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中文系八一(3)班毕业四十周年聚会侧记

贵有恒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当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八一(3)班的同学们再次踏上随园的土地,秋阳洒落,绿树成荫,仿佛时间倒流,青春重现。</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同学聚会,更是一次灵魂的归乡之旅——回到那个承载了梦想、激情与成长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群绝大多数都已年逾花甲的同学而言,南师大随园校区早已超越了一所大学校园的意义。它不仅是我们度过四年青春岁月的地方,更是“一生的精神家园”,是在人生关键时刻、中夜难眠时刻、艰难选择时刻,内心深处会响起深情呼唤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人间需要两个家园,一个安放躯体,一个安放灵魂。”</p> <p class="ql-block">  而南师,正是我们灵魂栖居的地方。因此,毕业四十周年的聚会,不是形式,而是必然——为了致敬母校、致敬老师、致敬那段塑造了我们生命轨迹的重要历程。</p> <p class="ql-block">  此次聚会选址于南师大随园校区,而非现代化的仙林校区,或者是原先确定的改革前沿深圳,正是出于对历史与情感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深圳的,烟台的,南京的,苏州的,南通的,同学们坚持从正门进入,走过那条百米绿色长廊,绕过那片青青的大草坪,寻找曾经的故事痕迹;我们沿着中大楼前长长的台阶缓步向上,走过道路两侧唐圭璋先生、孙望先生、徐复先生的塑像,走进恢弘的中大楼,凝视熟悉而又陌生的门厅;我们重返103、113、106、109等教室,那里曾回荡着谈凤梁先生慈祥的关爱、叶祥林先生潇洒的谈吐、石家宜先生顽皮的戏谑、徐振礼先生的严密、黄浩森先生的推导和高朝俊先生兄长般的关怀,还有许多,许多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这些名字,是南师大中文系八一(3)绕不开的存在,他们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滋养了一代学子的思想与人格。</p><p class="ql-block"> 如今故地重游,陌生又亲切的桌椅、身影交织着现实与幻觉,让人不禁感叹:“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不只是一句网络的流行语,而是真真切切的画面——老去的是容颜,年轻的是灵魂。</p> <p class="ql-block">  这场聚会,也是一次情感的凝聚与疗愈。</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间,每个人经历了命运的起伏、人生的波澜,有的成为了官员,有的成为了教授,有的著书立说,有的投身海外,更多的,则是秉持师大“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校训,投身中国的基础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桃李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  尽管人生轨迹各异,但那份真挚、清纯、无间的同窗情谊却历久弥新。正如王维诗云:“遥知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同学们深知人生遗憾古今同慨,因此竭尽全力约齐全班同学共襄盛举,尽量不让任何一人缺席这份集体记忆的重建。</p><p class="ql-block"> 全班42名同学,到场27人,占比64.3%,这对年逾花甲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p> <p class="ql-block">  筹备过程中,王伟、金国华、屠小鹰等南京的同学从建群报名、联络母校到食宿安排、摄影录像等都作了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力求让每一刻喜悦留存,传递给远隔山海的同学。</p><p class="ql-block"> 这种默契与协作,我想,正是当年班级凝聚力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赶上了国家转型、起飞与成功的历史进程;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重大机遇,得以接受高等教育,睁开了“惊奇的眼睛”,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发现了追赶和超越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回望,是对南师大江南文枢,随园文脉的传承,是对南师大过往路途的检视,是对我们这一代命运起伏的回望,更是对我们心灵瘢痕的抚平与失落的疗救。</p> <p class="ql-block">  而在南师随园的这一天,一切都化作了庄严与肃穆的情感结晶。</p><p class="ql-block"> 正如一位校友所说:“人生有无数的庄严时刻,只有这一刻格外庄严肃穆,因为这是生命的凝聚,时间的层累,情感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这一刻,我们完成了对青春的致敬,也完成了对自我的确认——无论走得多远,随园始终是我们出发的港湾,中大楼永远是灵魂停泊的灯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