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冬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8838229</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清代“钱王”王炽(1836—1903),字兴斋,云南弥勒虹溪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商人、金融巨子,因创办“同庆丰”“天顺祥”票号闻名天下,被《时代周刊》评为“19世纪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关于他与开远(今红河州开远市)的交集,虽无正史浓墨重彩的记载,但结合地方文献、民间传说及他“汇通天下”的商业版图,仍能梳理出几段与他相关的开远往事。</p> <p class="ql-block">一、“同庆丰”票号开远分号:滇南商贸的“血脉”</p><p class="ql-block">开远自古是滇南交通要冲,北接昆明,南连蒙自(清代开埠后为重要通商口岸),东通广西,西连玉溪,红河水运与古驿道在此交汇,是滇南物资集散、商贸流通的核心节点。王炽的商业帝国以“汇兑”为核心,其“同庆丰”票号在光绪年间几乎垄断了西南地区的金融网络,开远自然是他布局的关键一环。</p><p class="ql-block">据《开远县志》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王炽派得力助手到开远设立“同庆丰”分号,选址在当时最繁华的“南正街”(今开远市人民中路附近)。分号的主要业务除了传统的存贷、汇兑,还承担了滇南与东南亚的跨境贸易结算——当时蒙自开关后,法国商人通过红河将锡矿、茶叶经开远运往越南海防,再转运欧洲;云南的药材、皮毛也经此销往内地。王炽的票号以“信用为本”,推出了“见票即付”“异地汇划”的便捷服务,甚至为商队提供“贷款押货”的支持,让许多小本商人得以参与跨境贸易。</p><p class="ql-block">民间传闻,有一次一位蒙自商人运锡矿到开远,因暴雨耽搁行程,急需用钱支付脚夫工钱,却苦无现金。他找到“同庆丰”开远分号,掌柜见其信用记录良好,不仅当场垫付了银钱,还主动提出“待锡矿售出后,只需多付一分利息即可”。商人感动不已,后来成了“同庆丰”的忠实客户,还介绍了一批越南客商到票号办理业务。此事在滇南商界传为佳话,“同庆丰”的招牌也因此在开远更响。</p> <p class="ql-block">二、资助修桥:红河上的“王善人”</p><p class="ql-block">王炽虽以“钱王”著称,却一生乐善好施,尤其重视地方公益。开远地处红河谷地,夏季暴雨频繁,红河水暴涨时常冲毁桥梁,阻断商路。据《虹溪王氏族谱》附录的《王炽行状》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开远南盘江支流“南洞河”上的木桥因年久失修坍塌,往来商旅只能绕道数十里,苦不堪言。王炽得知后,立即捐银三千两,委托开远乡绅主持重建。新桥采用石拱结构,更坚固耐用,被百姓命名为“炽昌桥”(取“王炽昌隆”之意),至今仍在使用(后改建为公路桥)。</p><p class="ql-block">此外,开远城外的“灵泉寺”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王炽虽不信佛,却认为“寺庙是乡邻集会之地,关乎一方文脉”,于是捐银五百两用于修缮,并亲自题写“慈云普荫”匾额。当地文人还为此写了首打油诗:“钱王本是弥勒客,偏念开远风雨多;桥修南北通商路,寺焕金辉照烟萝。” 虽不工整,却道尽了百姓对他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三、“以茶易马”:暗助边民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财政吃紧,云南边境局势也因法国殖民势力渗透而紧张。王炽敏锐意识到,滇南边民(如彝族、苗族)因战乱失去了传统的马帮贸易收入,生活困苦。他一方面通过“同庆丰”开远分号向边民发放低息贷款,让他们购买种子、农具恢复生产;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将开远产的优质茶叶(如“十里香”茶)收购后,经越南海防转运至东南亚,换回棉布、盐巴等日用品,再低价卖给边民。</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有一次法国商人想垄断开远的茶叶贸易,压低收购价,逼得茶农欲哭无泪。王炽得知后,不仅以高于法商的价格收购所有茶叶,还在自己的票号里开设“茶票”业务——茶农凭茶叶交售凭证,可直接到票号兑换银钱或日用品,彻底断了法商的“盘剥路”。事后,有茶农挑着茶叶到王炽府上致谢,他却摆摆手说:“我只是帮你们把茶卖个好价钱,这钱该是你们自己的。” 这件事让开远的边民更视他为“自家生意人”。</p> <p class="ql-block">结语:王炽与开远的“双向成就”</p><p class="ql-block">王炽的商业帝国虽以昆明为中心,但开远的地理位置与商贸需求,为他拓展滇南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他的资金、信用与公益投入,也推动了开远从“驿站小镇”向“滇南商埠”的转型。正如《云南金融志》评价:“王炽之富,非独个人之富,乃滇商之富、边地之富。” 他与开远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却用最平实的商业智慧与民生情怀,写就了一段“钱王”与边地的温暖记忆。</p> <p class="ql-block">(背景资料)王炽早年从事布匹、红糖贸易,后专注于票号业务。他在重庆学习山西商帮经验,创立天顺祥票号,业务覆盖成都、汉口、上海等城市。通过为官府筹措军饷(如1875年解缴3万两白银、1880年筹措10万两白银支持四川盐业改革),巩固了商业地位。 </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王炽的财富达到鼎盛,其票号网络辐射全国,年流通白银达千万量级。英国《泰晤士报》评选的全球最富有人士榜单中,王炽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人,位列第四。 历史评价李鸿章曾评价其“犹如清廷之国库”,肯定了他在缓解地方财政危机中的作用。其商业成就至今被视为清代商人的典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