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声中访蒲宅

张良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张良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7018445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蒲松龄的《促织》,收录在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必修三第四单元第 18 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秋时节,应济南朋友之邀,我从福州奔赴济南,一同踏上了自驾游学之旅。9月14日,我们来到了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在阵阵促织声中,开启了探访蒲松龄故居的奇妙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车刚驶入蒲家庄,一座高大的石牌楼便当街矗立在眼前,门上嵌着“康平”两字,仿佛穿越了时光,为我们拉开了历史的帷幕。沿着铺在当街的石板路穿行,脚下的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每一步都似在与历史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蒲松龄文博馆,不多远就是蒲松龄故居旧址。故居的门洞为典型的中式风格,有檐有角,门楣上方悬挂着郭沫若先生1962年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苍劲有力的字迹,透着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踏入故居,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座具有明清时代烙印的典型农家建筑,坐北朝南,两进六个小院,里面一个小院套着一个小院,西侧有侧院,青砖黑瓦,木棂门窗。满眼林木森然,院落曲径通幽,在当时像这样的院落应该也可以算是殷实之家了。蒲松龄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为山东文明景区,实至名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第一个小院,在院子西北角,是蒲老先生的全身坐像,用洁白的汉白玉雕刻而成。先生坐在那里,左腿搭在右腿上、左膝头放着一本打开的书,用左手握住。右手捻着胡须、眼睛微闭,凝视前方,眉头紧皱,似在沉思。看着这尊雕像,我不禁想起高中语文课本里的《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短短几句话,便勾勒出了那个荒诞的时代背景,为了满足宫廷的玩乐,层层压迫百姓,而这背后隐藏的是多少百姓的血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带着崇敬的心情进入故居的正房,就是人所共知的“聊斋”。“聊斋”青砖铺地,竹席顶棚。中间迎门正面墙上悬挂着蒲松龄画像,这是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九月,寓居济南的江南画家朱湘鳞受蒲松龄第四子蒲筠嘱请,到蒲家庄面对着74岁的蒲松龄绘制的,是蒲松龄流传在世的唯一一幅画像,国家一级文物。画像中的先生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显感慨悲愤之情。画像上方是著名蒲学专家路大荒先生手书的“聊斋”匾额,两边是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聊斋”之中,仿佛能看到当年蒲松龄先生在这里秉烛夜书的情景。他在这一方天地里,创作了无数奇幻瑰丽又饱含深意的故事。就像《促织》里的成名一家,“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成名本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却因为被官府选中承担征收促织的差事,家道中落。这让我想起蒲松龄先生的诗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像成名这样的小人物又怎能逃脱命运的捉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聊斋”东间是蒲松龄的卧室,西间是蒲松龄的书房。书房里还摆放着先生的笔墨纸砚,他在这里构思着一个个奇妙的故事,用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而《促织》中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那些游侠儿和里胥为了谋取私利,不顾百姓的死活,将促织变成了敛财的工具,多少家庭因此家破人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蒲松龄纪念馆现有多个展室,各展室集中介绍了蒲松龄的生平和著述的版本及传播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蒲松龄生平展以图文并茂的版面配合展橱实物,详细介绍了蒲松龄生平的几个重要阶段,如出生、童年、完婚、初应童子试、结“郢中诗社”、青云寺苦读、南游、七年困窘、设帐“绰然堂”、蒲松龄与王渔洋、科场失意、暮年家居、乡饮酒礼、为民请命、柳泉采风、魂归聊斋等历史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些展室中,我仿佛跟随着先生的脚步,走过了他坎坷的一生。他一生科场失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就像《促织》里的成名在困境中不断挣扎,“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成名在官府的逼迫下,几乎走投无路,只能想到自杀来解脱。而蒲松龄先生在现实的困境中,却用手中的笔为自己开辟了另一条道路,通过创作《聊斋志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批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展室,我仿佛又听到了那阵阵促织声。在《促织》中,促织是整个故事的线索,它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也带来了一丝转机。成名的儿子因为不小心弄死了促织而吓得投井自尽,当成名夫妇以为一切都完了的时候,却发现儿子变成了一只神奇的促织。其子所变的促织与他人的促织争斗时,“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这只促织凭借着自己的勇猛,为成名一家带来了荣耀和财富,也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蒲家庄的促织声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蒲松龄先生进行了一场对话。他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虽然有很多不公和苦难,但也有希望和温暖。他笔下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午的阳光洒在蒲松龄故居的屋顶上,为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我们带着对先生的崇敬和对这段历史的思考,缓缓离开了蒲家庄。但那阵阵促织声却依然在我耳边回响,《促织》的故事也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去追求正义和美好。正如蒲松龄先生所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我们也应该像先生一样,执着于自己的追求,用文字和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大家欣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