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36年夏,辽东大地烽烟滚滚,抗日的烈火在群山间熊熊燃烧。为冲破日伪军层层封锁,打通与关内红军的战略联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奉杨靖宇将军之命,毅然挥师西征。</p> <p class="ql-block"> 然而,辽南群众基础薄弱,敌情复杂,西征部队遭重兵围堵,被迫折返本溪抗日根据地。归途险象环生,步步惊心,而摩天岭——这座雄踞交通咽喉的巍峨山岭,成为扭转危局的生死要隘。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就此在苍茫群山中悄然酝酿。</p> <p class="ql-block"> 1936年7月15日(一说7月4日),晨雾如纱,笼罩着摩天岭的千峰万壑。在这片寂静的山林深处,一场雷霆之势正悄然布阵。在年轻将领李敏焕的指挥下,抗联第三师师部与英勇的少年营共约二百名战士,如磐石般扼守海拔969米的险要之地。他们分兵把守要道、制高点与敌军退路,借密林掩护,凭峭壁为盾,布下天罗地网,静待敌寇踏入死亡陷阱。</p> <p class="ql-block"> 当日军今田大尉率八十余人踏入伏击圈,刹那间,山林怒吼,手榴弹如暴雨倾泻,机枪火舌撕裂晨雾,今田未及反应,已被精准狙击,当场毙命。残敌仓皇逃窜,退至巨石之后负隅顽抗。</p> <p class="ql-block"> 抗联战士如猛虎下山,奋勇冲锋,展开惨烈白刃战。刀光闪处,血染山石;呐喊声中,敌胆俱裂。一场意志与勇气的较量,在陡崖密林间激烈展开。</p> <p class="ql-block"> 战斗持续整整一日,抗联将士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轮番出击,集中火力打击,交替掩护消耗,将敌军死死困于狭谷之中。李敏焕身先士卒,沉着指挥,运筹帷幄于枪林弹雨之间。</p> <p class="ql-block"> 最终,敌军全数被歼,缴获步枪四十余支,毙敌三十余至五十人。然而,就在追击残敌之际,年仅23岁的李敏焕不幸中弹,壮烈牺牲,热血洒遍青山,生命定格在巍巍摩天岭。</p> <p class="ql-block"> 摩天岭一役,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以智取胜,堪称东北抗联游击战的经典范例。抗联将士巧借天险,精准设伏,一举粉碎日军追剿图谋,不仅为西征部队赢得宝贵撤退时间,更极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斗志。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曲用信仰与生命谱写的英雄壮歌,在东北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李敏焕的牺牲,如星辰陨落,却照亮了抗联前行的道路。他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忠诚无畏、舍生忘死的抗联精神。摩天岭大捷,虽未能改变西征受挫的结局,却以血与火的胜利,为第一次西征画上悲壮而辉煌的句点。此战如惊雷震彻辽东,振奋了无数抗日志士的心,成为东北抗战丰碑上永不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摩天岭,位于今辽宁本溪县境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甲午战争时期,清将聂士成曾在此凭险抗敌,血战倭寇;百年之后,这片山岭再度燃起抗日烽火,见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山风依旧呼啸,松涛阵阵如诉,仿佛仍在传颂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如今,苍松翠柏掩映着昔日战场,纪念碑巍然矗立,诉说着英雄的不朽。当地通过“重走抗联路”等红色教育活动,让后人踏寻先烈足迹,聆听历史回响。摩天岭不仅是一座地理坐标,更是一座矗立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高峰,承载着信仰的力量,昭示着永不屈服的民族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