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云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座现场,总有人中途踮脚从后门溜——这不是没礼貌,是大家用脚投票:这讲座,不值得耗时间。听众溜走,说到底是内容、形式没跟上,让人觉得“没收获、没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溜走的核心是内容没填满期待。人们来听讲座,要么想捞干货,要么想解困惑,都是奔着“实在东西”来的。要是分享者跑题扯闲篇,或是满篇“要努力”“要创新”的套话,没案例、没方法;再或是翻来覆去说过时的老理,听众期待立马凉透。就像承诺讲“理财技巧”,结果只说“理财重要”,谁愿接着听?学生被拉去的某些“励志讲座”,全是空话,台下溜走的人,就是觉得内容“没用”。当讲座给不了想听的,溜走就是对自己时间负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形式枯燥、体验差,更会催着人走。好内容得有好形式托着,要是全程照稿念,语调平得像念经,没互动、没案例,再耐心也熬不住。有的讲座明明1小时能讲完,硬拖2小时;或是场地闷、座位挤,都在磨耐心。就像夏天没空调的讲座,就算内容还行,热得难受也有人溜——形式和体验跟不上,内容再好也传不进耳朵,溜走成了躲麻烦的办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溜走是因被动参加或有急事,可这恰说明讲座没吸引力:被动来的人,若讲座有意思也能听进去;真有急事,若内容关键,多数人也想听完重点。所以“被动参加”“有急事”都是借口,核心还是讲座没让人觉得“值得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众溜走,是给讲座提了醒。分享者得先摸清大家想听啥,把内容做实在,多加点互动、案例,别干念;组织者要安排好时间,找个舒服场地。只有讲座真“有干货、有趣、听得爽”,才能留住人,让溜走的身影变少,也让讲座回到“给人启发、传实在东西”的本来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