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甘南之六:扎尕那

木易先生

<p class="ql-block">9月4号傍晚和5号上午,我们在扎尕那和迭江公路活动。由于一直下了小雨,所以拍的片子不很满意。</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山,位于如今的甘肃迭部县西北28公里处,益哇乡的最上部。解放以前属卓尼县杨土司的四十八个旗(藏语称为玛日)之一。当地的始祖为吐蕃第三十二朝顺赞干布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迭部县益哇乡 “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扎尕那山位于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p> <p class="ql-block">雨丝断断续续地飘着,山色在水汽里显得格外深沉。我们站在峡谷边,看两侧的岩壁如巨兽的脊骨般耸立,一边色彩斑驳,像是被岁月层层涂抹过,另一边则光滑冷峻,几棵树从石缝里探出身子,倔强地伸向天空。游客三三两两停下脚步,有人举着相机,有人只是静静望着。那条隐在谷底的小路蜿蜒向前,不知通向何处,却让人忍不住想走下去,走进这被群山锁住的寂静里。</p> <p class="ql-block">沿着木栈道往深处走,脚步轻了些,生怕惊扰了这片山林的安宁。岩壁高耸,绿意从石缝中蔓延而出,苔藓、藤蔓、不知名的野花,把坚硬的岩石缠成柔软的模样。头顶是窄窄的一线天,偶尔透出几片白云,像被剪碎的棉絮。我们走得慢,不是因为累,而是舍不得太快穿过这被雨水洗过的山谷——它安静得像一首没唱完的歌。</p> <p class="ql-block">终于走到一处开阔的山谷边缘,一座小亭子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像是专为看山而设。我坐在亭中,看远处的山峰裸露着岩石的筋骨,冷峻而庄严。山谷里散落着几户人家,田地被划成一块块不规则的色块,青黄交错,是人与土地最朴素的对话。天光清亮,云走得慢,心也跟着静了下来。那一刻忽然明白,为什么当地人说这里是“神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的小镇安静地卧在林间,屋舍不多,却错落有致,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森林环抱着它,田野铺展在房前屋后,牛羊在远处吃草,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蓝天高远,云淡风轻,这样的画面本该出现在明信片上,可它就真实地铺展在眼前,不加修饰,也不急着被人看见。</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山谷里的藏寨更藏得深,云雾像轻纱一样缠在山腰,村庄就躲在那纱后,若隐若现。山坡上房屋密集,小路弯弯曲曲,像是谁随手画的一条线。田里的庄稼颜色各异,有绿的、黄的、深褐的,像是大地打翻了调色盘。这里的生活节奏仿佛也慢了一拍,连风都懒得大声说话。</p> <p class="ql-block">清晨再看那山,云雾更浓了。山峰在雾中时隐时现,像水墨画里未完成的笔触,留着大片空白让人想象。小镇在山谷中安静地呼吸,林木与田野交织,光线柔和得像是被滤过。站在高处,竟分不清是山在围着人转,还是人在这山的掌心里,过着被庇护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走的是迭江公路,车行在山腰,路像一条绿丝带缠绕在群峰之间。远处的山层层叠叠,雾气缭绕,仿佛没有尽头。公路两旁树木葱茏,秋意初染,黄绿相间,生机藏在每一片叶子里。藏寨依山而建,远远望去,炊烟袅袅,与自然融为一体。这路,像是通向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也像是从传说里延伸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制作了一张黑白照片,是那天随手拍的一段山路。没有色彩,却更有味道——山壁陡峭,植被茂密,路在山谷中曲折前行,远处山峰隐在云雾里,像一段未解的谜。黑白的对比让光影有了重量,仿佛时间也被按下了暂停键。那一刻的寂静,如今在照片里依然能听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