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的印记:寻根黄帝故里

晴云秋月

<p class="ql-block">  下午2点左右,我们一行44人踏上了前往新郑黄帝故里的路途。这座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1号的圣地,是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当我的脚步第一次落在景区青石铺就的拜祖广场上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一、轩辕鼎:文明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穿过拜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轩辕鼎。这座青铜巨鼎高耸入云,鼎身铸有云雷纹饰,鼎足如龙爪般牢牢抓住大地。我伸手轻抚鼎身,冰凉的触感却让血脉莫名沸腾。据史料记载,黄帝曾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站在鼎前,我仿佛看到远古先民围炉冶铸的场景,那跳动的炉火不仅熔化了青铜,更熔铸出华夏文明最初的形态。</p><p class="ql-block"> 鼎前香炉青烟袅袅,一位老者正虔诚跪拜。我注意到他额头上深深的皱纹与鼎身斑驳的铜绿相映成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动容。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每年农历三月三,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拜祖大典,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于此,共同触摸这份血脉相连的文明记忆。</p><p class="ql-block"> 二、轩辕桥:历史的渡口</p><p class="ql-block"> 沿着中轴线前行,一座古朴的石桥横跨在姬水河上——这便是轩辕桥。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兽面纹,桥身每一块石板都沉淀着岁月的包浆。站在桥中央极目远眺,北侧郑韩故城遗址的夯土城墙轮廓侬稀可辦,南侧现代城市的天际线清晰可见,这座桥恰如一条时光隧道,连接着古今。</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震撼的是桥墩处几块特别光滑的石板,导游说这是千百年来无数朝圣者抚摸所致。我蹲下身,将手掌贴在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石面上,突然理解了什么是薪火相传。河水潺潺流过,仿佛在低声诉说:每一代人都只是历史的过客,但文明的火种却永远不会熄灭。</p><p class="ql-block"> 三、轩辕祠:记忆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穿过轩辕桥,便是始建于汉代的轩辕故里祠。这座明清风格建筑飞檐斗拱,红墙黛瓦,门楣上轩辕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祠内正中供奉着黄帝塑像,两侧墙壁上绘有黄帝战蚩尤、造指南车等故事的彩绘。</p><p class="ql-block"> 在祠内西侧,我驻足凝视那块明代所立的轩辕故里碑。碑文虽经风雨侵蚀,但字迹仍可辨认。最触动我的是碑文结尾处一行小字:凡我族人,当知所从来。这简单的八个字,道出了寻根文化的真谛。几位台湾游客正在碑前合影,他们兴奋地用闽南语讨论着族谱上记载的黄帝世系。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座祠堂不仅是建筑,更是所有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四、轩辕殿:文明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轩辕殿是景区内最宏伟的建筑,重檐庑殿顶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芒。殿前九级台阶象征九五之尊,殿内黄帝坐像高达九米,威严庄重。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内两侧墙壁上的汉白玉浮雕群,生动再现了黄帝制衣冠、造舟车、定音律、创文字等伟大功绩。</p><p class="ql-block"> 我逐幅细观这些浮雕:在制衣冠场景中,黄帝正在指导人们用兽皮缝制衣物,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创文字画面里,仓颉跪地记录文字,地上已刻满了象形符号。特别是一幅黄帝与岐伯讨论医术的浮雕,两人神态专注,案几上摆放着草药,生动展现了中医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站在浮雕前,我的手指不自觉地跟着比划那些古老的文字符号。这些由坚硬汉白玉雕刻的文明密码,此刻竟变得如此柔软,轻轻叩击着我的心房。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正在给孩子讲解浮雕内容,稚嫩的童声与千年文明在此刻奇妙共鸣。</p><p class="ql-block"> 五、血脉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暮色未至,时针已悄悄滑向四点的刻度。我来到中华姓氏广场。广场上按百家姓顺序排列着姓氏图腾柱,我的姓氏柱前已经聚集了不少同姓游客。我们彼此虽然素不相识,却因这根柱子而成了血脉相连的亲戚。</p><p class="ql-block"> 离开景区时,我回头望见轩辕鼎在雨中更显庄严。突然明白,黄帝故里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这里记载着历史,更因为这里孕育着未来。每一块砖石、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无论走得多远,我们永远都是黄帝的子孙,永远流淌着同一条文明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这次朝圣之旅,让我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我们日渐疏离传统时,黄帝故里就像一座灯塔,提醒着我们:唯有记住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