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大理风光(一)

若笠

<p class="ql-block">在云南大理旅游,尽管走的很累,但心情总是愉悦的。不仅仅是这里的风光陶醉人,还有淳朴热情的大理人民温暖着我。也许六天五晚的旅程只是人生几万个日日夜夜中的片花,但我觉得生命的精彩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心中的承载,走过去的是记忆,留下来的是情怀。</p><p class="ql-block">大理风光离不开“山水两绝,古城文化”。“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明镜般的洱海和终年积雪的苍山相辉映,苍洱美景怎不令人心生向往?南诏文化、大理文化、白族文化又在古城镇中熠熠生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组被称为“风花雪月”的自然景观,又让多少文人骚客“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意象成为大理的标志性景观,可惜时光无法折叠,成为心中的遗憾。</p><p class="ql-block">都说车马劳顿,古人诚不欺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月八日一早出发,</span>赶了一天的路又因飞机延误了2小时,到达大理时已是傍晚时分,下塌古城“维也纳”酒店时人已有些疲惫,但架不住游古城的热情,一行三人就急匆匆去拥抱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在唐宋时期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前后兴盛500年,后毁于战火,如今的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趟徉在这座历史古城中,感受最深的是古城楼和商业街,历史的厚重与现代气息交杂在一起,既显沧桑又充满年轻活力。四大城门楼、文献楼、五华楼等巍峨高耸,似岁月的岗哨。南城楼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站在南城楼上,面对沉默的高墙,似无数刀光剑影、英雄挽歌在岁月长河中扑面而来,记起主席的诗词:“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摇曳的灯火把身影拖得断断续续,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英雄活在后人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古城从南到北有三条大街,东西向有五六条小巷,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城内房屋皆土木结构瓦顶民居,白族青瓦白墙的风格别具韵味。沿着复兴大道一路游来,五华楼、关帝庙、文庙、天主教堂、洋人街、基督教堂、农村电影院博物馆等见证着时代的缩影,但无论穿行在哪条街巷,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在灯火的映照下显得无比繁华,许多姑娘、小伙穿着苗族服饰,向熙熙攘攘的游人招揽生意。店铺里扎染、银器、木雕等工艺品,普洱茶、野生菌干货、鲜花饼等土特产,米线、烤乳扇、果酒饮品等轻餐饮应有尽有,还有民族服饰租赁、文创产品‌销售等,穿行其中,便如身在商品的海洋中……</p><p class="ql-block">我不仅在想,现在的古城和过去的古城还一样吗?总好像少了一些生活的真实感,不知道是心灵的泡沫,还是已遗失在看不见的时光里?在路边的广场,我看到一个用木柴堆起的“大火堆”,但里面透着灯光,许是城里禁火的原因。穿着民族服饰的白族姑娘手拉手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她们身后又围满了游人,一进一退间像是飞舞的火花。我知道这是火把节的仪式,是对圣火的祝福,寓意着胜利之火传承万世。我也由衷希望美好的生活永远伴随着古城人民。</p><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疲惫终究无法用激情驱散,在回旅馆的路上,看到转角处一家轻饮店门口坐着许多人,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弹琴唱歌,歌声悠扬动听,于是和妻子、朋友一起沉醉在歌声里……</p><p class="ql-block">“大理风光在洱海”诱惑着每一个游人,以至于第二天醒来就想着去拥抱她。洱海其实是一个高原淡水湖,环堤约130公里,之所以以“洱”为名,有说它“形若人耳”,也有说它“如月抱珥”,因而得名。而“海”的叫法,则源于当地人对大海的向往。洱海景致又分海西和海东,往古城东门三四公里就是海西的洱海生态廊道‌,46公里临湖步道,串联起湿地、草甸与红杉林,骑行可尽览苍山倒影。打的至龙龛码头,洱海就像美丽的少女披着轻纱,向我们从容走来。站在生态廊道上眺望,视觉好似被拉伸开来,青山、绿水、白云组成的大自然色彩沁入心脾。洱海又似在低呢,微风徐徐、海浪细细,熨烫着每个旅人疲倦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我在想着租电瓶车还是自行车时,朋友说:“骑车吧,也锻炼一下身体。”朋友是个善良柔和的人,但因生活的一些意外少了很多笑容,我多希望从骑行这条绿廊开始,阳光和温暖能永远伴随她。骑行的感觉真的很棒,远处是山、近处是海,风的气息怡人,白云绿廊交辉,绿树鲜花相映,累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从龙龛码头到才村再到磻溪村S湾,风光和景色同行,每一处风光都是自然的馈赠,每一个景点都是海水、礁石、树木的奇妙组合,妻子和朋友在不停拍照,我悄悄把她们摄入了我的相机。我想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是不同的,但把最爱的人看作最美景色的心情一定是相同的。</p><p class="ql-block">廊桥是海西最美的景点之一。因近中午,阳光开始灼人,骑行了十多公里终是停在了S湾,改乘观光车才到廊桥。廊桥三景“歪脖子树、孤独树、九孔石桥”‌成了网红打卡点。九孔石桥每个桥洞形成天然画框,透过它拍摄洱海、苍山及日出日落如同把山水印在明信片上,桥北侧有倾斜生长的古树,似人歪着脖子,树下长椅据说是《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地;孤独树孤独地矗立在海中间,倒影映在水中似梦似幻。‌‌三处景点相去不远,以洱海为画纸,以自然为色彩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我看到好多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耳边不时传来摄影师幽默的声音:“新娘子,看老公的眼神深情些”、“新娘子,亲一下你老公”、“新娘子,用手搂紧你老公啊”……旖妮、温馨的画面给这里的景色增添了美妙的动感。其实这个世界上的美好并不是单纯的景色,有人的地方才是最美丽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孤独树不再孤独,也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p><p class="ql-block">海舌公园在廊桥的前方一站,据说公园的木栈延伸到洱海里很长,所以起名海舌。因为没有预约这个湿地公园便没有成行。坐上村里的山卡奔赴喜洲古镇,路过古生村,司机说这是习主席十年前来过的地方,当时主席曾留下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洱美景永驻人间”。如今古生村小巷绿树成荫,一处处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在清溪的环绕中,韵味悠长。我看到一片片的麦浪随风飞舞,蔚为壮观。“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是白族聚居的城镇,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历史可以追溯到六诏时期。如今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有88院,体現各个历史时期白族民居特色,现存有明朝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赵廷俊大院以及民国时期严子珍大院、董澄农大院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镇商业气息很浓,</span>从镇口开始各种店铺、小摊摆满街道两旁,与大理古城相比,街道窄小些,象一条条巷子,却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更明显,因而</span>更具古朴风味,商店里商品同样琳琅满目,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让古镇别具韵味。</p><p class="ql-block">喜洲镇中心四方街,是由店铺围成的小广场。这里竖着一座石坊,“题名坊”,据说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然而风流巳被雨打风吹去,看着高大的牌坊,似是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在镇中心不远处,几条巷子的路口矗立着一幢别致的转角楼,据说是当地商人杨如轩于1945年建造的,小楼外圆内方,采用白族传统"三坊一照壁"结构,又兼具罗马柱、法式雕花窗等西方元素,别具一格。看到小楼前纷纷留影的游人,我对这个商人敬佩不已,在那个战火纷飞、思想封闭的年代,能把西洋文化融入华夏,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穿行在大街小巷,我对白族文化乃至这个民族产生了深深敬意。</p><p class="ql-block">这里还出过一个名人严子珍,白族人,清末民初著名民族资本家、永昌祥商号创始人。以茶叶贸易(尤以发明沱茶闻名)积累巨额财富,成为喜洲“四大家”之首。‌‌在严家大院参观时,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是“三坊一照壁”的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后院除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一个“四合五天井”的大院外,还</span>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虽经岁月的洗涤,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大院里展示着许多文物,见证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让人叹为观止的藏银库据说当时藏有2000多万两白银。二楼上还有严子珍资助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的照片,据介绍严子珍治家有方,其家族善行惠泽乡里,至今被大理民众称颂……</p><p class="ql-block">在喜洲古镇因为时间关系且累人的原因,没能参观其他景点,却巳让我深深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看着游人如织的街巷,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回到大理古城已很晚,妻子累的腰酸腿痛,于是大家决定早早休息,因为明天还要去更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约了司机8点半到旅馆门口等我们,不曾想凌晨时分古城内开始下暴雨,旅馆的天井内雨水哗哗不停,查了天气预报,结果显示全天暴雨。心想“这下完了,哪也去不了了,包车的钱要浪费了!”吃早饭时忐忑的心情一直漫延着,不曾想九点不到天竟然晴了,虽然仍是乌云,但雨停了。司机说:“我来的路上堵车,所以晚了点,但我家离这儿十几分钟车程,早上没下雨,大理的天气变化很大,不一定下雨的。”他的话让我们多了期盼。</p><p class="ql-block">说说大理的天气,真的是“多姿多彩、气象万千”。九月的天气本来属于阴雨季节,我们出游的几天天气预报都是下小雨,不曾想过去的两天都是上午阴天中午开始出太阳,今天清晨又突然下起暴雨,后来整天都晴了。旅游的最后几天也大都晴天,偶有小雨,温度也在二十多度,晚上睡觉很适宜。下过雨的早上看苍山,会觉得云绕雾遮,云朵半乌半白,层层叠叠从半山腰掩到山顶,似是天宫仙阙,让人无比神往。太阳出来时,云朵映着金光像是一团彩色的花分外迷人,而后越来越淡,最后露出青秀的苍山。在洱海上空,又常常一边乌云密布,一边阳光灿烂,我想这是“海神”的魅力,让旅人能记住她的多姿多彩。“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洱海真的是个有情人啊!</p><p class="ql-block">今天去的第一站崇圣寺。崇圣寺就是金庸笔下《天龙八部》天龙寺的原型,始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833-840年),鼎盛于大理国时期(宋代),曾是东南亚佛教中心,历史上九位大理国王在此出家。崇圣寺由三塔、石雕、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等十多个景点组成,据说占地1000亩,是大理唯一的五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到达时云层竟透出阳光,将雨后的景区照得格外清新。朋友说:“看来我们的诚心感动了佛主。”我不知道佛主是否有求必应,但我们真的承受了祂的恩惠,司机告诉我们从八月开始来大理旅游的人可以用机票代替门票,这让人十分欣喜。我想全国的景区如果都不收门票,佛祖一定更开心,因为祂在普渡众生,又怎么能让众生受难呢?</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很是壮观,主塔千寻塔高16层,与南北两个10层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人站其中会觉得很渺小。据说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所以塔前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我想今人和古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一定是不同的,但同为华夏民族对这块土地的深情厚谊一定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我没有学过佛学,对寺庙的游玩也无从解说,但在大雄宝殿看到天龙八部的释义,它是佛教中的八类护法神,包括天众(天神)、龙众(龙神)、夜叉(鬼卒)、乾闼婆(乐神)、阿修罗(战神)、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睺罗迦(蟒神)。这让我想起了金庸先生笔下的《天龙八部》,它融合佛教哲思与武侠叙事,拓展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书中对人性、命运的探讨,至今仍引发广泛思考。‌‌我十分崇拜金庸先生的学识和思想,“为国为民者方为侠”在《天龙八部》中尤为突出,我仿佛在大殿里看到了段誉六脉神剑的剑气,也看到了金庸先生为国为民的侠气……</p><p class="ql-block">离开了神圣的崇圣寺,司机带我们去凤阳邑村,他说这是茶马古道的遗址,也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拍摄地。但当走在茶马古道上时,心里是有些遗憾的,这条始建于汉代,成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全长1900米,宽3米,以青石板路面、马蹄印及石砌铺台为特征的贸易道已经少了它的原滋原味,古道两侧分布的白族传统石砌民居与土库房建筑群巳满是商业味,手工艺品、小吃、茶室、摄影、扎染成了主文化,观音井、双子井等古井及马帮文化博物馆成了遗落的文明。</p><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的景色幽美、古朴而又韵味深长,以至于成了文艺青年喜欢打卡的地方。因刘亦菲、李观主演的《去有风的地方》在这里取景而倍受欢迎,也衍生了明星带来的经济效应。如果剔除这些商业因素,这里还真是个世外桃源,古朴的民居、幽静的院子、温柔的山风、古道的暇想……人生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怪不得有10多户外省来的摄影家、作家、画家、陶艺家,他们在凤阳邑圆着他们的梦想、追逐着他们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