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李壮鹰先生书信心铭

北师大遁翁

<p class="ql-block">书案之上,九格浅棕纸页如列阵般铺开,每格竖排数行墨字,自右向左徐徐读来,笔意沉稳,气韵连贯。我凝神细看,仿佛看见李壮鹰先生执笔时那一呼一吸间的从容。这不仅是书写,更像是一种心性的修持——北师大八十载风华,他以笔为镜,照见自己,也映出一代学人的精神底色。</p> <p class="ql-block">七幅楷书错落悬挂,纸色微黄,字字端正如礼。没有张扬的飞白,也没有刻意的顿挫,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位老教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我能想象他在北师大教室里提笔示范的样子:不疾不徐,一横一竖皆有法度。那种工整,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多年沉淀下来的自律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段段竖排文字静静流淌,内容多涉禅理,纸面浅棕,如秋日落叶般温厚。笔画虽简,却似有回响。读着“心若止水,万象自明”,忽然明白,李壮鹰先生所书的不只是《信心铭》的词句,更是他半生治学、教书、修心的写照。那些哲思,不是远在云端的玄谈,而是落在纸上的日常功课。</p> <p class="ql-block">黑底白字,对称布局,庄重得近乎肃穆。文字如碑刻般清晰,却不见冷硬之气,反透出一种宁静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他在讲座中说过的一句话:“书法不是炫技,是让心安静下来的方式。”此刻,黑白之间,万籁俱寂,唯有思想在流动。</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幅竖排楷书,墨色沉实,纸色古朴。字里行间没有丝毫浮躁,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我站在这些作品前,竟生出几分错觉:这不是展览,而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他用笔墨写下古人智慧,而我以目光回应,虽未谋面,却似神交已久。</p> <p class="ql-block">浅黄纸上印着细密网格,楷书一字一字落在格中,规整而不拘谨。这种严谨,很像北师大中文系的传统——有规矩,也有温度。李壮鹰先生曾是这里的学者,他的字,就像他的学问,根植于古典,却不失生气。每一笔都像是在提醒我们: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可以行走的路。</p> <p class="ql-block">同样的网格纸,同样的黑字竖排,但内容换了,气息未变。那种传统书写的节奏感依旧清晰可感。我不禁想,他在书写时是否也如我们批改论文一般,一边写,一边思?这些字,既是艺术,也是思想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一幅不同了,行书如风,笔意灵动。墨迹流畅自然,仿佛心绪也随之舒展。比起前面的端庄,这一幅更见性情。或许正是在某个清晨或深夜,他放下学术的重担,任笔锋游走,写下几句心头所感。这样的字,最是动人。</p> <p class="ql-block">米色纸上,古文静立,字迹工整,布局清朗。一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轻轻点破迷障。我读着,竟有些眼热。这些年,我们在信息洪流中奔波,选择太多,反而忘了“安心”二字有多珍贵。而他,用一支毛笔,把千年前的智慧,重新递到我们手中。</p> <p class="ql-block">楷书端正,纸色温润,内容仍是《信心铭》中的哲思。每看一遍,心里就多一分安定。这些字不张扬,却自有千钧之力。它们不属于展厅,更像是书房里的自省录,日日提醒自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p> <p class="ql-block">“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无动止无两动不”——这句写得尤其沉实。我不急于解其义,只感受那笔画间的定力。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还有人愿意写下这样拗口却深邃的句子,本身就是一种抵抗,一种坚守。</p> <p class="ql-block">浅棕纸上无格无印,唯有黑字整齐排列,简洁至极。没有装饰,也不靠形式取胜,全凭笔力与心境支撑。这很像李壮鹰先生的学术风格:不尚虚华,直指本源。他的研究,向来如此。</p> <p class="ql-block">黑字竖排,古意盎然,内容发人深省。一句“万法归心”,道尽修行根本。我忽然明白,他为何反复书写这些文字——不是为了展示技艺,而是借书写的过程,一次次回归内心。</p> <p class="ql-block">“万法一如一如万法齐观归玄兀尔”,笔触细腻,气息绵长。这已不仅是写字,更像是在打坐。每一个字落下,都是一次凝神,一次放下。在北师大的岁月里,他或许就是这样,一边教书育人,一边默默修持。</p> <p class="ql-block">浅色背景带细微网格,字迹对称工整,整体庄重简洁。这样的作品,适合挂在教室或书房,让人一抬头就能静下心来。它不喧哗,却自有威仪,正如一位真正有学问的人,从不需要大声说话。</p> <p class="ql-block">楷书规整,内容关乎哲思,纸色依旧浅棕。我渐渐发现,这些作品从不追求惊艳,它们追求的是“恒常”——就像李壮鹰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治学态度,平淡中见深厚,朴素中藏光芒。</p> <p class="ql-block">又一幅竖排黑字,笔画细腻,气氛宁静。读着读着,心也跟着静了下来。在这个总想快进的时代,能让人停下来看一行字、想一句话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奢侈。</p> <p class="ql-block">文字整齐,从右至左阅读,传统韵味扑面而来。这不仅是书法的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姿态。他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不能颠倒,也不该省略。</p> <p class="ql-block">与前一幅如出一辙,风格统一,气息连贯。这种一致性,不是重复,而是坚持。就像他在北师大几十年的教学与研究,始终如一,未曾偏离。</p> <p class="ql-block">左侧写着“北京师范大学八十届校友”,下方一枚红印鲜亮如初。这一刻,我忽然看清了这些作品的归属——它们不只是书法,更是一位老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回望。那枚印章,盖下的不只是名字,还有岁月与承诺。</p> <p class="ql-block">白字立于黑底,对称而现代,视觉冲击强烈。这或许是他在尝试用传统笔墨,回应数字时代的观看方式。文字依旧古雅,形式却悄然更新,一如学术传承中的变与不变。</p> <p class="ql-block">纯黑背景上,白字竖排,古文肃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每一个字都像被点亮的星火。在喧嚣世界中,它们默默燃烧,照亮那些愿意驻足的人。</p> <p class="ql-block">又一段白字古文,风格如前。两幅并列,仿佛在低语:传统可以很酷,只要它真的活着。</p> <p class="ql-block">黑底白诗,排列整齐,诗句诉说着时光流逝与人生感慨。我不知具体是哪一首,但那意境,分明与《信心铭》相通——看破浮华,方得安心。</p> <p class="ql-block">白字粗犷有力,诗意深沉,仿佛在黑色背景上呐喊。这不是温柔的劝慰,而是灵魂深处的回响。原来,最安静的书写,也可以最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