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349069</p><p class="ql-block">作者:留存岁月(李敏)</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到山西运城旅游,盐湖是必打卡之地。这座城因盐湖而立,而盐湖则是它的灵魂所在。黄昏时分,我与大学同学义堂兄漫步于湖岸,看浩渺湖水与云雾缭绕的远山交织成一幅水墨长卷,令人心生感慨,很难想象,这净明澄亮的湖水之下,竞藏着大自然对运城人民最丰厚的馈赠,藏着与中华数千年文明共生的历史,更藏着无数先贤与盐相关的趣闻轶事。</p><p class="ql-block"> 盐湖坐落于山西晋南盆地,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它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远眺湖面,银波万顷、浩渺无垠,芦苇湿地环绕四周,水禽候鸟在此聚居。因湖水含盐量极高,它又有“中国死海”之称,人入水中可漂浮不沉。</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另两处为美国犹他州大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其形成可追溯至地质史上的新生代时期——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中条山北麓地层沉陷,经雨水、山洪汇集及长期沉淀蒸发,终成此湖。湖水中富集多种盐类物质,总储量超1亿吨。</p><p class="ql-block"> 这里更是华夏文明最早的盐业圣地。相传华夏先民在五帝之前便开始利用盐湖资源,至今已有8000至10000年历史。早期采用“天日曝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之法制盐;唐代首创“垦畦浇晒”新工艺,分提卤蒸发、过箩调配等5个步骤,使食盐产量大幅提升,这项技术领先世界近千年,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西周青铜器上的“卤”字铭文,是盐湖开发最早的文献见证;汉武帝在此首创盐业专营制度;唐代宗大历年间,盐湖盐税竟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宋代起修筑防护设施,明代禁垣完备建成,以保障盐业生产与税收;民国初年,这里的盐税仍是重要财政来源。</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诸多名人曾与运城盐务结缘。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官山海”政策,将盐铁经营收归国有,助齐国增强国力;汉武帝任命东郭咸阳、孔仅掌管全国盐铁专卖;北宋包拯兼理河东盐务时,力挺范祥变革盐法,完善盐钞制;康熙年间,曹寅、李煦先后任两淮巡盐御史;雍正初年,年羹尧也曾管理河东盐政。</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盐湖迎来新的发展阶段。1948年秋,潞盐管理局成立国营芒硝公司,开启资源多元化利用;1958年,运城盐业化工局成立,进入芒硝、硫化碱等化工产品开发期;1979年,成为中国最大硫化碱生产基地;1996年,南风化工集团组建,“奇强”日化产品连续四年销量全国第一,盐湖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无机盐及洗涤剂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 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海盐、井盐的大量开发及芒硝矿产资源的新发现,运城盐湖的工盐优势逐渐减弱。2020年9月,运城全面实施“退盐还湖”,停止盐湖保护范围内一切工业生产,转向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座古老的盐池,完成了从产盐池、工业区到旅游打卡地、生态保护区、科研基地的华丽转身。</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盐湖,自然景观愈发奇特。夏季,嗜盐菌与藻类大量繁殖,湖面呈现玫瑰红、翡翠绿等斑斓色彩,宛如天然调色盘;冬季,气温低于零下5摄氏度时,硫酸镁结晶形成“硝凇”,银装素裹,美不胜收。湖底沉积的腐殖质黑泥,富含40余种矿物质与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养生价值极高,不仅能让人体验“死海漂浮”的乐趣,其“盐池泥疗”的功效,早在唐代《千金方》中便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盐湖之畔,还有全国唯一一座祭祀盐池神的池神庙。这座用国库银两修建的庙宇,池神、日神、风神三座大殿横向排列,独特的鸳鸯交首拱建筑风格全国罕见,更有三场专属的池神祭祀活动,传承着千年的盐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此番运城之行,我才真正知晓盐湖的厚重与荣光,不免为往日的孤陋寡闻而汗颜。盐,作为古代稀缺物资,始终被国家严控,贩卖私盐曾是重罪,而运城盐湖的产盐量,在千百年前曾占全国作大比重。如今,湖盐虽渐退历史舞台,但聪慧的运城人让古老盐湖焕发新生,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