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图——从苹果说起

杨柳青

<p class="ql-block">  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中就是“苹果之城”的意思。苏联时期的1921年曾更名为“阿尔玛-阿塔”,哈萨克语“苹果之父”。清朝时称“古尔班阿里玛图”,其中阿里码图就是阿拉木图的另一种音译写法。</p><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现代苹果(西洋苹果)最早于1871年由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引入中国山东烟台。</p><p class="ql-block"> 但是苹果的老祖宗却在中国。新疆天山伊犁河谷的野苹果(Malus sieversii)是世界现代栽培苹果的原始种群,经基因测序证实为全球苹果的共同祖先。其驯化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而位于伊犁河下游的阿拉木图占据了河谷地带面积的60%。</p><p class="ql-block"> 不过,阿拉木图不属于中国已经161年。在这之前的1900多年阿拉木图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这一变化须拜北方邻居所赐,总共44万平方公里国土被抢走。手段就是武力加条约。(参考: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加在一起还不到36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人,无法挑选兄弟。国,无法挑选邻居。网上有句话说的不错,力所能及,还历史一个清白;力所不及,给自己一个明白。老百姓能做的也就是这样了。</p> <p class="ql-block">  这只苹果被我吃掉了。口感不错,情感却是五味杂陈。往窗外看了看,天山余脉残雪犹存。</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的金融中心、工业重镇与交通枢纽。从1929年起一直是哈萨克斯坦的首都。1997年因为生态和安全运素迁都至北部的阿斯塔纳。</p> <p class="ql-block">  空中总觉得有一层薄薄的尘霾。结果形成了傍晚的丁达尔光效。</p> <p class="ql-block">  独立纪念碑。纪念1991年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成为独立国家。</p> <p class="ql-block">  从侧后方远远看去,光光的头,我以为是列宁塑像。走近了才知道不是。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列宁塑像不只是历史的遗存也是意识形态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有些经历是无法忘记的,譬如卫国战争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p> <p class="ql-block">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塑像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纪念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击退德国法西斯坦克进攻表现英勇的前苏军316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1075团的28位勇士,其中有10名为阿拉木图人。</p> <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市从1854年沙俄屯兵筑城开始已有170多年,即使随后被沙俄扩展为中亚的行政中心,也没有太多引人注目的建筑。想看看乐器博物馆,关门了。想看看国家历史博物馆,停电了。展览馆、剧院只能在外面转转。</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了一个民俗博物馆。很小,展品不多。除了丝绸之路,很少提到中国。</p> <p class="ql-block">  但是阿拉木图有一座独特的东正教教堂——升天大教堂。目前它是哈萨克斯坦唯一幸存的沙俄时期建筑。是世界第二高的木质教堂。</p><p class="ql-block"> 教堂始建于1903年,1907年正式启用,采用新拜占庭式建筑风格,色彩丰富而明丽,高56米。其最大的特点是榫卯结构——没有使用铁钉,全部通过木材的榫卯连接。这种结构增强了建筑的抗震性。1911年阿拉木图大地震中,90%的建筑被毁,而升天大教堂却完好无损。 </p><p class="ql-block"> 在苏联时期教堂被改为博物馆和音乐厅。1995年哈萨克斯坦归还教堂给俄罗斯东正教会后,1997年重新开放作为宗教场所。</p> <p class="ql-block">  维克多·崔(1962年6月21日~1990年8月15日),苏联摇滚乐歌手、演员,电影乐队主唱。苏联摇滚乐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人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维克多·崔所在的一条纪念大道。大道两侧房屋的墙壁上有很多名人的纪念造型。即使你不知道这些人但也可以驻足一观。因为它不是写了一篇说明书而是做成了艺术小品。</p> <p class="ql-block">  原来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都宣布了独立。走上各自选择的道路。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发展有快有慢,只要不瞎折腾就是好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