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萍:《在艰难困苦中前行——我和我的学生李建勇》点评荟萃

邓育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马玉萍,1948年生,山西省翼城县人,大学教授。1982年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历任中文系专职辅导员,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德育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等职。出版专著《大学师生思想品德修养》及自传体文学作品《昨情今忆无了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曾多次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和“三育人”模范。2009年退休后,还分别于2019年和2023年被山西师大老干处总支评为优秀共产党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玉萍:在艰难困苦中前行——我和我的学生李建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11月 ,得知我的学生李建勇买了大房子,十分高兴。即刻由女儿陪同,前去祝贺!并即兴写了如下诗句:师生有缘同路行,方闻坎坷多不平。所幸翰墨成业事,笔底纸上乐无穷。同时还给各房间拍照,做了相册,以作祝福纪念。说心里话,建勇买了大房子,比我自己有了都高兴——也许别的学生早已住宅宽绰,但他太艰难了。已搁笔数年的我,又有了提笔的欲望——为我这个实在不易的学生写点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我的《昨情今忆无了时》面世时,曾经说过,“写进我书里的人,都是走进我心里的人。”所写“无一桩虚事,无一句枉言。”如今,已古稀有二,又得了脑疾,提笔已非易事。但我还是要写——哪怕几十字、几百字。只要还能写就拿起笔——因为原本写书时,目录里就有一节“师生情”,这是我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现在补写,也算了却我一个心愿——因为建勇的确是“走进我心里的一个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过许多写师生感情的作品,大多是学生写老师;伟大如毛泽东写徐特立、鲁迅写藤野先生;渺小如我,写高小老师安且吉、中学老师李思顺、大学老师倪以还……而今我是老师写学生。我的这个学生,既不伟大,也不耀眼。他是芸芸众生中极其平凡的一个。正如那首歌里唱的,他“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然而正是他的正直善良,平凡不易,走了我的心里。建勇是我在山西师大毕业后,当专职政治辅导员时所带的第一届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77级大学生,是新中国历史上破例“元月”毕业的——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做之时。为此,国家教委规定在这届毕业生中,选拔专职辅导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大学毕业生中留校的首批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已经34周岁的我,有幸被留校,担任了与他们同过半年学(1981年后半年)的中文系8121和8122两个班的专职政治辅导员——我即是师姐,又是老师;他们则即是师弟、师妹,又是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首届做专职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而面对的现实是改革开放伊始,各种思潮滚滚而来。鱼龙混杂,不一而足。当过六年中学教师、如今又做大学教师的我,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人家把孩子交到我手里,我一定完璧归赵——如果稍有闪失,不管是政治思想方面还是身体方面,我都当罪不起——因为我们7712班就有学生在校期间受了处分,甚至被“留校察看一年”。鉴于这种情况,性格要强的我下定决心:“绝对不能在我们“81届”学生中有受处分的。我必须把孩子完好无损地交到家长手里!”——抱着这样的信念,工作中“矫枉过正”、“误会费解”在所难免。现在想起来,有些人、有些事,也许看起来不是回事,但当时的国家规定,那是根本不敢违反的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翌年,即1983年5月,学校召开春季运动会。根据建勇每天坚持长跑的情况,班里给他报了10000米长跑——那是一个需要体力和意志的项目,开始我还发愁没人报。但分管体育的干部和班长向我汇报时,说李建勇天天练长跑,他欣然接受。当时,我事必亲躬,开赛那天,组织没有项目的同学在跑道两边,边做拉拉队,边轮流陪着跑——主要是怕一旦出现意外,随时保护——我在中学时曾当过田径运动员,懂得保护的重要。10000米要跑25圈,开始一切正常,但当跑到第20圈时,建勇突然乱了脚步。陪着的几个同学赶快拥上前去,我自然紧张起来,大声喊“校医”。校医跑过来检查呼吸、心跳。忙乱一阵,见无大碍,就建议回宿舍休息。当几个同学手忙脚乱地把他搀回宿舍时,我赶快从操场直接跑回家,拿了白糖、提了暖水瓶,小跑步到他们宿舍。一进门,就把我惊呆了:建勇根本躺不下来,手脚乱动,头撞床顶(他在下层)狂躁不安。见此情景,我吓坏了,赶快打发学生去叫校医。之后用了药,才慢慢安静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半年,临近元旦,学校举行硬笔书法大赛。李建勇获一等奖。这两件事,使我觉得这个从大宁山区来、见了我只知道笑一下、叫一声“马老师”就再也没有话说的学生,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人常说“字如其人”啊!那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使得同学们很羡慕。毕业时,班长毕来林还请他在送给我的相册上写了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4年后的2019年冬,建勇来家里拜访,又聊起万米比赛的事。他才告我,上大学期间,4年共花了400元钱,只有两条单裤和一条秋裤。春、夏、秋还好说,一到冬天,寒冷难捱,再加上饮食极差,没有多少热量供应体能,冷得受不了,就通过跑步使身体抗寒——这就造成了他在同学们中坚持长跑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师生交谈,让我这个自以为一向关心学生、当时还被评为省级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老师,第一次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惭愧,更唤醒了我做教师的良知和自省。聊天时,建勇给我讲了他的身世——建勇祖籍河南濮阳。12岁那年,父亲在生产队饲养场当饲养员。晚上睡在牛棚里——妹妹太小,母亲管不过来,就叫8岁的弟弟也跟着父亲睡。有一天晚上,父亲出去办事,弟弟瞌睡了,把他一人锁在牛棚。刚出去不久,就看见牛棚上面火光冲天——不知什么原因,失火了。扑灭火后,十几头牛已经烧焦。聪明的弟弟躲在床下,身上没有任何损伤。但因为窒息时间过长,加上村子离医院太远,最终没有抢救过来。一奶同胞,至亲骨肉,遭此劫难,建勇难过至极。弟弟出事后,母亲受到巨大打击,精神失常。1974年初,父亲被迫带着他和母亲、妹妹,一家四口背井离乡,来到山西吉县一个山村居住。这年冬天,妈妈说要带妹妹去赶集,临走对建勇说:“不管你爹如何不让你上学读书,你一定要坚持下来。穷人的孩子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出路。”但哪里知道母亲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尽管他们父子到处寻找,依然毫无音信。第二年年初,父亲带着建勇,再次离开吉县这个伤心之地,搬到大宁一个更加偏僻荒凉的小山村。没了母亲和妹妹,父子二人形影相吊,过着更加凄苦的日子。1976年初,东北打来电话,说母亲上吊自尽。他和父亲痛彻心扉,到东北掩埋了母亲,领回了妹妹。从此,年迈的父亲、幼小的妹妹和建勇三人在大宁那个贫穷落后的山村艰难度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饥寒交迫的岁月,建勇始终把妈妈的话记在心头,忍着泪,耐着寒;五更读,夜半算,以超常的毅力,不仅初中考上了县第一中学的重点班,而且在1980年高考中获得了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大宁是山区,教育太落后了,即使文科状元,也只能上个中专。这时,建勇耳边又想起妈妈的话:“穷人家的孩子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他当机立断,放弃中专,决定复读一年,争取考本科。可父亲不赞成——家里太困难了,学习成绩很好的妹妹已经辍学,断然拿不出生活费。建勇就利用节假日到山里挖药材背到城里去卖,解决生活费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建勇终于在1981年,考上了山西师大中文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眼四年过去。1985年7月,到了毕业分配的时间。按省里的文件精神,本地有指标的回原籍,没有指标由省上统一调配。中文系成立了“分配领导小组”——我是辅导员,又是办公室主任,当然是成员。大宁县没有指标,李建勇有条件不回大宁。按他的学习成绩,有可能调配到临汾、或太原——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从山区到地区、到省城,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记得建勇找我谈过想法,他报了隰县师范,而隰县是有学生的。原来,早在毕业实习时,他和同班同学史建如都在临汾七中实习,俩人曾交流过毕业后的想法。建勇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人既当爹又当妈,抚养他和妹妹成人。他想毕业后回父亲身边。史建如是隰县人,想走出大山,到省城太原发展。建勇想到隰县离大宁不远,不仅能满足自己尽孝道,还能成全同学,于是欣然应诺。建勇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我。他成全了同学史建如,照顾了老父亲,唯独没有考虑自己——这是怎样的善良、怎样的孝敬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他把父亲从大宁接到隰县师范,好心的学校领导甚为感动,给他父亲安排了勤杂工。后来年纪稍大了,就让看门房。有位小父亲十几岁的妇女,看家里有这么孝顺的儿子,愿意做继母,于1993年嫁给了建勇的父亲。继母通情达理,不仅关照父亲生活,而且时不时还能缓和家庭矛盾。从此家里有了温暖,建勇更是把她视为亲生。2014年,父亲去世——早在1995年,建勇就千里迢迢把母亲尸骨从东北搬回,使父亲与母亲得以合葬。父亲去世前安排将自己节省的3000元留给继母。遵照父嘱,建勇不仅将3000元如数转交,而且多给了1500元以此感恩。继母流着眼泪说:“好娃,好娃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此后继母又与其子女一起生活,但逢年过节,建勇都携妻女前去看望。即使2009年工作到临汾也从未间断。本想等有了大房子接继母到家里住些日子尽人子之孝。孰料,2018年,继母突发脑溢血去世,给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我因事到隰县见到了建勇。这时,我才知道,建勇在孝敬老父亲的同时并不轻松。刚一安下身,他首先把父亲和妹妹接到隰县。一年后,经人介绍,与隰县原县长的女儿相识,并于1989年结为夫妻。原本以为,干部家庭出生的孩子素质一定不错,但过分善良的建勇,高估了县长千金的知书达理,浑然不知宦门女子的娇气和傲气。一向吃苦耐劳的他,很快就发现女方非他所望。但既已结合,日子还是要真心实意过的。尤其是有了大女儿之后,他更加勤勉。上课之外,几乎承揽了所有家务:洗衣做饭、刷锅洗碗、收拾家务……为贴补家用,还办起书法培训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年后,女儿稍长,看见有关系的人生二胎,交2000元罚款了事。他们也寻思县长父亲能办这事,就生了第二个姑娘。不料,县长为维护自己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面子,生下孩子的第二天就把她们母女送到长时间没人居住的小西天附近一眼潮湿的窑洞里。满月后又把孩子偷偷送到农村寄养,并要求建勇每月如数拿去奶粉和工钱。哪知这农妇只知挣钱,不好好管娃,导致孩子高烧不退,把脑神经烧坏了才送回来。虽经大小医院多方治疗,仍是脑瘫。亲生的女儿使建勇痛彻心扉,悔不当初;不体谅的妻子使建勇心神俱疲,绝望至极。终使夫妻关系恶化,一桩十年的婚姻走到尽头:法院判家里四万元存款归女方所有,带走小女儿。月余后放寒假,思女心切,当建勇依法要求探视时,前妻提供了一个寄养的地方。时值隆冬,冒着大风雪前往的汽车差点翻进深沟,但遍寻不得,也许提供的这个地方根本就不存在。自此便没有了小女儿的信息。但是,善良的建勇,还一直相信女儿一定在世间某个地方等着他——要知道,这个小女儿是在他背上长到好几岁、已经会叫“爸爸”了才跟女方走的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9年初,建勇重新组织家庭,对方有一个女儿,和建勇的大女儿年龄相仿。一家四口在隰县师范家属宿舍生活。也就是2006年这次隰县之行,我看到建勇的家:隰县师范的家属楼,三居室。一间大些的是夫妇俩卧室,两个小间分别是两个女儿的。家里除衣柜和床,没有多余的家具。看到妻女和他自己的衣着打扮,都朴素到再不能朴素的程度,我不禁心生寒意,后悔不该麻烦他。但看到他对我的到来十分感动,热情地带我们到小西天游览,请我在县城饭店吃饭,临走他妻子还气喘吁吁赶到汽车站,送了隰县特产。这时,我心里又感到些许安慰——毕竟毕业21年后见到了我的学生,并且知道了他的生活状况。那些年,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是回到临汾后给她们的两个女儿买了衣服寄去——十五、六岁的女孩子爱美,如花似玉不仅仅是长相,而且包括衣着打扮——我心里如是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隰县之行,我认识了建勇的第二任妻子。她叫王秀萍,是电业局的一名职工,高高的个子,端庄的五官,开朗大方的性格,使我一下子就对她有了好感。尤其是她私下里跟我聊天时,说到建勇小女儿离开后更加抑郁寡语,闭门不出。她就每天下午拉他到隰县城外散步解他心结。建勇有这样一位体恤他的妻子,我很高兴,也很放心。因为我知道,建勇太实在,坎坷的经历又造成他内向的性格,有时不大会体贴关心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光阴似箭,一晃就是三年。2009年暑假后的一天,建勇突然到家里来做客,说是隰县师范撤销了,教师并入临汾学院——他已经在这里上班了。那一刻,我真是高兴的无法形容——临汾学院和师大斜对门,正常调动,从隰县那个山区县,到临汾地级市,按当时行情,没有十几万打点,是万万不可能的——更何况建勇是做不了这种事的。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建勇成全了同学史建如,教育改革又成全了建勇——这真是善有善报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工作关系到了临汾,但也带来了新的困难,夫妻两地分居,学校管工作不管住宿。他在隰县买房已经没有积蓄,只能租住离学校较近最便宜的平房。没有暖气,自己拉煤生炉子;生炉子没有柴火,到汾河滩拣树枝。贤惠的妻子秀萍还从隰县把木柴剁成段用蛇皮袋子装好送过来。有时晚上火灭了,家太冷无法入眠,又起来生火,经常弄得灰头土脸去上课。学生们心疼这个新来的、写得一手好字又少言寡语的老师,经常私下议论:“李老师黑眼圈,昨晚又没休息好!”更让他可气的是老鼠,经常把买来的鸡蛋,一夜之间变成一堆空壳,真是苦不堪言。即使在这样艰苦的住房里,建勇也没有忘记办他的书法培训班——他在隰县积累了一些经验。再说,他经济太困难了,需要业余创收。广告贴出去,第一次却以极低的费用只招了一个小学生。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不退缩,不气馁;面对面,手把手,一笔一划地教。一学期下来,这个小学生进步很大,受到家长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年,妻子秀萍又找了四合院二层的一间小屋。这里有暖气,省去了生火时间。有了地方,置了桌椅板凳,像个小教室的样子,他继续办班。就这样先后搬过六次家。到2015年6月,因房东催着腾房,他饥不择食,在网上买了一套二手房。家徒四壁,暖气不暖,电线老化,下水不通,厨房冰锅冷灶——原本就因胃病而导致的口腔溃疡愈加严重,口水流淌不止——在这之前,我知道他因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病,又引发口腔溃疡,还从日常记录的小本上给他找过偏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临汾后,他的同事张建利在学生中发现一个现象:历年带班主任的高师班里,有一些学生字写的非常漂亮。一问才知,初等师范都来自隰县。写一手漂亮字的那些孩子,都是李建勇的学生。这让张建利非常高兴——原来大学本科他也是师大中文系毕业的,以优异成绩分配到临汾学院中文系。2001年后又到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知道了同出一门,建利为自己有这样一个踏实肯干、勤奋敬业的师兄感动不已。从此就像建勇的学生一样,参加他的培训班学书法。第一次上课前,还要如数交学费,被建勇坚辞。以后的日子里,建利不仅自己学,而且带学生学,书法有了很大提高。在建勇办班遇到困难时,建利尽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了解到建勇颇为不易,形成了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爱交往的性格。就有意识地带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扩大交往面。久而久之,俩人关系十分亲近——表面的同事关系,实际上是师生关系,形同父子、兄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春节,当建勇把此事告诉我时,看到他喜形于色的样子感到无比高兴。于是让他转告建利,我请他俩吃火锅——那时,我还能做,自以为手艺也不错。于是亲自下厨备料,砸炭生火。当端上热气腾腾的火锅时,看见这两个形同父子抑或是兄弟的学生,心里莫名生出许多感慨!心一酸,差点流出眼泪。为掩饰情感,赶快拿起筷子示意说“拿起吃,拿起吃!”自己却回头抹了眼泪……从1985年毕业到现在,35年间,建勇共 办辅导班50期。曾组织学生参加三届谷城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三次应邀参加颁奖仪式。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一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一品堂杯全国书法大赛、西湖杯全国少儿硬笔书法大赛,砚徳堂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除组织辅导参加比赛获奖外,他自己的书法水平也有所提高——山西省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入展;安徽省举办的全国金刚经书法大赛入选;上海举办的翰墨华珍金刚经书法大赛入选,文章、作品多次在《书法报》、《中国钢笔书法》、《语文报》等专业报刊发表。每当想到这些,作为老师,心里就感到莫大欣慰。我的这个多灾多难的学生,用顽强意志,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看到坐落在贡院街西口、离学校不足200米的建勇新家:客厅的大摆钟、立体空调、长沙发;厨房的大冰箱、抽油烟等,虽然都是原房主用过的,但全是品牌。再看看满屋子墙上都是书法作品,这种文化氛围也使房主颇为感动——竟然连自己的书柜和书一同赠送了。站在建勇的大房子外,我久久不愿离去。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建勇有了大房子,就可以安心踏实做他的书法教学和培训事业。唯盼他之后的人生道路好走些、平坦些、顺利些——这是为师的心愿。没有想到的是,过了年正月间,建勇和妻子秀萍来拜年时,又将贺礼拿来了,还有一封信。秀萍说:“上次在“五一西路晋旺小区”买房子,已经送过了。哪有买一次送一次的?”我急忙挡驾说:“每次有每次的心意。那次是小房子,300,这次是大房子,500。这是心意,不能回绝!”接着半开玩笑地说:“学生要听老师的话,收下!”建勇不允,执意要放下。我马上说:“先拿上,等外债还完了,你们请我吃饭。”他无话可说了——因为我知道,他买房确实不易,话到这里,这才收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走后,我展开信:“马老师:您好!感谢马老师为学生乔迁登门贺喜!恩师亲手为学生制作相册,表达祝福,款款深情,令学生无限感激。恩师还送上贺礼,学生实难接受。因为马老师年事已高,身体也不是很好,比学生更需要钱。学生不能给老师帮助,已深感惭愧!一日为师,终生父母。马老师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是学生一生学习的榜样。马老师的谆谆教诲,就是给予学生最珍贵的贺礼!只要马老师身体健康,学生就能享受更多的父母般的温暖和祝福,这是学生最大的幸福!祝马老师身体健康,阖家欢乐,新春大吉!学生:李建勇顿首。2020年1月9日”读完信,我沉思良久。决定写篇文章。但写写停停,修修改改。期间多次掩面停笔,今日终于修改完毕。想到再过两天,即为一年之中的立春节气和腊月二十三。借着良辰吉日,借着“我们这一代”的风水宝地,祝建勇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安康,顺心顺意,事事有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0年1月29日于临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点 评 荟 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编者按:大宁县我去过,一个不足7万人的小县城,位于吕梁山南端。所谓的“一个县城两座楼,一个警察管两头。”作者所写的这个学生人生道路的确坎坷,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好在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有了一个安顿的家,事业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庆贺。老师为学生撰文赞颂,虽不多见,但仅此一篇,足可彰显作者的师德。祝愿这样的师生情谊常在,师德师风长存。(本刊编辑:孙爱国)</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能走进一个人的心里的人,绝大部分是亲人。马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能让一个学生走进教师心里的人不多,且马老师在身患脑疾的情况下,还要提笔为这个学生写《在艰难困苦中前行——我和我的学生李建勇》的文章,以表达这段感人之深的师生情,可见情之深。这段师生情不是发生在上学期间,而是毕业后的许多年,这个学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教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篇文笔朴实,情感真实,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但句句都感人。真实中见到了真情,见到了师生间的大爱,见到了这两位老师的人品。见到李建勇在艰难困苦中的意志与品德,见到马老师关心关爱学生的高尚品行。祝愿这两位好人,一生平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闫景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建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未离屏、一口气读完马玉萍老师的文章,实话说,我被感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有两点特别处、即亮点。一,一位古稀老师写自己的大学学生——不多见。二,一位古稀老师写自己一位命运坎坷、屡遭摧残的大学学生——更罕见。从文章中,我读出李建勇的善良、不屈,从侧面更体会到马老师心地无私、善良,对学生的疼爱、关怀,以至于成就了几十年亦师亦友、互相往来的类似于亲戚的亲密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目光能向下、体贴弱者的人必是善良可交之人。马老师亦如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点赞,马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点赞,孙主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战继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老师的美文读后感人肺腑,师生感情胜过母爱亲情!为你点赞!感谢孙教授的辛苦编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天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爱生如子,品洁德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寒门出贵子,严师有高徒。</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开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老师,师生情深,犹如母子,文章感人,言语朴突,没有华丽,却让人动容,这样的文章爱读,为马老师点赞[强][强][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水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间,装满了相处的记忆;岁月,凝聚了永恒的情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马老师的学生命运多舛,路途多有坎坷。但他奋勇拼搏,改变了命运,取得矫人的成绩。马老师爱生如子,带病为学生写文赞颂。这样的师生情谊感人之深。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这样的学生令人惊叹![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郝葆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老师的文章看的少,平常只见她为别人的文章点赞。今天看到她为一个学生而作的回忆文章,以朴实,真诚且接地气的笔触,把感情真挚的师生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难能可贵。我们只有为她点赞加油,愿她的晚年的情感生活丰美热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惠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泪眼婆娑地读完了马老师的文章。从学生建勇大学毕业的时间上看,年龄与我相仿。身处同一时代,不同的境遇,多舛的命运,让人唏嘘。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靠着身上的技能和善良走出了自己的奋斗道路。为建勇的善良和才智点赞👍为建勇一生的良师马老师点赞👍为力荐此文的孙主编点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玉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贺马大姐的文章再次发表!苦命的学生,真诚的老师,励志的故事,美好的结局!为马大姐点赞!为李建勇点赞!更为咱们的平台点赞!好人写美文,美文传真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篇文章让我深受触动。马教授为李建勇撰文,展现的不仅是师生情谊,更是一种跨越岁月与困境的深情厚谊。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质朴真挚,直击人心。李建勇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与奋斗,马老师在病中仍念念不忘,这份师生情令人动容。它让我们看到了师生间纯粹的关爱与支持,看到了两位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愿他们一生平安,也愿世间更多这样的师生情长存,温暖人心。为马老师的美文点赞,为孙主编的编者按点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玉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各位老师好!这是一篇旧作。今逢我们学生毕业四十周年聚会,孙主编不辞辛苦又转发,谢谢他!谢谢大家热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