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3日2时19分04秒,当太阳抵达黄经180度,秋分节气翩然而至。</p> <p class="ql-block"> “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的记载,精准地阐述了“秋分”的含义。一方面,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另一方面,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从现代天文学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始终保持66.5度的夹角,秋分当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也随之逐渐下降。</p> <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中讲:“秋在气为燥,在脏为肺,在志为悲。”此时气候“燥气主导”,燥邪易伤肺津,人体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不适,养生核心围绕“滋阴润肺平秋燥、收敛神气养身心”展开,通过应季药膳,顺应天地“收”的规律,养护身心。</p> <p class="ql-block"> 秋分之后,气温逐渐下降,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属金,与人体肺脏相通,此时人体易发生呼吸疾病、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秋分养生需顺应“收养”的原则,核心在于“平衡阴阳,滋阴润燥,健脾益胃”,重在养护肺脏,防止燥邪伤肺,同时要避开常见养生误区,才能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p> <p class="ql-block">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大煞风景,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自古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就是清代帝王为祭祀而兴建的。</p> <p class="ql-block"> 秋分把时光揉进平衡里,收与藏相契,每一帧都是最美的模样。愿你我,烟火向暖,步步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