田野上时,仿若听见远古的诗句乘着秋风掠过穗海,在与今日的欢欣应和酬唱。</b></p><p class="ql-block"><b> 翻开华夏诗卷,丰收的意象如饱满的谷粒般俯拾皆是。李绅笔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朴素对仗,道破了农耕文明最本真的轮回。一粒种子在春泥中苏醒,在夏雨中拔节,最终化作秋野万顷金浪的生命史诗赫然在目。而更深的震颤来自那冷酷的转折:“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遍地丰饶反衬农人悲怆,让粮仓的阴影里浮现出历史的伤痕。同样凝视汗水的,还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灼热画面,正午的烈日将佝偻的身影烙在大地上,最终凝成“粒粒皆辛苦”的千年喟叹。</b></p><p class="ql-block"><b> 李绅道尽农事艰辛,苏轼则唱响丰年的礼赞。他在《丰年有高廪诗》中挥毫:“颂声歌盛旦,多黍乐丰年。近见藏高廪,遥知熟大田。在畴纷已获,如阜隐相连。鲁史详而记,神仓赋且全。舂人洪蓄积,祖庙享恭虔。圣后忧农切,宜哉报自天。”诗人以“廪”为“峰”,筑起一座物质的“丰碑”。这巍巍粮囤,是“鲁史”书写的祥瑞,是“神仓赋”讴歌的盛景,更是天地对勤勉的最高褒奖。</b></p><p class="ql-block"><b> 稼穑之喜在辛弃疾词中化作天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浪翻涌的香气与喧嚷的蛙鸣交织,自然的欢腾取代了人间言语。而在陶渊明的田园牧歌中,“农家乐”升华为禅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星与晚月为伴,劳作被镀上诗意的光辉。农人踏露而出、戴月而归的身影,千年后依然映照着土地崇拜的神性光芒。</b></p><p class="ql-block"><b> 同样的土地,不同的时代。往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的艰辛,已被今日田野的机声隆隆温柔覆盖。站在地头一个电话,联合收割机便吞吐金浪,将粮食直接送入农用车;秸秆还田的微尘尚未落定,播种机已在新耕的土地上谱出麦苗的青诗。</b></p><p class="ql-block"><b> 丰收节里的乡村,写就城乡交融的诗篇。乡间公路上,从城市归来的轿车载回漂泊的游子;田垄间,衣着时尚的城里人笨拙地刨着红薯,孩子们在垄间追逐蝴蝶。这一幕改变了往日人们的刻板印象——“过去农村人时兴到城里去过节,现在城里人喜欢在乡下来度假”。当夜幕低垂,文化广场上灯火如星,村民们载歌载舞,用自编的节目礼赞大地。此刻,广场上的欢腾与《诗经·七月》中“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的古老节律共振,一场跨越时空的丰收庆典在月光下永恒轮回。</b></p><p class="ql-block"><b> 丰收节不仅是对五谷满仓的庆贺,更是将世代农人的笑泪耕耘汇入千年文脉的庄严仪式。当我们在机械轰鸣中倾听“丰年多黍多稌”的颂歌,在粮仓前重读“秋收万颗子”的诗行,方知那金黄的稻浪里不仅涌动着今岁的果实,更沉淀着祖先对土地的虔诚。这片生长诗意的沃野,正以科技为笔,以乡愁为墨,在新时代的宣纸上挥毫续写。那田垄间的句读,是挺直的脊梁;那晒场上的平仄,是欢笑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b> 大地以时序为轴展开它的诗卷,春种秋收的字句,被农人的茧手摩挲出温润光泽。当收割机的轰鸣惊飞田埂的鸟雀,古诗里沉睡的穗粒,正在阳光下醒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