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檀论道|历史迷雾中的民族魂魄

青檀

<p class="ql-block">抗战精神的镜鉴:</p><p class="ql-block">——以史为镜,照亮未来的民族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浩浩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抗战烽火更是刻在血脉深处的永恒记忆。然则,今日之影视,何以多以苦难与屈辱为叙事核心?何以在银幕上频繁出现“东方奥斯维辛”的阴影?这背后,是我们对历史理解的偏差,是对民族精神的扭曲。唯有从历史的迷雾中拨云见日,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铸就坚不可摧的民族魂魄,方能真正实现“浴火重生”的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的迷雾与影视的镜鉴</p><p class="ql-block">电影《731》的血腥场景令人震撼,但也引发反思:为何近年抗战题材影视多以苦难、屈辱为叙事基调?从《南京!南京!》到《金陵十三钗》,南京成为“东方奥斯维辛”的符号。这种叙事,虽激发观众的悲愤与同情,却也可能陷入“悲情滤镜”的陷阱,淡化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浴血奋战、奋起反抗”的壮丽史诗。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如果只以悲情、屈辱的镜头遮蔽历史,便是在扭曲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对历史真相的亵渎。</p><p class="ql-block">影视作品应当成为历史的镜鉴,而非单纯的情感宣泄。我们应当借助镜头,展现抗战人民的英勇、智慧与坚韧,彰显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孕育的伟大力量。只有如此,才能让观众在悲壮中领悟到:民族的苦难不是终点,而是浴火重生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二、人民战争:抗战胜利的终极密码</p><p class="ql-block">抗战的胜利,绝非空洞的胜利宣言,而是人民群众用血肉之躯、智慧与意志铸就的伟大奇迹。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地道战到麻雀战,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彰显出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血性与智慧。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宁死不屈”的英勇身影,彰显了民族的血性;《地道战》中“埋伏神兵”的智慧,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p><p class="ql-block">反观某些影片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过度美化,忽略了抗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抗战史,是一部人民群众用血肉之躯书写的壮丽史诗。台儿庄的悲壮,豫湘桂的溃败,都是抗战的真实写照。我们要用历史的全景,展现抗战的多维度,不能只让苦难成为唯一的符号,而应突出人民群众“浴血奋战、奋起反抗”的精神实质。</p><p class="ql-block"> 三、阿尔及利亚的启示:殖民铁幕下的觉醒</p><p class="ql-block">站在北非的土地上,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斗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1954年,阿尔及利亚用“人民游击战”点燃了非洲的反殖民浪潮。电影《阿尔及尔之战》用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再现了民族解放阵线的英勇斗争。导演彭特克沃曾亲历意大利反法西斯斗争,他镜头中的阿尔及利亚民众,似乎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形成跨时空的共鸣:真正的解放,源于对压迫者的彻底否定与自我觉醒。</p><p class="ql-block">阿尔及利亚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解放的核心,是人民的觉醒与行动。殖民铁幕之下,民族的呐喊,终究会化作滚滚洪流,冲破枷锁,迎来曙光。中国的抗战,也是一场民族的觉醒,是“向死而生”的壮丽史诗。</p><p class="ql-block"> 四、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与破局</p><p class="ql-block">当下,一些创作正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戏谑英雄、解构崇高、涂抹历史,成为某些文化现象的表现。谣言如“邱少云违背生理学”,杜撰如“张思德炼鸦片”,这些荒谬之言,不仅践踏民族情感,更试图瓦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基。正如福柯所言:“谁控制了记忆,谁就控制了未来。”我们必须以《风云儿女》的豪情,重铸历史叙事——在银幕上响起《义勇军进行曲》,那不仅是旋律的震颤,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宣言。</p><p class="ql-block">历史的虚无主义,是对民族魂魄的亵渎。我们要用真实的历史,用英雄的事迹,用民族的精神,筑牢精神长城,让虚无之风无处遁形。</p><p class="ql-block"> 五、全球视野下的反殖民叙事</p><p class="ql-block">殖民主义的幽灵,从未真正散去。从阿尔及利亚到加沙,从731部队到巴以冲突,殖民压迫的阴影笼罩着世界的角落。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加沙停火决议,似乎在回避历史的罪责。而中国始终站在被压迫者一边:1971年“两阿提案”助中国重返联合国,彰显国际反殖民的统一战线。</p><p class="ql-block">当今影视创作,应当打破“西方中心论”,以多元视角展现反殖民的斗争。让《光荣岁月》中非洲士兵的英姿、《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苏联女兵的牺牲,成为反殖民叙事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历史的还原,更是正义的彰显。</p><p class="ql-block"> 结语:向死而生,铸就民族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抗战不是“落后挨打”的屈辱史,而是“觉醒抗争”的英雄史诗。从太行山麓到马格里布沙漠,从平型关隘到加沙街头,人类追求自由的火焰从未熄灭。影视创作应以《论持久战》的战略眼光,展现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学深度,刻画民族精神的钢铁脊梁。</p><p class="ql-block">唯有如此,才能让历史的火炬照亮未来,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钟,变成奋进新征程的号角。让我们铭记历史,坚信未来,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开创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明天!</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p class="ql-block">——以史为镜,振奋民族精神,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