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学第一天,教室里还带着暑假的余温,黑板上却已贴满了篆书纸页,歪歪扭扭的笔画像是刚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地写着“入学第一课”。没人写得一样,有人笔锋刚硬,有人线条绵软,像极了我们这群刚聚在一起的陌生人,五花八门,形态各异,却都带着一点对笔墨的敬畏和好奇。</p> <p class="ql-block">老师说,写字先学坐。背要直,肩要松,手要稳。我们一个个挺得像小松树,手腕悬空,笔尖轻触纸面,连呼吸都放轻了。她来回走动,调整我们的执笔角度,像在修剪一排刚栽下的小苗。墨盒打开的瞬间,那股淡淡的墨香飘出来,混着纸张的微涩,竟让人莫名心安。原来写字不只是手的事,是全身的节奏,是心和笔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线条训练的第一周,教室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的沙沙声。我们画平行线,画波浪线,画回旋的曲线,像在练习呼吸的节奏。一开始手总是抖,线歪得像醉酒的蚯蚓,可画着画着,手稳了,心也静了。那些蓝线在纸上铺开,像一条条小河,慢慢把浮躁的心事冲走。原来最简单的线条,才是最难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从“人”字开始,从“口”字起步。老师说,部首是汉字的根,根扎稳了,字才站得直。我们对着字帖,一笔一画地临,横要平,竖要直,撇要舒展,捺要沉稳。有人写得快,却歪歪扭扭;有人写得慢,却一笔不苟。我盯着自己写的“永”字,总觉得少点什么,后来才明白,是少了一份耐心。</p> <p class="ql-block">逐字练习的日子,字帖翻得边角都卷了。每天写一个字,写十遍,写百遍,写到闭眼都能描出它的轮廓。写“正”字时,总把最后一横写短了;写“中”字时,竖笔总歪向一边。可老师不急,我们也不急。笔尖在纸上慢慢走,像在丈量时间。渐渐地,那些字开始有了筋骨,也有了呼吸。</p> <p class="ql-block">终于开始通临《峄山碑》。篆书的线条圆润而含蓄,像古树的年轮,藏着千年的风霜。我们铺开长卷,一笔一画地追摹秦时的笔意。有人写得工整如刻,有人写得灵动如风。纸张在桌上缓缓展开,像一条通往过去的路。写到中途,手腕酸了,眼也花了,可没人停下。那一刻,仿佛不是我们在写字,而是字在带着我们走。</p> <p class="ql-block">十次专业课,不长不短,却足够让一群人从握笔发抖,到能写出一行像样的字。教室里的墨香浓了,纸堆高了,我们的笔也稳了。那天老师把我们的作品一张张贴在黑板上,绿底白纸,黑字如松。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落在那些还不完美的字上,却显得格外动人。原来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笔一画,慢慢写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课,我站在黑板前,看那一竖排的宣纸随风轻晃。字迹有稚嫩,有生涩,可每一笔都真实。它们不像展览里的作品那样完美,却像我们的影子,记录着从慌乱到沉静的每一步。黑板是绿的,纸是白的,墨是黑的,三种颜色,却写出了最丰富的颜色——那是我们开始学会安静、学会专注、学会与自己对话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写字,原来不只是写文字,是写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