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行(续一)》 作者:兰兰

小勇

<p class="ql-block"> 晋行(续一)</p><p class="ql-block"> 兰兰 2025年9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行(九)</p><p class="ql-block"> 来新绛福胜寺是看彩塑的,元代的“中国最美渡海观音”就藏在弥陀殿内。巨大的悬塑在主佛背面,观音菩萨衣䄃飘飘,优雅自若,好像就要在波纹滚滚的海涛中乘风而去。右下方的童子微微侧脸,双手合十,目光虔诚,表情专注,稚气可爱的样子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还有一黑一白两个降妖鬼怪,面目狰狞,动态十足。整座悬塑立体感极强,细节处相当耐看,让我们驻足良久。当地的村民在解说时娓娓道来,透着一股自豪和骄傲。讲完了门口一蹲,继续抽他的烟。对他来说,这是家,是生活的地方,谈起这里的一砖一瓦就跟谈论家事一样稀松平常,无关艺术。</p><p class="ql-block"> 再看殿内宋金时期的十六罗汉,其中十个头已被盗走,后来重塑的那些表情就很生硬,脖子上还有明显的断纹。就像普净寺里主佛边的胁侍菩萨一样,极美的一尊像,可左看右看都跟照片上的不一样。百思不得其解时,看门的大爷来锁庙门了,一问才知原先的菩萨头已被盗走,现存这个是后来补塑的。难怪怎么也找不到相片中塑像的半点神韵。</p><p class="ql-block"> 扼腕叹息中,不禁感慨为何古代有那么多能工巧匠,留下多少艺术瑰宝,而这些手艺俱已失传,后继无人了。果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现世的高速发展让科技等领域有了许多突破,但同时,浮躁也成为难以避免的副产品。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果然是见一个少一个了。</p> <p class="ql-block"> 晋行(十)</p><p class="ql-block"> 阴一日雨一日,登顶霍山上的广胜寺上寺飞虹塔时,雨停了,还微微露了点淡淡的阳光,让我在仰望那座37米多高,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琉璃塔时眯起了眼。1527年建成的飞虹塔,通体用黄、绿、蓝、紫、白五色琉璃构件镶嵌,佛像、力士、金刚、花卉、鸟兽将佛塔装饰得璀璨夺目,在阳光下如雨后飞虹,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的塔在雨后山上的轻雾薄阳中,没有熠熠生辉,自带仙气飘飘。慢慢绕塔转圈,细细将目之所及之处依次看去,生怕错过了斗拱上的龙头,塔层间的纹饰,力士的表情,小兽的模样。琳琅满目间多而不乱,密而规整,恢弘之势让人震撼,细节之美值得玩味。只是心中升出一种感慨: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玲珑饰件在岁月侵蚀中已渐渐黯淡掉落,后会不知是否有期。</p><p class="ql-block"> 上寺还有一宝便是原藏于此的《赵城金藏》,现为国图四大镇馆之宝之一,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复刻本,也是现存《开宝藏》系统中世界上唯一的一部孤本。全书约7000卷,现存4800余卷。抗战期间,力空法师为保护经书与日军周旋,最终在他们眼皮底下交给八路军,将经书转移出去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法师盘腿而坐的造像现置于殿中佛像之前,其安然的样子凝着一股力,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势。大殿周围摆着一整排的橱柜,是原本放经书的地方。斑驳的木纹依然温润,生锈的铜锁还有光亮,那段惊心动魄的记忆未被尘封,我却难以想象如何在那样危迫的情形下转移这么多的经书。或许《赵城金藏》的纪录片能给我答案。</p><p class="ql-block"> 下寺的故事就让人唏嘘了,原大雄宝殿内四壁曾绘有精美的元代壁画,总面积达300多平方米。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1600银元被盗卖至海外。如今大殿两壁空空如也,斑驳带着刮痕的白墙面积之大触目惊心,只有“宝筏金绳”的匾带着岁月的痕迹劝人信佛向善,回头是岸。原本西壁的《炽盛光佛佛会图》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而东壁的《药师佛佛会图》在美国纳尔逊博物馆。也有一说,1928年前后,寺院倾颓,若不卖画无以修复保全。至于这是否只是个借口就不得而知了,而当时几个立碑修庙的乡绅、僧人贞达及古董商卢芹斋从此成了人人唾骂的历史罪人。功过对错我无法评判,只知被盗走的壁画残损至今未能拼齐是事实。那些漂洋过海去到异国他乡的佛祖仙人们是否想念广胜寺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殿内的元代彩塑如今都已素白无色,本以为是岁月侵蚀,看殿的老伯却把个中原委告诉了我们,原来是抗战期间,日军看上了这些彩塑,欲强行夺走,僧人无奈,连夜将其表面颜色剐下自残,日军见已无价值,才得以保全了他们。听完故事再看向素白的佛像,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当时僧人难以名状的悲痛让剐痕仍然醒目,又怎是岁月能够抚平的?</p><p class="ql-block"> 水神庙里的元代大型风俗性祭祀壁画是广胜寺又一大独一无二的宝贝。壁画内容并非佛教题材,而是描绘水神明应王受祀、降雨以及宫廷和民间的社会生活场景。其中用四幅小图:下棋、打马球、妇女梳妆打扮、抓鱼的谐音棋(祈)、球(求)、荆(进)、鱼(雨)来表达祈雨,很是有趣。</p><p class="ql-block"> 走出寺门,古戏台上正演着山西蒲剧《苏三起解》,邦子击节,唱腔缠绵悱恻。院子里梁林二人当年种下的树已经枝繁叶茂,荫泽半园了,而他们今又在何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