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友李清智《战斗在生命禁区》的感言

人间正道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策划:黄永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资料:李清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制:史连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雄精神,永放光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序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友李清智《战斗在生命禁区》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过李清智战友写的回忆录《战斗在生命禁区》一书,使我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那个战斗场地,皑皑雪山,严寒地冻,战斗的枪声犹在耳边响起。战友们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影历历在目,久久挥之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10月20日打响的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东、中、西三个战区进行。西线战区在中印边境西段,主战场在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师泉河谷、班公湖、班公洛地区,作战区域是在边境线内侧宽20多公里,东西长600多公里的地幅内进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区地势高,地形复杂,均为高原严寒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坡度高40米以上,空稀薄,寸草不生,气候严寒多变,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冬季长达8个月之久,昼夜温差大,有"一日四季"之说,部队长年穿"四皮"(皮靴、皮帽、皮大衣、皮手套),全副武装负荷重,行动困难,严重缺氧,高山反应厉害,其表现为:头晕、头痛、呼吸困难、急促、心跳过速、关节胀痛、吃睡不好、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曾被地质学家称为"生命禁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在这样的"禁区"内同印军作战,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我们师与其他兄弟部队一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西线、中线自卫反击战的伟大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神圣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清智战友所写的回忆录,再现了当年他亲历战斗的部分情况,记忆清楚、详细,把当年的实际情况展现在眼前。读后,使人感慨万千,心潮澎湃,热血沸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了,有多少人已经淡忘了这场战争,历史岂能淡忘,英雄精神岂能丢,我们要牢记历史,崇尚英雄,让英雄精神永放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我们把这本书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束浪花呈现给世人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树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5年3月2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系新疆阿勒泰军分区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骥伏枥 功在不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李清智《往事如烟》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年前,时在2015年。我有幸阅读了李清智同志的心血之作《战斗在生命禁区》,这是一部翔实记述1962年10月发生在喀喇昆仑之颠的中印边境(西线)自卫反击作战的真实场景。作者文笔生动优美,内容翔实朴实。一场场艰苦卓绝的鏖战、一幅幅鲜血淋漓的厮杀、一个个视死入归的战士,一首首团结友爱的赞歌,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作者笔下,不由我心情激荡、潸然泪下。对于这部书,我自然是怀着特殊的感情去阅读的,因为活跃在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我所在的英雄团队的可亲可敬的首长和战友们,如战斗英雄王忠殿、爱兵模范张代荣(均为国防部授予)和一等功臣谭树恒、罗德清等。而作者本人就是在攻占“红山头”战斗中,冒着如蝗弹雨、高擎红旗飞奔向前的红旗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幕幕,怎能不使我掩卷常思、心情激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悠忽10年,时光转到了2025年的8月,我收到了清智同志通过微信发来的一扎扎作品,名曰《往事如烟》。由于是电子版,密密麻麻的,我不大好使的眼神,还是做了粗略浏览。这一览,竟使我赞叹不已。说实在的,我是被大大地感动了!或者说,是被震憾了!当晚,我竟翻来覆去地难以入眠,李清智的大名竟在我的脑海里悠忽隐现。第二天,当我继续阅读时,忍不住给他回了一封只有6个字的短信:“你太了不起了!”这6个字,我竟连发了3遍,末尾,还缀上3个大大的惊叹号!!!太不可思议了,我被深深地感动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了两天,他竟给我发来了印刷版的样书,而且,洋洋大观,竟有四、五部之多。有的是短篇、有的是中长篇,估计大略应在20万字以上。标题一看便知,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记叙了作者的前世今生,其珍贵不言自明。除了“热泪横流的大炼钢铁”一文外,其余的如:“参军记”、“天山拉练”、“垦荒种地”等篇幅,都是如我一样所经历过的军旅历程。这些文字,如不打上厚重的时代的烙印,他是作者灿烂人生的真实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这一叠叠呕心沥血的文字,我不由得肃然起敬起来!我忽然想起了上个世纪初因一篇“半夜鸡叫” 载入小学课本而名噪全国的战士作家《高玉宝》、想起了清智兄的那部呕心沥血之作《战斗在生命禁区》,更想起他一个独居老人(老伴已故)以85岁之高龄(1940年出生)整日在文字堆里跌跌爬爬、不懈攀登。这种精神、这种毅力、这种对生活的挚爱、对战友的深情,都深深地感动着我。阅读他的作品,在一页页文字的字里行间,还镶嵌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如同阅读一幅幅精美的战士画报。诸如团政委(后为南疆军区政委)少将靳玉轩、团司令部参谋长何顺杰、老班长粟汉文、军医戚绍均、通信连战友许兆先、特务连文书齐冬辰、以及战斗功臣金保庆、任长荣等等。许多部队行军、拉练、野营的照片,活跃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姿,都是一帧帧生动的画卷。读他的著作,我还有一个个的未解之谜。他的人生,本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他打过仗、立过功;功已成、名已就,对得起国家,无愧于人民。退休了,赋闲了,本该安享晚年。但他却选择在崎岖的山路上艰苦攀登。按他自己“自报家底”的说法是,连“小学都没毕业”,他却能在文字堆里细作细磨、苦苦探索,这就更加令我觉得难以置信。我不由发问,这几十万字的巨著,是如何变成一行行铅字的。是手写?还是电脑打字?我明明看到他和我的微信交流,大都是用的“按住说话”,如果是用手码字,这该是一道多么浩繁的工程啊!腹稿、打底、抄写、修改、打印,一道都不能少。这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觉得,这条苦苦攀登之路,如果没有庞大的心里支撑是万万达不到的。我连连发出“你太了不起了”的赞叹,绝非空穴来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关对这部书对我的感动,暂且打住。似有几句未尽之言,容再絮叨几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清智,我的战友哥。他,1961年由河南焦作入伍。我,1962由陕西西安入伍。我们虽先后同在11团特务连当过兵。别以为我和他只是新兵和老兵的关系。实际上,差一大截子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那批焦作兵的时运不差,当兵仅一年,就赶上了那场发生在喀喇昆仑山上和印度的边界战争。我们62年兵的120名勇士,做为援军,尽管风驰电掣般的昼夜兼程开进到康西瓦前沿,也只能望着已经熄灭了的战火硝烟滚滚南飞!一个月的时间,打了两场仗,他竟然立了两个三等功,可谓是仗仗立功。在攻占“红山头”的一战中,他担任连队突击队的红旗手,全连冲锋跟着红旗跑,敌人的子弹瞄着他的身影飞,他竟比子弹飞得快!终于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敌碉堡。在前沿指挥所的高焕昌团长手拿望远镜高呼:“这个战士是谁?”、“给他记功!”是他,他叫李清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后,部队整编时,他被从战功八连调到团直属队特务连。不用说,是以战斗骨干调用。团首长看中了这个机灵的小鬼,他自然成了首长眼皮子底下的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他被调入特务连不久,上级挑选参加中阿(阿富汗)边境勘界工作小组成员,参加这个小组的人,有两个条件是必备的,一是上过昆仑山、二是打过仗。这两条,他都中。谁料执行任务不满一年,六四年初,他又被奉调召回。原因是团的战士业余演出队,将代表新疆军区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军文艺调演大会。演出队的18人的大名单,除了他是六一年入伍的河南兵,其余的全是六二年入伍的西安学生兵。他被刻意选中,是有原因的。他虽疏于演唱,却长于乐器,重要的是,他是战斗功臣。是在结束不久的和印度的边境战争中。和参加调演的其他军区相比,这是一颗重要的砝码,无疑倚重了许多。而且,这时的他,已经挂上了少尉正排的军衔(行政23级),这是一颗耀目的星。究竟他是全团仅有、还是少有?我弄不清。而全军的取消军衔制,是在1965年6月施行的,他无疑是幸运的一个。其时,我们这些六二年兵,大多还缀着只有两颗豆豆的上等兵军衔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于他日后以战斗功臣之名,调到新组建的“高原劲旅”陆军六师和转业后重回焦钢,不再赘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谢清智兄抬爱,写下这篇算不上序的文字交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 永 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9.1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详实故事请看李清智的《历史回眸:我的196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