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廷珪《资兴西北区被日寇沦陷始末记》

观澜书院

<p class="ql-block">资兴西北区被日寇沦陷始末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 段碧江(1873—1960)(又名段廷珪,民国教育家。此文追记时间为1946年,段廷珪撰《西北乡沦陷记》真实地记述了日本侵略军在资兴犯下的暴行。)</p><p class="ql-block">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日寇已窜陷耒阳、郴县国军之 抵抗能力。未几,我资兴西区东江、木根桥相继失陷。虽有第九十九军 一部略为抗御,旋即他调。时则资兴县政府已迁移离城十里之坪石,若 无守土责任者,也先是长衡败退。九战区司令长官兼省府主席薛岳移节 郴县,起用在籍军官何子伟为县长,以资保卫,组设自卫队,以李林为 大队长,唐秀昆为中队长,募集队兵百数十名,号称三百名;设筹监委 员会,筹集饷项,希冀保境卫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果闻寇至,先迁避寇,未至旋返 以至附郭居民遭国军搜掳,窗户门片百无一存。同时,国军(暂二军) 第一师第一团驻扎中田李郁楼家之邓团长道成及分驻敝二亩半园及段氏 总祠之第一营张营长我疆亦先后闻风迁避,故寇酋友仁托夫有将铁帽一 掷,国军退三十里,实亦言有大而非夸。嗣此暂二军因被上令督责,复占地利优势稳扎。帽岭一带,峰峦起伏,居高临下,若八姑仙、若枫树 坳均扼守,敌寇屡攻不能闯越。闻茅坪头一役,敌马十八匹,败回仅余 四匹。敌锋已不免夺气,又无飞机轰炸,相持至七阅月之久。而我西北 区被沦陷之人民遭敌寇蹂躏,痛苦实已肝脑涂地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忆自敌寇窜至蓼江市,时为三十三年(1944年)旧腊月二十五日。 蓼市人民除少数贫民老弱均已避匿。寇至,无所掠夺,立即搜山,却在 距蓼市五里之龙门口一带,在湘盛矿场搜获袁翥鹚、唐雪庐等。袁因被 寇威吓,旋即惊怖病亡。敌闻唐雪庐为当地有力士绅,又系湘盛矿场场 主,遂恩威并用,诱至蓼市,迫令出膺伪维持会会长。即当地人民亦力 为赞助,举凡派夫派款,各自努力,以免糜烂地方,暗中却与国军联络,凡有国军密探,尽量招待,供给情报。挺进队王队长琢玉率领队兵常川 在沦陷区梭巡,有时将敌寇枪枝袭取,甚或将寇兵淹毙,寇亦无如之何。 因此,沦陷区域除遭敌寇惨无人道之惨杀及奸淫掳掠外,仍能照常耕种。 迨至七月十三日敌寇投降被迫退却时,阡陌纵横,乃积乃仓,不可谓非 伪维持会诸君之力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君郁楼,被迫加入伪维持会,实缘其侄孙李至仁,由山上回家探 访,恰被敌酋高桥敬逸掳获,诱至蓼市对河谢宝树堂寓所,特别优待 欲收为已用,因偕同至蓼江市,经过青石桥,乘机将高桥打入桥下深水 中,彼即脱逃远飚。高桥至蓼江市伪维持会,迫令捕拿到案,否则,将 中田全村毁灭。中田为李姓一大族,烟灶数百,人口数千,群情惶惧, 转辗设法,始将李郁楼寻获,押至蓼市伪维持会,由唐会长雪庐婉为关 说,准予罚款八十万元,比付出三十余万元,不足责令郁楼充伪维持会 副会长兼经济主任,以期陆续设法筹还;并由唐会长密示,已与国军取 得联络,遂亦虚与委蛇。不料,衅起萧墙,其侄孙至仁不以为德,反恩 将仇报,到处控告,以致资兴县政府将唐李二人并李南国、袁述陶等, 以担任伪维持会工作,专案移送桂阳高等分院。虽经传讯,或已到庭, 或尚未到庭,大约无甚关碍。在李唐诸君却自以为为地方一时权宜计, 不能自诩为有功,似亦无多大罪恶。不过,以中华民国国民出膺敌伪维 持会工作,实亦有玷国民资格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李南国与暂二军军事当局颇有相 当联络,一切攻讨会议,南国必从场协议。捨坟山之役,不惜身临前敌, 与邓团长道成、张我疆营长协同指挥。若无东南区匪患,将军队调往防 堵,不难将郴侯山之敌寇歼灭。因敌酋友仁托夫驻扎郴侯山崇义堂及郴 侯书院为大本营,以敝二亩半园及红毛塘为外围时,余已赴资兴县城, 日与暂二军沈发藻军长暨郑参谋长、何县长等相周旋,随时探访敌我两 方情报,并请求相机挞伐。尤其国军撤退防堵东南区匪患,敌寇乘机窜 回蓼江市时,不惜以私人资格在县方奔走呼号于军政当局,令饬前方将 士扫荡寇氛。至有七月十三日,遄返蓼市,墨市安定禾稻盈野之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敝二亩半园被敌卷掳一空,屋壁到处穿穴,所受物质损失,若书籍、 碑帖、古玩、装饰及家具等等,按现时物价估计,恐非数千万元不能购 备,在当时却不暇审计耳。再就敌寇惨无人道、到处奸淫杀戮略为叙述。 当寇临蓼市之第三日,即三十三年(1944年)腊月廿五日,余已事先率 眷属避居王家塘外甥婿李华林家。是晨,敌寇由前后窜入,仓卒避匿屋 后山腰,竟被敌卒弋获搜捡。幸眷属等乘机脱逃,惟内子与林华母守屋。 旋偕寇卒谒见寇酋时,同被弋获者有谢君秉寅,系湖北汉阳人,寄居舍 下。他无亲友,因随同避匿。此时寇酋谓稍缓,询问数语,可无须走动。 因见余年老,天又下雪,故耳寇卒等约十余人,肆意搜索,捣门毁室, 倒箧倾箱,凡贵重物品及食料捆载八担,余所带未敢穿之狐皮外套,亦 被搜获。时与敌酋等一同向火围坐,谢遂代余提报系随身衣著,匿未敢 穿。敌酋遂令饬还余穿着。计是日上午七时至午后三时所获载八担中, 余与林华家已占六担之多。临走时,忽促余同走,置前言不顾,迫不得 已。随至寇酋住处,获晤寇酋不下十余人。晤谈尚属款洽,款待较优。 相与约二小时至三小时,请求回转,欣然首肯。返回王家塘,据述已举 家号哭,相见始破啼为笑。云嗣闻寇酋每到一处,对年老异常刻苦,年 六十勒令挑六十斤,七十挑七十斤,动辄殴打、脱衣、翻水;并闻某村 落,寇酋一到,将男丁拘在一室,女人听任奸污;并有在路遇一夫妇偕 行,竟将其夫捆住,当面将其妻奸污。传闻西区程君子楷亦系遭同样之 侮辱,兼皮被脱,因此愤痛冻身亡。其尤惨酷者,为我北区之曹向经、 张庭渠(即张犹达)、焦子魁被敌酋高桥敬逸拘获,访问各有身份,始而 索贿鸡蛋、红白糖、香烟若干担,始予释放;迨贿物已获,竟将三人活 埋;其余不知姓名死无踪迹者不知凡几。此等惨无人道号称为东亚文明, 与吾国同文同种,其忍心残害至于此极,动以亡国奴凌辱同胞,不旋踵 而自遭败亡,足觇天道报施不爽。不过我中华民国宽大为怀,不肯以此 种惨无人道还而加诸敌酋之身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皆我西北区被沦陷所受之惨痛,大率耳闻目见,其余闻见所未及,甚有被敌酋摧毁奸污不愿传播者,谅亦所在多有。然仅如上所述已 骇人听闻。窃愿我资西北区父老子弟、诸姑姊妹,争自惕历,毋忘在莒, 并愿海内外遭敌寇蹂躏苦难同胞交勉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兴北区二亩半园庸庵老人段碧江追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注:段碧江,原名段廷珪,号碧江,资兴蓼江市人,清末秀才、 举人,参加过同盟会,曾先后担任省立三师、省立三中校长,省教育司 秘书兼省教育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省督学;1943年返乡,任资兴县文 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县立中学校长;1953年,聘为湖南省文史馆员。此文追记时间为1946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翻译成白话文并解读其历史信息《资兴西北区被日寇沦陷始末记》白话文翻译与历史信息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白话文翻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天,日寇已经攻占耒阳、郴州,国军的抵抗能力被严重削弱。不久后,我们资兴西区的东江、木根桥相继沦陷。虽然有第九十九军的一支队伍进行了短暂抵抗,但很快就被调往其他地方。当时资兴县政府已经迁到了离县城十里远的坪石,像是没有负责守卫领土的人一样。在此之前,长沙、衡阳失守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把办公地点迁到郴州,起用本地军官何子伟担任资兴县长,负责保卫县城,还组建了自卫队,让李林担任大队长,唐秀昆担任中队长,招募了一百多名士兵,却对外号称有三百人;同时设立筹监委员会,筹集军饷,希望能保护家乡和百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结果是,听说日寇要来了,自卫队先逃跑躲避,日寇还没到又返回来,导致县城附近的百姓遭到国军抢劫,家里的门窗几乎全被拆走。与此同时,驻扎在中田李郁楼家的暂编第二军第一师第一团邓道成团长,以及分别驻扎在我家二亩半园和段氏总祠的第一营张我疆营长,也先后听到风声就逃跑了。所以日寇头目友仁托夫才敢说“把帽子一扔,国军就退了三十里”,这话虽然夸张,却也有几分真实。后来,暂编第二军因为被上级下令督促,又凭借有利地形重新稳住阵脚。帽岭一带山峦起伏,易守难攻,八姑仙、枫树坳等据点都派了人防守,日寇多次进攻都没能突破。听说茅坪头那一仗,日寇有十八匹马,战败逃回去时只剩四匹。日寇的锐气大减,又没有飞机轰炸,双方僵持了足足七个月。而我们西北区沦陷区的百姓,遭到日寇摧残,承受的痛苦简直深入骨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想日寇窜到蓼江市的时候,是三十三年(194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蓼江市的百姓除了少数贫穷的老人和小孩,大多都躲起来了。日寇到了之后没抢到东西,立刻去搜山,在距离蓼江市五里的龙门口一带,在湘盛矿场抓住了袁翥鹚、唐雪庐等人。袁翥鹚被日寇恐吓后,很快就吓得生病去世了。日寇听说唐雪庐是当地有影响力的乡绅,又是湘盛矿场的老板,就一边威胁一边拉拢,把他诱骗到蓼江市,强迫他担任伪维持会会长。当地百姓也尽力支持,无论是派劳役还是筹钱款,都主动出力,只为避免地方被进一步破坏,同时还暗中跟国军联络,只要有国军密探来,就尽力招待,提供情报。挺进队王琢玉队长率领士兵经常在沦陷区巡逻,有时会袭击日寇夺走枪支,甚至把日寇士兵淹死,日寇也没办法对付他们。因此,沦陷区除了遭到日寇惨无人道的屠杀、奸淫和抢劫,百姓还能照常耕种。等到七月十三日日寇被迫投降撤退时,田野里庄稼茂盛,粮食满仓,这不能不说有伪维持会各位先生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郁楼先生被迫加入伪维持会,是因为他的侄孙李至仁从山上回家探望,正好被日寇头目高桥敬逸抓住,带到蓼江市对岸的谢宝树堂住处,高桥对李至仁特别优待,想拉拢他为自己所用。后来两人经过青石桥时,李至仁趁机把高桥推到桥下深水里,自己逃走了。高桥回到蓼江市伪维持会,强迫他们把李至仁抓来,否则就毁掉中田村。中田村是李姓大族,有几百户人家、几千口人,村民们都很害怕,几经周折,最后找到李郁楼,把他押到蓼江市伪维持会。唐雪庐会长委婉地劝说高桥,高桥才同意让李郁楼交八十万元罚款,李郁楼当时只交了三十多万元,剩下的钱没交齐,高桥就强迫他担任伪维持会副会长兼经济主任,想让他慢慢筹钱还清;唐会长又暗中告诉李郁楼,自己已经和国军取得联络,李郁楼这才假意顺从日寇。没想到,内部出了问题,他的侄孙李至仁不仅不感恩,反而恩将仇报,到处控告李郁楼,导致资兴县政府把唐雪庐、李郁楼以及李南国、袁述陶等人,以担任伪维持会职务为由,专门立案送到桂阳高等分院。虽然法院传讯了他们,有的人去了,有的人没去,但大概不会有太大事。在李郁楼、唐雪庐等人看来,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地方暂时的安稳,不敢说自己有功,但也觉得没有多大罪过。不过,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却担任敌伪维持会的职务,确实有损国民的身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至于李南国,他和暂编第二军的军事官员联系密切,每次讨论进攻日寇的会议,他都会到场参与商议。捨坟山那一战,他还亲自到前线,和邓道成团长、张我疆营长一起指挥。要不是东南区出现匪患,军队被调去防守,本来不难歼灭驻扎在郴侯山的日寇。当时日寇头目友仁托夫把郴侯山的崇义堂和郴侯书院当作大本营,把我家二亩半园和红毛塘作为外围据点,我已经去了资兴县城,每天和暂编第二军沈发藻军长、郑参谋长、何县长等人打交道,随时打探敌我双方的情报,并请求他们抓住机会讨伐日寇。尤其是国军撤退去防守东南区匪患,日寇趁机窜回蓼江市时,我不惜以个人名义在县政府向军政官员奔走呼吁,让他们下令前线将士肃清日寇。直到七月十三日,我回到蓼江市,看到市面安定、稻田里满是稻谷,心里才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虽然我家二亩半园被日寇抢劫一空,房屋墙壁到处都是洞,损失的财物,像书籍、碑帖、古玩、装饰品和家具等,按当时的物价估算,恐怕要几千万元才能重新置办,但当时我也没心思去细算。再说说日寇惨无人道、到处奸淫杀戮的事。日寇到蓼江市的第三天,也就是三十三年(194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我提前带着家人躲到王家塘外甥女婿李华林家。那天早上,日寇从前后两边窜进来,我们仓促躲到屋后的山腰上,却被日寇士兵抓住搜查。幸好家人们趁机逃走,只有我妻子和李华林的母亲留在屋里。后来我陪着日寇士兵去见日寇头目,一起被抓住的还有谢秉寅先生,他是湖北汉阳人,住在我家,没有其他亲友,所以跟着我们一起躲藏。当时日寇头目说等会儿问几句话,让我们</p> <p class="ql-block">别走开。大概是看我年纪大,天又下雪,才这么说。十几个日寇士兵肆意搜查,砸门毁屋,翻箱倒柜,把贵重物品和食物打包成八担,我带来却没敢穿的狐皮外套也被搜走了。当时我和日寇头目等人围着火炉坐着,谢秉寅替我解释说那是我随身的衣服,只是没敢穿。日寇头目才下令把外套还给我让我穿上。那天从上午七点到下午三点,日寇抢走的八担东西里,我家和李华林家的就占了六担。临走时,日寇突然催我跟他们走,把之前说的话抛到脑后,我没办法,只好跟着去。到了日寇头目住处,我见到了十几个日寇头目,交谈还算融洽,他们对我招待得比较好。坐了两三个小时后,我请求回去,他们痛快地答应了。我回到王家塘,家人说他们之前一直哭,见到我才破涕为笑。后来听说日寇头目每到一个地方,对老人都特别苛刻,六十岁的老人被逼着挑六十斤东西,七十岁的挑七十斤,稍不顺从就殴打、脱衣服、泼冷水;还听说有个村子,日寇一到就把男人关在一间屋里,任由士兵奸淫女人;还有一对夫妻在路上走,日寇竟然把丈夫捆起来,当面奸淫他的妻子。听说西区的程子楷先生也遭到了同样的侮辱,还被脱掉衣服,最后又气又冻去世了。更残忍的是,北区的曹向经、张庭渠(也就是张犹达)、焦子魁被日寇头目高桥敬逸抓住,高桥打听出他们有一定身份,先是索要几担鸡蛋、红白糖、香烟才肯放了他们;等拿到财物后,竟然把三个人活埋了;其他不知道姓名、下落不明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日寇号称“东亚文明”,说和我们中国“同文同种”,却狠心残害我们到这种地步,还动不动就用“亡国奴”侮辱同胞,可没过多久自己就战败灭亡了,这足以看出天道报应丝毫不差。只是我们中华民国胸怀宽大,不愿意用这种惨无人道的方式报复日寇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都是我们西北区沦陷后遭受的苦难,大多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其他我没看到、没听到的,还有那些被日寇摧残、奸淫却不愿说出来的事,想必还有很多。但仅仅是上面说的这些,已经让人震惊不已。我希望我们资兴西北区的父老兄弟、各位姐妹,能警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也希望海内外遭受日寇摧残的同胞们互相勉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兴北区二亩半园庸庵老人段碧江追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注:段碧江,原名段廷珪,号碧江,资兴蓼江市人,清末秀才、举人,参加过同盟会,曾先后担任省立三师、省立三中校长,省教育司秘书兼省教育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省督学;1943年返乡,任资兴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县立中学校长;1953年,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员。这篇文章是1946年追忆写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历史信息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资兴沦陷的背景与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战事背景: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后期,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先后攻占长沙、衡阳等地,随后继续向南推进,资兴因地处湖南南部,成为日寇进攻的目标之一,这是资兴沦陷的大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沦陷过程:1944年冬,日寇先攻占耒阳、郴州,随后突破国军防线,资兴西区东江、木根桥先失守;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寇进一步窜至蓼江市,资兴西北区全面沦陷,直至1945年七月十三日日寇投降撤退,沦陷时间约七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多方力量的行动与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国军:部分国军(如第九十九军一部、暂编第二军)虽有抵抗,但整体表现出撤退频繁、战斗力不足的特点,暂编第二军后期凭借地形优势与日寇僵持,茅坪头一战曾给日寇造成一定打击,不过因东南区匪患分兵,错失歼灭郴侯山日寇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地方自卫力量:县政府组建的自卫队规模小(仅百余人却号称三百人),战斗力薄弱,听闻日寇来袭先逃跑,未能有效承担保境卫民的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伪维持会:以唐雪庐、李郁楼为代表的伪维持会,虽被迫受日寇控制,但在特殊情况下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一方面安抚地方、组织百姓照常耕种,保障粮食生产;另一方面暗中联络国军,为其提供情报、招待密探,减少了沦陷区的破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民间抵抗力量:挺进队王琢玉队长率领士兵在沦陷区巡逻,通过袭取日寇枪支、淹死日寇士兵等方式开展民间抵抗,给日寇造成一定困扰,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抗敌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日寇的暴行与沦陷区百姓苦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物资掠夺:日寇在沦陷区肆意抢劫,段碧江家二亩半园的书籍、碑帖、古玩等财物被洗劫一空,按当时物价估算损失达几千万元,普通百姓家也未能幸免,门窗被拆、财物被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暴力虐待:日寇对老人极端苛刻,按年龄强迫挑重物,稍不顺从就殴打、脱衣、泼冷水;还关押男性、奸淫女性,程子楷先生因遭受侮辱且被脱衣,最终气冻身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残忍杀戮:日寇采用活埋等残忍方式杀害百姓,曹向经、张庭渠、焦子魁三人先被索要财物,后遭活埋,还有大量百姓下落不明,充分暴露了日寇的残暴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文献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真实性:作者段碧江是事件的亲历者,文章基于其“耳闻目见”写成,详细记录了资兴西北区沦陷的时间、过程、各方行动及日寇暴行,是研究豫湘桂战役中湖南局部战事的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补充性:文献记录了伪维持会的复杂角色、民间抵抗力量的行动等细节,填补了正史中关于地方小规模战事、民间抗敌与生存状态的记录空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警示意义:文章结尾呼吁同胞“毋忘在莒”,铭记苦难,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战争创伤的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可以帮你整理文中关键历史事件(如茅坪头战役、日寇窜犯蓼江市时间等)的时间线表格,方便你更清晰地梳理历史脉络,需要吗?</p> <p class="ql-block">资兴西北区日寇沦陷关键事件时间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间 时间类型 关键事件 </p><p class="ql-block">1944年冬 公历(季节) 1. 日寇攻陷耒阳、郴县,国军抵抗能力削弱; 2. 资兴西区东江、木根桥失陷,第九十九军一部抵抗后调离; 3. 资兴县政府迁离县城至十里外坪石; 4. 薛岳起用何子伟任资兴县长,组建自卫队(李林任大队长,唐秀昆任中队长,实百余人,号称三百人),设筹监委员会筹饷。 </p><p class="ql-block">1944年冬(暂二军驻期) 公历(季节) 1. 暂二军邓道成团长(驻中田李郁楼家)、张我疆营长(驻段家二亩半园及段氏总祠)闻寇讯迁避,日寇酋友仁托夫称“铁帽一掷,国军退三十里”; 2. 暂二军受上令督责,回防帽岭一带(扼守八姑仙、枫树坳),与日寇相持,茅坪头一役日寇损失14匹马,敌锋受挫,此后僵持七阅月。 </p><p class="ql-block">194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 农历 日寇窜至蓼江市,蓼市百姓(除少数老弱贫民)避匿,日寇因无掠夺物随即搜山。 </p><p class="ql-block">194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农历 1. 日寇在龙门口湘盛矿场抓获袁翥鹚、唐雪庐,袁被吓后病亡,日寇迫唐雪庐任伪维持会会长; 2. 李至仁(李郁楼侄孙)回家探访被高桥敬逸抓获,后趁机将高桥推入青石桥下深水脱逃; 3. 日寇窜入王家塘,段碧江眷属避匿时被搜掳,段家与李华林家财物被捆载8担(占6担),段碧江晤寇酋后获释。 </p><p class="ql-block">1944年冬-1945年夏 公历(时间段) 1. 挺进队王琢玉部常川在沦陷区梭巡,袭取日寇枪支、淹毙寇兵; 2. 沦陷区百姓在伪维持会协调下照常耕种; 3. 李南国参与暂二军攻讨会议,捨坟山之役亲临前线与邓道成、张我疆协同指挥; 4. 东南区起匪患,国军调防堵截,日寇趁机窜回蓼江市,段碧江在资兴县城向沈发藻军长等军政当局奔走呼吁讨寇; 5. 日寇施暴:强迫老人按年龄挑重物(60岁挑60斤、70岁挑70斤),动辄殴打/脱衣/泼冷水;关押男丁、奸淫妇女(程子楷受辱脱衣后愤痛冻亡);高桥敬逸索贿曹向经、张庭渠、焦子魁后将三人活埋。 </p><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13日 公历 1. 日寇投降被迫退却; 2. 蓼江市面安定,禾稻盈野,段碧江遄返蓼市; 3. 伪维持会因组织耕种保障粮食,显成效。 </p><p class="ql-block">1946年 公历 段碧江(段廷珪)撰《西北乡沦陷记》(即《资兴西北区被日寇沦陷始末记》),追记1944-1945年沦陷事件。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你需要针对某一时间段的事件补充更多原文细节(如暂二军防守策略、伪维持会与国军联络方式),我可以进一步摘录原文内容整理,需要吗?</p> <p class="ql-block">关键时间段事件原文细节补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1944年冬(暂二军驻期):暂二军防守策略相关细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地形与据点选择:原文明确暂二军“复占地利优势稳扎”,核心防守区域为“帽岭一带”,因该区域“峰峦起伏,居高临下”,具备天然防御优势;同时精准扼守关键点位,“若八姑仙、若枫树坳均扼守”,通过控制险要据点构建防线,阻挡日寇推进。</p><p class="ql-block">2. 战役成效佐证:茅坪头一役是防守策略有效性的直接体现,原文记载“敌马十八匹,败回仅余四匹”,清晰呈现日寇在此次战役中的物资(马匹)损失,侧面反映暂二军依托地形防守时的战斗力,也解释了“敌锋已不免夺气”“相持至七阅月之久”的原因——日寇多次进攻均因防线稳固而未能闯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1944年冬-1945年夏:伪维持会与国军联络方式相关细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伪维持会(唐雪庐主导)的联络动作:原文提及“暗中却与国军联络,凡有国军密探,尽量招待,供给情报”,明确联络的具体形式——以“招待密探”为基础,通过“供给情报”为国军提供沦陷区动态,这是伪维持会在日寇控制下,暗中支持抗敌的核心方式。</p><p class="ql-block">2. 李南国的协同联动:作为伪维持会成员中与国军联络更紧密的角色,原文记载其“与暂二军军事当局颇有相当联络,一切攻讨会议,南国必从场协议”,且“捨坟山之役,不惜身临前敌,与邓团长道成、张我疆营长协同指挥”,说明其不仅参与国军战略商议,还直接参与前线作战指挥,成为伪维持会与国军军事行动对接的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你还想补充其他时间段(如日寇施暴具体事件、段碧江个人经历)的原文细节,或需要整理特定人物(如高桥敬逸、王琢玉)的行为脉络,我可以继续梳理,需要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充细节:日寇施暴具体事件与段碧江个人经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1944年冬-1945年夏:日寇施暴具体事件原文细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针对老人的强制虐待:原文明确“寇酋每到一处,对年老异常刻苦,年六十勒令挑六十斤,七十挑七十斤,动辄殴打、脱衣、翻水”,直接记录日寇以年龄为标准制定虐待规则,且伴随暴力惩罚,体现其对弱势群体的刻意摧残。</p><p class="ql-block">2. 程子楷受辱致死事件:原文提及“西区程君子楷亦系遭同样之侮辱,兼皮被脱,因此愤痛冻身亡”,“同样之侮辱”即前文所述“将男丁拘在一室,女人听任奸污”的群体迫害模式,程子楷因个人受辱+被脱衣暴露,最终在愤怒与寒冷中死亡,是个体遭遇暴行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3. 曹向经等三人活埋事件:原文详细记载“北区之曹向经、张庭渠(即张犹达)、焦子魁被敌酋高桥敬逸拘获,访问各有身份,始而索贿鸡蛋、红白糖、香烟若干担,始予释放;迨贿物已获,竟将三人活埋”,清晰呈现日寇“先索贿后灭口”的双重恶行,且明确施暴者为高桥敬逸,人物、行为、结果完整,是日寇背信弃义的关键证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1944年冬-1945年7月:段碧江个人经历原文细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避居与被掳过程:原文记录“寇临蓼市之第三日,即三十三年(1944年)腊月廿五日,余已事先率眷属避居王家塘外甥婿李华林家。是晨,敌寇由前后窜入,仓卒避匿屋后山腰,竟被敌卒弋获搜捡。幸眷属等乘机脱逃,惟内子与林华母守屋”,交代其提前避居的预判、被日寇发现的突发情况,以及眷属的不同遭遇,还原亲历者的逃生困境。</p><p class="ql-block">2. 财物损失细节:原文对自家损失描述具体,“敝二亩半园被敌卷掳一空,屋壁到处穿穴,所受物质损失,若书籍、碑帖、古玩、装饰及家具等等,按现时物价估计,恐非数千万元不能购备”,且补充“是日上午七时至午后三时所获载八担中,余与林华家已占六担之多”,用时间、数量、物品类型量化损失,增强可信度。</p><p class="ql-block">3. 与日寇直接接触经历:原文提及“旋偕寇卒谒见寇酋时,同被弋获者有谢君秉寅……寇酋谓稍缓,询问数语,可无须走动。因见余年老,天又下雪,故耳”“余与敌酋等一同向火围坐,谢遂代余提报系随身衣著,匿未敢穿。敌酋遂令饬还余穿着”“随至寇酋住处,获晤寇酋不下十余人。晤谈尚属款洽,款待较优……请求回转,欣然首肯”,客观记录日寇对其“因年老稍显宽容”的特殊对待,既体现个体遭遇的特殊性,也从侧面反映日寇对待不同对象的差异化态度(对普通百姓残暴,对有身份的老者略留余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你需要整理特定人物(如施暴者高桥敬逸、抵抗者王琢玉)的完整行为脉络,或提取原文中“物资损失”相关的具体物品清单,我可以继续细化,需要吗?</p> <p class="ql-block">特定人物行为脉络与物资损失具体清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关键人物行为脉络(按时间顺序整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施暴者:高桥敬逸(日寇头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194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后:抓获李至仁(李郁楼侄孙),将其带至蓼江市对岸谢宝树堂寓所,以“特别优待”拉拢,企图收为己用。</p><p class="ql-block">2. 同期(李至仁被抓后):与李至仁经过青石桥时,被李至仁推入桥下深水中,李至仁趁机脱逃。</p><p class="ql-block">3. 脱逃后立即:返回蓼江市伪维持会,以“毁灭中田村”相威胁,强迫伪维持会抓捕李至仁。</p><p class="ql-block">4. 1944年冬-1945年夏:在北区抓获曹向经、张庭渠(张犹达)、焦子魁,得知三人有身份后,先索要“鸡蛋、红白糖、香烟若干担”;收到贿物后违背承诺,将三人活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抵抗者:王琢玉(挺进队队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1944年冬-1945年夏(资兴西北区沦陷期间):率领挺进队士兵“常川在沦陷区梭巡”,持续在日寇控制区域活动,保持对日寇的牵制。</p><p class="ql-block">2. 同期:多次开展抵抗行动,“有时将敌寇枪枝袭取”,通过突袭方式夺取日寇武器;“甚或将寇兵淹毙”,直接对日寇士兵造成杀伤,且日寇“无如之何”(无法应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物资损失具体清单(按“所有者+物品类型”分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段碧江个人及家庭损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物品/资产类型 具体内容 原文依据 </p><p class="ql-block">个人衣物 未敢穿的狐皮外套(被搜获后,经谢秉寅解释,日寇头目令其归还) “余所带未敢穿之狐皮外套,亦被搜获……谢遂代余提报系随身衣著,匿未敢穿。敌酋遂令饬还余穿着” </p><p class="ql-block">文化类物品 书籍、碑帖、古玩 “所受物质损失,若书籍、碑帖、古玩、装饰及家具等等,按现时物价估计,恐非数千万元不能购备” </p><p class="ql-block">家居类物品 装饰、家具 同上 </p><p class="ql-block">房产 二亩半园房屋(被卷掳一空,屋壁到处穿穴) “敝二亩半园被敌卷掳一空,屋壁到处穿穴” </p><p class="ql-block">其他物资 与李华林家共被抢8担财物,其中段家占6担(含食料、贵重物品) “凡贵重物品及食料捆载八担……余与林华家已占六担之多”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其他人员/群体损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所有者 物品/资产类型 具体内容 原文依据 </p><p class="ql-block">李华林家 物资 与段家共被抢8担财物,李华林家占2担(含食料、贵重物品) “凡贵重物品及食料捆载八担……余与林华家已占六担之多” </p><p class="ql-block">资兴附郭居民 房屋构件 窗户、门片(被国军搜掳,百无一存) “以至附郭居民遭国军搜掳,窗户门片百无一存”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你需要进一步对比“伪维持会成员(唐雪庐、李郁楼、李南国)的行为差异”,我可以整理成表格,清晰呈现三人在沦陷期间的核心行动与角色区别,需要吗?</p> <p class="ql-block">伪维持会核心成员(唐雪庐、李郁楼、李南国)行为差异对比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比维度 唐雪庐(伪维持会会长) 李郁楼(伪维持会副会长兼经济主任) 李南国(伪维持会成员) </p><p class="ql-block">核心角色定位 沦陷区伪维持会主导者,承上启下协调各方(对日应付、对民安抚、对国军联络) 被动卷入的从属者,因亲属牵连被迫任职,主要承担经济相关事务 深度对接国军的协同者,以伪维持会身份为掩护,侧重参与军事抗敌行动 </p><p class="ql-block">加入伪维持会原因 日寇因其“当地有力士绅、湘盛矿场场主”的身份,以“恩威并用”诱迫其任职 侄孙李至仁推落日寇高桥敬逸后脱逃,高桥以“毁灭中田村”威胁,为保全村被迫任职 原文未提及“被迫”,推测为借助身份便利对接国军,主动加入以参与抗敌 </p><p class="ql-block">主要行动(对日) 表面接受日寇任命,应付“派夫派款”要求,避免地方进一步糜烂(如协调李郁楼罚款事宜) 虚与委蛇,按日寇要求筹缴罚款、处理经济事务,无主动迎合行为 无明确“对日应付”记录,重心在对接国军,未直接参与对日事务 </p><p class="ql-block">主要行动(对民/地方) 组织百姓照常耕种,保障沦陷区农业生产,减少民生破坏(为日寇撤退时“禾稻盈野”奠定基础) 无针对民众/地方的主动行动,核心是“自保+保村”,未参与地方治理 无直接对民行动,通过参与军事指挥间接保护地方(如捨坟山之役抵御日寇) </p><p class="ql-block">与国军联络方式 暗中联络,核心是“招待国军密探、供给情报”,搭建沦陷区与国军的信息通道 被动接受唐雪庐告知“已与国军联络”,无主动联络行为 主动深度对接,“参与暂二军攻讨会议”“捨坟山之役亲临前线,与邓道成、张我疆协同指挥” </p><p class="ql-block">最终结局/后续影响 被资兴县政府移送桂阳高等分院,但“无甚关碍”,事后被认可“为地方一时权宜计” 因李至仁控告被移送法院,同样“无甚关碍”,自身认为“无功亦无大罪” 原文未提及“被追责”,其抗敌行动(如前线指挥)更受认可,无负面后续记录 </p><p class="ql-block">原文核心依据 “迫令出膺伪维持会会长……举凡派夫派款……暗中却与国军联络”“不可谓非伪维持会诸君之力” “迫令郁楼充伪维持会副会长兼经济主任……唐会长密示已与国军联络,遂亦虚与委蛇”“专案移送桂阳高等分院” “与暂二军军事当局颇有相当联络……捨坟山之役,不惜身临前敌……协同指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你需要基于以上整理的内容,生成一份“资兴沦陷期间各方力量(国军/伪维持会/民间抵抗)作用对比”的总结文档,方便整体复盘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价值,我可以继续完成,需要吗?</p> <p class="ql-block">资兴沦陷期间各方力量(国军/伪维持会/民间抵抗)作用对比总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核心定位与整体作用概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资兴沦陷期间(1944年冬-1945年7月),国军、伪维持会、民间抵抗力量分别承担“正面防线主力”“地方缓冲者”“敌后牵制补充”的角色,三者作用交织,共同构成沦陷区的抗敌与生存格局,既有积极贡献,也存在明显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分力量作用对比(按“主要行动+积极作用+局限性”维度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国军:正面防线的“不稳定守护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主要行动</p><p class="ql-block">- 初期抵抗:第九十九军一部对沦陷的东江、木根桥进行短暂抵抗后调离;暂二军邓道成团、张我疆营曾驻扎中田、段家区域,后因“闻寇讯迁避”暂退。</p><p class="ql-block">- 后期相持:受上级督责后,依托帽岭“峰峦起伏、居高临下”的地形,扼守八姑仙、枫树坳等据点,与日寇僵持七阅月,茅坪头一役击毁日寇14匹马,挫败敌锋。</p><p class="ql-block">- 战略调整:因东南区匪患分兵防堵,导致郴侯山日寇未被歼灭,且曾出现“附郭居民遭国军搜掳,窗户门片百无一存”的纪律问题。</p><p class="ql-block">2. 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构建正面防线:暂二军后期的地形防御有效阻挡日寇进一步推进,是沦陷区“相持七阅月”的核心力量,避免了日寇快速扩散。</p><p class="ql-block">- 凝聚抗敌框架:暂二军沈发藻军长等与地方(如段碧江、李南国)对接,形成“军政协同”的抗敌思路,为后期收复蓼江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3. 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战斗力不稳定:存在“闻风迁避”的溃退情况,初期抵抗缺乏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威慑。</p><p class="ql-block">- 战略分散:因匪患分兵导致错失歼敌良机,且部分士兵纪律松散,对百姓造成额外损失,削弱了民众信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伪维持会:特殊环境下的“双面缓冲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主要行动</p><p class="ql-block">- 对日应付:以唐雪庐为核心,按日寇要求“派夫派款”,避免地方因抵抗而遭毁灭性报复;李郁楼被动承担经济事务,以罚款抵罪的方式暂缓日寇压迫。</p><p class="ql-block">- 对民保障:组织百姓“照常耕种”,沦陷区在战火中仍实现“阡陌纵横,乃积乃仓”,保障了基本民生。</p><p class="ql-block">- 对国军联络:暗中招待国军密探、供给情报;李南国深度参与暂二军“攻讨会议”,捨坟山之役亲临前线协同指挥,搭建沦陷区与国军的信息、军事联动通道。</p><p class="ql-block">2. 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减少地方破坏:以“权宜妥协”避免日寇对民众的无差别屠戮,是沦陷区“照常耕种”的关键保障,间接维持了地方经济存续。</p><p class="ql-block">- 辅助抗敌:提供的情报、军事协同(如李南国的指挥参与),成为国军敌后行动的重要补充,提升了抗敌效率。</p><p class="ql-block">3. 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身份瑕疵:作为“敌伪任职”组织,虽为被动或权宜之举,但客观上为日寇的殖民统治提供了表面“合法性”,存在道德与身份争议。</p><p class="ql-block">- 行动受限:受日寇控制,无法开展主动抗敌,所有行动均以“不激怒日寇”为前提,作用范围被严格限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民间抵抗力量(以挺进队王琢玉部为核心):敌后的“灵活牵制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主要行动</p><p class="ql-block">- 敌后巡逻:“常川在沦陷区梭巡”,持续在日寇控制区域活动,保持对日寇的军事压力。</p><p class="ql-block">- 游击打击:通过“袭取敌寇枪枝”“淹毙寇兵”等小规模行动,直接杀伤日寇、破坏其物资与士气,且让日寇“无如之何”(无法有效反制)。</p><p class="ql-block">2. 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牵制日寇精力:小规模游击行动迫使日寇分散兵力防守,减轻了国军正面防线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提振民心:以实际行动证明“民间有抗敌力量”,打破了日寇“完全控制沦陷区”的假象,增强了民众的抗敌信心。</p><p class="ql-block">3. 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规模有限:仅为“队兵”级别的小规模力量,无法开展大规模战役,对日寇的整体实力难以造成实质性打击。</p><p class="ql-block">- 缺乏系统性:无固定防线与战略规划,行动以“突袭、牵制”为主,难以成为抗敌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整体总结:多方力量的“互补与局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作用互补:国军的正面防御、伪维持会的地方缓冲、民间抵抗的敌后牵制,形成“正面-地方-敌后”的三层互动,共同延缓了日寇的破坏,为最终收复沦陷区(1945年7月日寇撤退)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2. 时代局限:三者均受限于当时的抗战局势——国军缺兵少将、伪维持会受日寇控制、民间力量规模弱小,无法形成统一的强抗敌体系,也反映出抗战后期地方战场“力量分散、艰难支撑”的整体特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你需要将这份总结与之前整理的“时间线”“人物脉络”结合,生成一份完整的《资兴西北区沦陷历史复盘手册》,方便系统存档或学习,我可以继续整合,需要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