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顾其謇 1944 年 11 月出生,1962 年 7 月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1965 年 7 月支边进疆,被塔里木农垦大学农学系录取。</p><p class="ql-block">1969 年 7 月毕业,分配于农一师 2 团劳动三年。1972 年 1 月,调团中学担任教师,任教高中数、理、化。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成功培育出灵芝、蘑菇、银耳</p><p class="ql-block">等食用菌。1982 年任团中学副校长。</p><p class="ql-block">1990 年 3 月,顾其謇调农一师中学任校长,兼教高中化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设计了以加强双基为原则的单元教学法,形成设疑—— 引导——精讲——反馈——矫正的课堂教学模式,效果 十分显著。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 取,学校教学质量名列自治区前茅。</p><p class="ql-block">顾其謇为兵团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全国 (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青 少年科技辅导员、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自治区特 级教师、兵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贴。2011 年 6 月,获得“新中国屯垦戍边 100 位感动兵 团人物” 称号。</p> <p class="ql-block">居智理 1964 年 6 月 15 日支边进疆。分配于农四师 74 团畜牧 2 连。</p><p class="ql-block">自从走上教师岗位后,数十年来默默地耕耘,无私 地奉献,在全体教师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学生、家 长的好评。</p><p class="ql-block">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并为兵团、自治区“园丁奨” 获得者。</p><p class="ql-block">1985 年,居智理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教师、 优秀敎育工作者表彰大会,荣获“全国园丁奖”称号。</p> <p class="ql-block">罗秀芳,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65 年调兵团农一师中学,曾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罗秀芳在 繁忙的校务工作中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工作、重视每一位 教师的素质。她经常参与教师教改的研讨。在教法上, 她着眼于“实”,体现于“活”,一改过去传统、单一、 呆板的教学模式,为多样性、趣味性、启迪性融为一体 的教学思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罗秀芳在工作中坚持 原则,克己奉公,豁达大度、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罗秀芳</p><p class="ql-block">工作热情,使学校工作呈现一 派生动活泼的局面。1983 年至 1990 年,被授予全国“三 八”红旗手、全国行业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特级教师。</p> <p class="ql-block">沈中英 </p><p class="ql-block">1945年2月出生。1963年9月由上海支边进疆,分配于农一师 胜利七场(3 团),从事教育工作。任历小学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 长等职。沈中英忠诚于农垦教育事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关心教师、公 而忘私、谦虚谨慎、勤奋工作。既注重教师水平、业务素质的提高,又关心 教师的生活和疾苦。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积极促进 后进学生的转变。她刻苦学习教育理论,探索教学规律、积极钻研教材教法, 协助老师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沈中英从教 30 多年来,多次得到团、师、兵团、自治区的表彰。1985 年获“自治区园丁二等奖”;1987 年获农一师“劳动模范”和兵团“优秀共 产党员”;1989 年获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1994 年获“兵团十佳校长”; 沈中英所领导的农一师 3 团园林队小学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 1981 年度 “全国农垦系统教育先进集体”和自治区 1983 年度“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集体。</p> <p class="ql-block">施祥生 祖籍上海市祟明县,1963 年支边进疆。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前为农一师党校教师。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曾在《绿洲》、《中国西部文学》、《北京 文学》、《上海小说》、《飞天》、《鸭绿江》、《小说月刊》、《青海湖》 等刊物发表小说 200 余万字,多篇小说入选《中篇小说选刊》、 《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刊物,作品多 次获奖。</p><p class="ql-block">出版小说集《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小说《一个都不能少》 入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教版)。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真心》、《会唱歌的土豆》编剧。</p><p class="ql-block">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 《金狮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佳故事片奖》、中国电影《华 表奖》、《百花》、《金鸡奖》等。</p><p class="ql-block">电影《真心》、《会唱歌的土豆》,分别获中国电影《华表奖》 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p> <p class="ql-block">王镜英</p><p class="ql-block">王镜英 1943年6月9日生。1961年7月高 中毕业,同年 9 月支边进疆。分配于农十师政治 干部学校会统班学习,1963 年 7 月毕业。毕业后 留校担任学生队区队长、会统班教员。</p><p class="ql-block">1970 年 1 月,调任农十师渔场 5 连会计。后 调农十师渔场子女学校担任会计、教师。</p><p class="ql-block">1979 年 5 月,调农十师北屯中学任教。主要 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p><p class="ql-block">1990 年至 1998 年,她所教班级,在农 10 师 中考、高考、统考中,学生英语平均成绩连续 7 次排列全师第一名。</p><p class="ql-block">1988 年 5 月,王镜英被兵团授予“优秀教师” 称号,并颁发“屯垦戍边劳动奖章”。被聘任为 中学英语专业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1989 年 9 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p> <p class="ql-block">张晓雄,</p><p class="ql-block">长得文静清秀,架着一副眼镜。1964 年毕业于上海市曹杨中学。 毕业后报名到新疆,分配在农一师胜利七场(3 团),后调阿拉尔中学当老师。 执教二十多年,年近五十担任学校政教处主任兼教外语。她对全校每位老师的 基本情况、班主任的带班特点了如指掌,人称阿拉尔中学的“活资料库”。</p><p class="ql-block">每天起床的铃声刚响,张老师就到了学生宿舍,组织学生出操、整理内务 卫生。要求学生做到:“叠好一床被,扫好一片地,穿好一件衣,说好一句话, 读好一本书”。晚上配合班主任抓好晚自习,校园灯火通明,却听不到喧闹声。 正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描述的那样:“教室外天寒地冻,教室内春意融融”。张 老师常年忙于琐碎繁杂的事务中,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有的年轻人劝张老师:“您 都“奔五”的人了,何必干啥都那样认真”。张老师却回答:“学校无小事,处 处为教育,教育无小事,处处为育人”。张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以 三尺讲台作为人生的舞台,坚持“身教育人”。她每节课都把“知识的传授,能 力的培养,品质的养成”贯穿始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贴近他们的 生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为让成绩差的学生从心理上摆脱失败 的阴影,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个别辅导。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中, 却无力料理家务,更没有精力辅导自己的两个孩子。</p><p class="ql-block">终于,张晓雄积劳成疾,百病缠身,病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起来。她静 静地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神志昏迷,已不能言语,孱弱的身躯几乎耗尽了 最后的体力。即使此刻,她还喃喃地用难以听到声音说:“我要回上海”。张老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癌细胞已大面积扩散。不久,液已输不进了,皮下渗血,瘦瘦的胳膊上显出一块块乌斑。在昏迷中,嘴角 露出一丝淡淡的刚可察觉的笑意。她在平静中走到了人生轨迹的尽头,还不到五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朱根娣(1945 年出生于上海市杨埔区。1963 年 8 月 28 日支边进疆,分配于农一师 7 团 2 连,担任生产排排长。</p><p class="ql-block">1964 年 11 月 30 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王震将军曾两次接见朱根娣。</p><p class="ql-block">1966 年,调 7 团中学担任教师,执教 30 年。曾 30 余次获 团、师《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 号。</p><p class="ql-block">1995 年退休,退休后定居上海。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曾担 任居民委员会宣传委员、治保委员、主任、书记等职。并多次获 得街道、区、市《先进典型》、《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13 年撰写并出版《塔里木的上海知青》,约 30 余万字。 讲述上海知识青年在新疆艰苦奋斗几十年,开荒造田、挖渠筑路、 植树造林、改天换地的真人真事,内容感人。</p><p class="ql-block">2014 年 11 月,《塔里木的上海知青》被全国出版局、全国图书馆评选为《50 本优秀书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