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园及其周围景象随手拍~鸿春生活馆

春慧商贸赖鸿春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h3>#生活手记##热点# 赖鸿春:创业之路与红色精神之旅</h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在北京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距市中心约15公里。<br><br>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截止至2014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处所在地、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br><br>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为主,同时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来侵略和占领台湾的各类文物,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历史侧面。截至2014年,馆藏各类文物达两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达百余件(套)。<div><br></div><div>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园的雕像群</div>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城南街77号,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于2000年7月竣工,同年8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区占地20公顷,北倚宛平城墙,西临卢沟桥,包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群区、下沉式中心广场等景观,其中纪念碑高15米,由花岗岩和铸铜雕塑组成,碑名由江泽民题写。雕塑群区占地2.25万平方米,按历史进程分为“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部分,排列38尊直径2米、高4.3米的青铜柱形雕塑,以《国歌》为主线展现抗战历程 。<br>园内设有“黄河”形鹅卵石甬道及雪松、银杏等植被,绿化面积达12万平方米。2025年经整体修缮后,雕塑园与卢沟桥、宛平城实现“馆桥城园”一体化运营,新增标准化导览牌及数字化展示系统,采用二维码语音导览模式 。<br>该园免费开放时间为8:30-17:00(16:30停止入园,周一闭馆),游客可乘专17路、77路等公交在抗战雕塑园站到达。2025年启动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项目,拓宽中轴路并升级绿化设施,于同年7月8日重新开放。 薪火相传<br>抗战精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佟麟阁</font></div><br>佟麟阁(1892-1937)男,汉族,河北高阳人。<br>1933年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1军军长。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驻守平津一带。卢沟桥事变后,他率部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1937年7月28日,日军主力向南苑发起大规模进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佟麟阁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仍率部激战,后头部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佟麟阁将军是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高级将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赵登禹</font></div><br>赵登禹(1898-1937),男,汉族,山东菏泽人。<br>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3年第29军长城抗战时,奉命率部增援喜峰口、潘家口,与敌激战,取得胜利,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寇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他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身负重伤仍指挥作战,壮烈殉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金振中</font></div><br>金振中(1904-1985),男,汉族,河南固始人。<br>1924年投军于冯玉祥部,1933年曾参加喜峰口战役。卢沟桥事变前,任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负责宛平城和卢沟桥防务。事变爆发后,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挥3营全体官兵击退日军多次进攻。11日凌晨,亲率敢死队收复铁路桥东端阵地。在追击逃敌时,被埋伏的敌人击伤,后送往保定医院救治。1985年因病逝世,根据其遗嘱,骨灰安葬在了卢沟桥畔。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沈忠明</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沈忠明(1906-1937),男,汉族,安徽濉溪人。<br>1933年5月投奔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卢沟桥事变前,任219团3营10连1排排长。1936年8月,经他的同乡、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周树一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沈忠明奉营长金振中命令驻防卢沟桥畔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7月8日黎明,日军向铁路桥和回龙庙的中国守军进攻,企图抢占卢沟桥。沈忠明率驻守战士奋勇杀敌,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身中两刀,壮烈殉国。沈忠明是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白乙化</font></div><br>白乙化(1911-1941),男,满族,辽宁辽阳人。<br>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在家乡辽南组建东北青年抗日救国义勇军。因白乙化名字中的“乙”字形似一条龙,指挥作战又灵活多变,人称“小白龙”。1935年参与组织“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9年7月7日,领导八路军小分队奇袭卢沟桥,痛歼护桥日军,中外记者纷纷报道,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1941年初,白乙化被任命为平北军分区副司令员,2月4日,日军突然来犯,白乙化率部与敌激战于密云马营西山,不幸中弹牺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刘启才</font></div><br>刘启才(1916-1947),男,汉族,北京丰台人。1916年出生于西管头村一个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1937年11月被日本人抓劳工,后来他串联十几个劳工,杀死日本哨兵,逃出后参加抗日游击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游击队班长、排长和县大队队长等职。刘启才经常骑着一匹白马发动群众抗击日军,乡亲们热情地叫他“白马英雄”。1944年率武工队拔除了郭公庄、六里桥、西局、长辛店的日伪据点十几处。解放战争中,他率队经常在平津、平汉线上打击敌人。1947年11月,刘启才到宛平县前辛庄开展工作。因叛徒告密,被敌人包围,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共创丰台之美共建文明之城<br>薪火相传<br>抗战精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何基沣</font></div><br>何基沣(1898-1980),男,汉族,河北藁城人。<br>1933年在长城抗战中参与指挥喜峰口战役。卢沟桥事变前,何基沣任29军110旅旅长,率部驻防卢沟桥地区。事变爆发后,他亲临卢沟桥前线,指挥部队英勇抗击日军。1938年春秘密赴延安,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军第33集团军副司令。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与张克侠一起率国民党第59军、第77军2万余官兵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1980年在北京病逝,按照遗愿,骨灰分别撒在卢沟桥和淮海战场。<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张克侠</font></div>张克侠(1900-1984),男,汉族,河北献县人。<br>年少时就读于北京汇文小学、汇文中学。1927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特别党员”。卢沟桥事变前,张克侠任第二十九军副参谋长,参加了卢沟桥抗战。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为贯彻执行共产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方针,在国民党二十九军各派系之间做了大量弥合工作,并尽力创造条件,直接和间接支持掩护地方党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张克侠曾任林业部副部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学术指导,北方工业大学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办事处和丰台区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等相关机构联合举办的“C20C &北方工大——建筑遗产·抗战丰碑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学术沙龙将于2025年9月25日在北京丰台区宛平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活动旨在通过建筑遗产的梳理与研究,回顾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与文化记忆,探讨建筑与民族精神、教育传承之间的联系。沙龙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关于建筑遗产与历史记忆如何融入新时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思考:弘扬二战史观是建筑学人与高校师生的共同责任,这里有卢沟桥炮声震惊全中国的古城怒吼,也有动员全民族抗战的“一二·九”学生运动;这里有历史长河所激励的民族抗战记忆,更有东北抗联、延安乃至全国的“文化抗战”;这里有丹心永护河山的壮志,更有用血肉在焦土上重铸民族魂魄的悲壮史诗……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应忘记的,都是举办“C20C &北方工大——建筑遗产·抗战丰碑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学术沙龙,除建筑事件、文化学术之外,具有革命遗产的“大思政课题”,是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绝好抗战文化交流“课堂”。<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