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流光 追梦芳华

夏威夷国际文联

<p class="ql-block">姜碧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艺博院退休画家,广东省、广州市及越秀区美术家协会会员。<br> </p><p class="ql-block"> 毕业于新疆巴州师范与中国画函授大学,曾深造于广州美术学院重彩画研究班,获卢延光、梁培龙等名家指导。擅长中国画、肖像画、连环画,水墨肖像速写功底深厚,风格鲜明。<br> <br> 青年时期出版连环画畅销11万册,《金鸡》获新疆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织毯图》入选全国美展。退休后深耕56个民族舞蹈人物画创作,现任夏威夷国际文联副主席、夏威夷国际文联钻石山主编、夏威夷国际文联名人名画主编。获“最具创新国画家”等称号。</p> <h1 style="text-align: right;"><b></b></h1> 七十余载艺术生涯,于姜碧玲而言恰似一幅徐徐铺展的长卷。每当执笔,便如坠入另一个时空,绘画激情燃烧的的岁月能使她忘忽所有——曾因作画入迷烧焦饭菜,满室焦糊味才惊觉锅灶已毁。这般"画痴"行径,惹得家人嗔怪、邻里笑谈,甚至成了姜碧玲远走广东的缘由。可姜碧玲甘之如饴,只因画笔早已成为生命的脉搏。<br><br>  这份痴迷,原自儿时便深种心间。尚在牙牙学语时,绘画已如影随形。犹记三岁那年,在爸爸的解放牌汽车驾驶楼里,一顶被风吹落的苏联款式小红帽,开启了姜碧玲与绘画的不解之缘。维吾尔族大爷两次帮其拾帽,第三次却头也不回地离去;而后远处戴白帽的男孩捡起帽子径直跑远。那顶丢失的小红帽,成了姜碧玲幼小童年最初的执念。<br><br>  某个被母亲锁在家中的清晨,木箱上的红蓝铅笔与公文纸,成了姜碧玲宣泄思念的出口。当第一幅小红帽跃然纸上,兴奋如电流窜遍全身。她画了一顶又一顶,又将小红帽下的自己勾勒出来,用图钉郑重地钉在墙上。直到母亲带着穿军装的阿姨来访,满墙画作竟换来"天才"的赞叹,这声夸奖,让其彻底沦陷在绘画的世界里。<br><br>此后,绘画成了姜碧玲丈量世界的方式。一天她独自溜出大院,用树枝在山坡沙土上描摹日出远山;跟着父亲出入军营,将大马灯与练兵场景收进画中;在歌舞之乡的新疆,她画跳着民族舞的叔叔阿姨,大院里花开花落的瞬间。与小朋友嬉戏时,别人跳皮筋,她便用树枝在地上作画,引得众人围观。那些充满稚气的画作,虽笔法笨拙,却浇灌着最纯粹的热爱,让艺术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生的执念。<div><br></div><div> 哪怕是跟着妈妈去集市买菜,她也总能找到绘画灵感。当看到街头打腰鼓的队伍,那些身姿矫健的姐姐们立刻成了她的“模特”。我紧紧跟在队伍旁,眼睛一眨不眨地观察她们击鼓时双手的动作、跳跃时双腿的姿态,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有一天清晨,她在吐鲁番小学的大操场看到一块平整的空地,刹那间,它仿佛变成了一张巨大的天然画纸。她随手捡起树枝,迅速在地上勾勒出一个打腰鼓的大姐姐画面。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围拢过来,里三层外三层,连校长也被吸引了过来。只见校长笑着将她高高举起,穿过人群,走进教室……从那以后,姜碧玲“小画家”的名号在学校里不径而走。</div><div><br></div><div> 放假时,爸爸常把她带到自己的办公室。爸爸单位的叔叔阿姨们目睹了她的画,纷纷拿着扇子请她作画。父亲单位的宣传干部深知她对绘画的痴狂,赠予她达芬奇传世珍品与列宾画集。这些艺术瑰宝在少年时代尤为珍贵,她捧着书,视若珍宝,那一刻,一个梦想在心底悄然生根:她要成为中国的达芬奇!自此,她开始日夜临摹,系统学习绘画。每天都沉浸在素描与色彩交织的奇妙世界里的她反复练习线条的勾勒、光影的晕染。为了画好一个普通的石膏像,她能在画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她的目光紧紧锁定物体,手中的画笔在纸上不停穿梭,力求将每一处纹理、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呈现在画纸上。那时的她,怀揣着对艺术最纯粹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也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她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div><div> </div><div> 姜碧玲的艺术生涯,恰似一幅于岁月长河中缓缓舒展的丹青长卷,而新疆的悠悠岁月,无疑是这幅画卷上最为浓墨重彩的华章。</div><div> </div><div> 青年时代,美术学院于姜碧玲而言,宛如高悬天际、遥不可及的皎皎白月光。幸而命运垂青,入读师范院校后,我竟得以留城任教,成为全校屈指可数的三位留城教师之一,这份机缘,至今想来仍觉珍贵。</div> <br> 1973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在文革岁月后首次敞开招生大门。彼时,姜碧玲有幸被招生老师文国章于画展之中慧眼相中,这原本是叩响艺术殿堂的珍贵机遇。然而,彼时家中幼子尚在襁褓,出生不过两月,难以割舍的亲子羁绊,让她不得不忍痛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深造机会。令这个本来就是为艺术而生的人从此阴差阳错,命运改写了她人生的轨迹,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纵使她拼尽全力,也终究无法弥补这终身的遗憾,每每忆及,心中总是泛起无尽怅惘。但对绘画的炽趣,始终如暗夜里永不熄灭的星火,于心底熠熠生辉。在人生的画卷上,几十年靠业余熬夜继续坚守着这份骨子里割舍不去的执念,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纯粹,晕染出别样的绚丽色彩。<br> <h1>一、<b>画笔上的生命经纬</b></h1><div> <br> 八十年代初,文艺复兴的春风拂过,全国少数民族画展的通知如一声号角。姜碧玲利用周末,一头扎进新疆织毯厂,像一株扎根沃土的植物,贪婪地汲取着创作养分。半年的写生,积累了素材,随后,两周日夜不息的执笔创作,诞生了《织毯图》这幅饱含心血的作品。在新疆省画展中被无记名投票选中,入选全国美展(送北京前被新疆省美协内鬼替换)。<br><b></b></div> <h1>《织毯图》(70x210cm) 姜碧玲原创于壬戌年夏</h1> 在新疆巴州直校教学的日子里,速写本成了姜碧玲最亲密的伙伴,数以百计的汉、维儿童肖像,定格了纯真的新疆风情。机缘巧合下,与新疆青年出版社合作,创作了畅销11万册的连环画《酒字里的一横怎么飞了?》。 <h1><b>岭南艺途 别有洞天</b></h1><p class="ql-block"> 命运的荆棘丛中,总有破晓的天光。在新疆被家室困囿的至暗时刻,改革开放的浪潮如劲风,将姜碧玲推向南粤大地。当人才交流的机遇降临,她毅然踏上南下之路,在大石中学的讲台上,开启了艺术人生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涉岭南画坛,料峭寒意裹挟着机遇的暖意纷至沓来。姜碧玲怀着热忱向一位全国美展中声名赫赫的名家致意,却被误解的调侃如芒刺背。所幸遇见几个志趣相投的女画家,灵魂碰撞,让她在异乡觅得知音。后调入广州市工人文化宫工作时,与江恩莲同游越秀山美术馆,终见中国连环画十大名家卢延光——那个曾在新疆时便出现在她书页间的名字,此刻眼见怀瑾握瑜的君子,让命运悄然扭转,后来她竟调入广州美术馆,成为卢馆长麾下一员,在卢馆长的悉心指引下,叩开了中国水墨的深邃之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过往在新疆,姜碧玲执水粉画笔为单位创作宣传画;而今置身岭南,中国画的独特韵味令她沉醉。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林墉、伍启中等名家在一次又一次画展开幕式上惊鸿一瞥,虽无缘亲炙教诲,他们笔下的精妙却成了姜碧玲反复揣摩的秘典。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越秀山广州美术馆艺术天地的绚烂氛围,让姜碧玲得以心无旁骛地探索艺术边界,渐渐对中国水墨潇洒中流淌着细腻与写实的运笔颇有情深,自幼扎根于她脑海深处的《达芬奇》《列宾》经典之作中的人物神韵,如涓涓细流,悄然注入她的灵魂,仿佛在与艺术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让她笔下的人物也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她不再困守西画藩篱,逐步将传统笔墨与现代理念熔于一炉;用浓烈的色彩泼洒情感,以打破常规的构图寄托巧思。这些充满实验性的作品,每一笔都诉说着独属她的艺术哲思,令她第一次登上广州美术馆画展的平台。</p> <h1></h1><h1> <b>《扬州八怪》的灵感与创作</b></h1><div> 童年的梦幻,对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作品的痴迷和眷恋,特别是被誉为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的俄国油画,持续不断地对姜碧玲心灵深深的震撼。从小到大,冥冥之中,总有各式各样的人物表情忽隐忽现的伴随着她,因而就有了对人物肖像和表情及心理刻画的特殊嗜好和情有独尊。作者列宾所描绘的17世纪查波罗什 部落的一段历史,刻画的正是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写回信给苏丹王时的情景,画中以热烈的暖色调,惟妙惟肖的突出了英雄群像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刻描绘画中正在笑的所有人,由于人物形象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类同,似乎让人听到了挖苦土耳其王的语言,逗得众人大笑不止;有嘲笑的、蔑视的笑、奸笑、镇静的笑、憨笑、开怀大笑……。画中豪放地哈哈取笑东方掠夺者的高傲神态,将复杂的历史人物矛盾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变化刻画地入木三分。<br> 她始终孜孜以求,梦想着总有一天,自己也能创造出中国式的刻画不同人物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作品。由于没有经历过美术学院人体结构基础的基本功地严格训练,正当风华正茂的年代,因为历史的原因,深造的机会与之失之交臂,坎坷的命运成为她实现愿望的瓶颈,创作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次次被基本功的匮乏所熄灭,冥思苦想,当走了很多弯路之后,持续到1997年,赴扬州参观的一幕,受到《杨州八怪》白色石膏像的启迪,灵感来了,《杨州八怪》神态各异的写意人物画构思倏然浮现在眼前,使她高度兴奋在归程之中。<b></b></div><div> 回到单位,得到通知:单位要搞画展,后天是交画的最后期限。当晚立即翻阅有关《杨州八怪》历史及人物的文字资料……,第二天清晨六点前约一个多小时内,不知是梦境还是灵感闪现,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形象各异,历历在目:“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雅集,他们谈笑风生,切磋技艺……时而揭露清朝腐败,嘲笑、蔑视官商勾结,挖苦富豪和胥吏的残暴贪婪的场面;姜碧玲激情沸腾,立马起身,备纸备墨,在一股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冲动下,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每一个人物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达到了自我水准的极致,她布局好了位置,先从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和表情出发,淡墨勾勒出相互间的透视关系,然后浓、淡、干、湿、点缀着各自的神态,把握好神韵之后,再画动态和人体结构……只感到似乎有神在指引,上笔未了,下一笔又出现在眼前,顺利到事后难以想象。下午三点左右画已完了八成,这才感到了饥饿,原来,今天还没吃一顿饭呢!但身心愉悦到忘记了疲劳,于是将作品挂在墙版上欣赏和不断添加,调整。毕竟第二天就要交画了,没有更多的时间精雕细画,晚饭后,经过仔细的琢磨,草草渲染一番了事。可谓少有的灵感之作,经过托底参加了画展。<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 《扬州八怪》姜碧玲原创于丁丑年秋 《扬州八怪愤世图》姜碧玲原创于戊寅年冬 《扬州八怪》这幅赶时间的应急之作之后,姜碧玲并不满意已草草送人,后又精心创作了《扬州八怪愤世图》却在送展过程中被人倒卖,又在拍卖会前夕被单位同事发现,经姜碧玲举报协商自己花500元买了回来。 调入美术馆工作后,原以为终能全身心投入绘画学习与创作,可现实却与理想相去甚远。每日的行政事务占据了姜碧玲全部白天的时间和精力。年轻时错失专业深造良机,直到1998 - 2000年间,她才得以在广州美术学院重彩画研究班进行业余进修。绘画的艺术之路也只能靠业余熬夜在疲惫与困意的裹挟下,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中艰难探索。 《赵一曼》(四尺开三)姜碧玲原创于甲戌年秋(送省展时丢失) 《康有为》姜碧玲原创于甲戌年冬 《貂蝉》姜碧玲原创于甲戌年夏(95年美术馆画展时被新加坡人买走) 《天崖歌女》(四尺开三)姜碧玲原创于乙亥年夏 《我心飞翔》(2x3米)姜碧玲原创于乙亥年春(为参加全国体育美展而创作,送去广东画院参选,据说未经评委看过,就被退回,路上被大风折毁成两半)。 <div>  由于姜碧玲在中国画笔墨的运用上仍处于不断尝试与摸索的阶段,仅靠业余熬夜创作了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终究难以达到她心中的标准,无奈只能饱含着遗憾与不甘将不入眼的作品一一淘汰,却也激励着其继续在绘画之路上坚定前行。</div><div><br></div><div> 站在越秀山岗回望,姜碧玲深知艺术征途山高水长。唯有十年磨一剑永葆突破自我的勇气,在传统与创新,中西合璧的墨海中孜孜探索,方能让画笔始终饱含生命的温度,在艺术长河里激荡起独属自己的浪花。</div> <h1><b>二、节奏、动感、韵律一姜碧玲的56个水墨民族舞韵</b><br><br></h1> 姜碧玲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舞蹈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退休后她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56个民族舞蹈,捕捉它们各具特色的韵律与形态,试图探寻舞蹈艺术中灵动的神韵、动人的节奏、优美的造型以及真挚的情感。正是在这一目标,姜碧玲萌生了将舞蹈精华与水墨艺术相融合的创作灵感。为此,她加入广州市文化局属下的文工团体验生活,结识了不少民族舞蹈行家--谢红兵、谢红卫等,共同研究并为她做模特,才创作出富有节奏、动感与韵律的民族舞蹈系列作品。 《蒙古族顶碗舞》四尺整姜碧玲原创于甲辰龙年夏 鄂温克族《敖包相会》(四尺整纸) 姜碧玲 原创于壬寅年夏 《彝家欢歌》(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乙亥年夏 《普米族锅庄舞打跳》(四尺整纸) 姜碧玲 原创于壬寅年夏 《朝鲜舞韵长鼓敲起来》(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壬寅年夏 《佤族甩发舞 》(四尺整)姜碧玲原创于壬寅年春. 《布朗族舞韵》(四尺整)姜碧玲原创于辛丑年冬 以上这些作品是我经过不断探索,逐渐构建起一套独特的水墨舞蹈人物画技法体系。从毛笔的提按转折,到墨色的干湿浓淡;从纸张的纹理特性,到颜料的调和运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琢磨与实践。这些凝结着心血的创作经验,不仅是岁月赋予我的珍贵礼物,更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印记。 《俄罗斯族踢踏舞》(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壬寅年春 <h1><b>著名舞蹈家郑丹对姜碧玲民族舞蹈画作浅赏</b></h1><div> 在一个凉爽而慵懒的下午,乘着闲暇时光,我有一搭没一搭地翻看着手机朋友 圈。无意中,几幅风姿绰约、优美灵动的舞蹈画作跳入我的眼帘,深深地吸引了我。出于专业的本能,我细细地品尝着这几幅画。虽然我对绘画知识知之甚少,但是,我却从画作中看到了一个个生动而富含各民族舞蹈风格特征的舞蹈,让我仿佛欣赏到了一只只优美的舞蹈作品。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广州美术馆画家姜碧玲近期的舞蹈系列作品。<b></b></div> 西藏舞韵《洗衣歌》(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戊戌年夏 <div>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大家都熟悉的藏族舞蹈《洗衣歌》结尾的最后画面。解放军班长帮姑娘们担着水在前面走,姑娘们背着帮班长洗好的衣服,迈着藏族特有的三步一撩舞步,跟在班长后面边追边跳边喊的生动情景。画中的人物从舞蹈动作、体态、面部表情都生动地体现了姑娘们质朴可爱的性格和班长机智调皮的神情。姑娘们飘逸的水袖丰富了整个画面,把藏族人民感谢进藏支援建设的解放军的热情和解放军对待藏民亲如一家人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一股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跃然于纸上,令人动容。 </div> 《浪啦山情》(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丙申年夏 藏族歌舞《郎拉山情》,应该是根据韩红所唱的同名歌曲的意境而创作的。图中的一对情侣在小伙子抱着的扎木聂弹唱中深情地歌舞,那撩出去的舞步凝聚着许多柔情蜜意。小伙儿的舞姿热情奔放,眼神深情而专注地看着姑娘,还带着调皮的挑逗性。姑娘被爱情沁润的脸上略有羞涩,两眼水汪汪的,脸上却洋溢着甜蜜的幸福笑容。她随着爱人的歌声琴声,默契地与他一起翩翩起舞,互相传达着心里的情意。这幅画清新自然的舞蹈,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版的《浪拉山情》舞蹈,享受到了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藏族歌舞之美。 《欢庆》(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辛丑年夏 地域广袤的新疆,自古以来都有“歌舞之乡”的美称,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最擅长歌舞的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身姿挺拔,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步伐矫健,热情欢快。舞蹈擅长于用旋转和丰富的眼神、手势等技巧传达人物的感情。在姜碧玲的《欢庆》画作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维吾尔族人在欢度节日时,那些明快而热烈的舞蹈场面。画面层次清楚,人物动态逼真。前面的两个青年男女服装色彩艳丽,装饰精美,他们跳着优美而欢快的麦西来普,神情愉悦,舞姿奔放。姑娘头后飞舞起来的小辩及脚下飘飞着的裙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姑娘在舞蹈中急速旋转回来后的一个小踏步定格,动感十足。小伙子明朗清晰的托帽手,舞姿矫健,欢畅喜悦,全身散发出热情洋溢的气息。作者在后面远处用白描的手法,铺垫了一群年龄大小不同的男女乐手,他们穿着颜色不同的服装,分别弹着热瓦普、都塔尔,吹着唢呐,打着手鼓,摇着萨巴耶,在以歌、舞、乐为一体的非遗文化《十二木卡姆》中享受着快乐,庆祝自己的节日。此情此景,让我似乎回到了两年前在南疆麦盖提欣赏民间艺人们演绎的十二木卡姆时的情景。在他们热情欢快、节奏独特、极具舞蹈韵律感的音乐声中,我兴奋地与当地民间艺人跳起了开朗矫健的刀郎舞,体验了一次有意义的新疆民间歌舞的采风活动。随后在伊宁夜晚的歌舞广场上,我又被市民们热情奔放的舞蹈深深吸引,经不住维族音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强烈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舞蹈的海洋中,在伊宁市民们热情的舞蹈群里自由舞蹈,说不出的开心快乐。通过姜碧玲的画,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新疆优美的歌舞之旅。 塔吉克族双人舞《欢乐的帕米尔》(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壬辰年冬 《欢乐的帕米尔》是姜碧玲的另一幅新疆歌舞作品,作者抓住了塔吉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鹰舞的特征,刻画了男女舞者展开的双臂,似雄鹰临空翱翔,柔和而富有弹性。只见男舞者双膝微屈,步伐沉稳,柔美而有力。女舞者动作轻快而矫健,眼神明亮而犀利,似一只即将冲上云天的鹰。画面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了塔吉克鹰舞的雄健舞姿和塔吉克人勇敢、坚毅、胸襟宽广的性格。<div>  </div> 《景波族银泡舞》(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戊戌年秋. 景颇族姑娘胸前的银饰品晃动起来的样子,似乎让人听到了那些银泡泡在舞动中哗哗哗的响声。 《鸿雁》(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庚子年夏 《鸿雁》中蒙古族舒展、豪迈的舞姿及男舞者舞蹈中的马头琴演奏,使我沉醉于马头琴独特而奔放柔美的琴声中。《雀之灵》傣族舞蹈体态独特的三道弯,让我联想到了杨丽萍灵动的手臂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舞蹈画面,各有千秋,不但形似,神韵亦佳,我只是在赵世英老师令人叹为观止的舞蹈速写中看到过,让人久久难以忘怀。<div>  </div> 傣族舞韵《孔雀吉祥》(四只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壬寅年夏 除此之外,在蒙古族、傣族、等舞蹈的创作表达中,作者也是紧紧围绕着他们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把他们的服饰,体态,舞姿、表情、器乐道具等等,都生动、自然、准确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笔触的细腻,详细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随舞而动的小饰品,都是那么灵动,富有生命力,扣人心弦。<div>  艺术的审美,在每一个艺术家的眼里都高度的一致,美好的东西总会让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姜碧玲的民族舞蹈系列画作给人以艺术上美的享受,这都是来源于生活和她自身感受的体验而创作的。她用水墨画表现的中国民族舞蹈,清新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引人入胜,令人喜爱。</div> 侗族舞韵《踩芦笙》(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乙巳蛇年春 蒙族舞韵《美丽的草原》(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丁亥年冬 《赫哲族舞韵叉鱼》(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壬寅年夏 《景波族银泡舞》(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戊戌年秋 以下初涉水墨画的作品笔墨功夫欠佳,在创作过程中,姜碧玲被中国画工具的墨韵运用所困惑。直到参观梁培龙老师的画展,才被其精妙的用墨技巧深深吸引。此后,她多次登门拜访请教,梁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如春风化雨,令其多年积累的造型功底与水墨技法碰撞出新的火花,笔下的画面也随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阿昌族舞韵》(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丁酉年夏 汉族《秧歌》(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戊戌年夏 《莺歌燕舞》 (六尺整纸)姜碧玲 原创于辛丑年夏 瑶族舞韵《党旗飘飘》(四尺整纸)姜碧玲 原创于辛丑年夏 《盛世华诞》(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乙亥年夏 《孔雀吉祥》(三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乙亥年冬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三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戊戌年春 高山族《阿里山的儿女》(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已亥年夏 《苗族芦笙舞》(三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庚寅年夏 《卓玛》(三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己丑年夏 《月光下的凤尾竹》(三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辛卯年秋 《满族宫廷舞韵》(三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己丑年春 《羌族舞韵》(三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庚寅年夏 朝鲜族《长鼓舞》(四尺开三)姜碧玲原创于戊戌年春 《敦煌舞韵》(三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戊戌年春 西藏舞韵《扎西德勒》 《鄂伦春舞韵》 《长鼓舞》 藏族舞韵《浪拉山情》 《壮族舞韵》 《裕固族舞韵》 《达韩尔族舞韵》 《花溪花溪》 《哈尼族摆手舞》 蒙古舞韵《翔》 西藏舞韵《北京的金山上》 西藏舞韵《顶碗舞》 <h1><b>三、形神意趣一姜碧玲扑捉灵魂的水墨肖像速写</b></h1><br> 我热衷于从速写中汲取人物画创作灵感,享受在结构美学中挥洒水墨的畅快,以此提升笔墨情趣,化解人物画创作中笔墨僵硬的难题。水墨肖像速写不仅带给我创作的愉悦,更让我在轻松的笔墨韵律中,精准捕捉人物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我与写生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因此常常为朋友和艺术活动观众绘制水墨肖像,收获诸多好评。 经常画速写不仅大幅提升了我的水墨画技艺,也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完成各单位主题性画展的创作任务。 <h1><b>《新疆舞 》——画家姜碧玲中国56个民族水墨舞蹈人物画之一</b></h1> 导语<br> 生长于新疆的著名女画家姜碧玲,怀揣着对新疆舞的赤诚热爱与深沉情愫,以笔为翼,将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共有的能歌善舞特质描绘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在她的笔下,新疆舞的婀娜灵动跃然纸上,每一个旋转、每一次扬臂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丝竹入耳、看见裙裾生风。<br> 不止于此,姜碧玲更心怀宏愿 —— 将陆续呈现中国 56 个民族的舞蹈画作,让各民族的舞姿在宣纸墨韵中绽放最鲜活的光彩,定格独属于每个民族的生命律动。<br> 而著名朗诵家侯玉婷,将以饱含真情的声线、字字珠玑的表达,用亲切温暖的语调为这些画作增色添彩。当笔墨的静美遇上声音的灵动,艺术的魅力便愈发醇厚,让这份民族文化的瑰宝跨越地域,声名远播。<div> 作者:侯玉婷</div> 生长于歌舞之乡新疆,这里的每缕空气都流淌着旋律,每寸土地都跃动着舞姿。记得小时候,《小红帽》如神奇钥匙,开启我的艺术之门,画笔与舞蹈自此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伴我一路学习与探索。如今,我终于能用中国画的墨韵,在宣纸上展现新疆舞的动人韵律。 新疆舞是少数民族舞蹈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丝绸之路上千年流淌的艺术长河。它汇聚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等多民族风情,既是生活写照,更是民族魂魄的体现。旋律响起时,我总会融入其中,化作舞动的身影。 画中,舞者最灵动的是眼睛。留白点瞳仁,淡墨勾眼尾,眼神间流露出喜悦、羞涩与俏皮。着重刻画“移颈”这一维吾尔族舞蹈标志性动感和韵律,女子旋转时,以泼彩、破墨勾勒“悬腕”“绕腕”,“枯笔”“飞白”绘裙摆,展现其灵动之美。男子袷袢以顿挫之笔勾勒,庄重刚劲,尽显夸张的风趣:男女一刚一柔间,尽显亮点、高潮和生命力。 塔吉克族“鹰舞”刚健、雄浑、质朴,眼神锐利如锋,双肩与手臂如鹰翅舒展,沉稳的舞步踩着鲜明的节奏,似雄鹰划破蓝天。 哈萨克族人剽悍,哈萨克族的舞是草原的风。粗犷豪放的动作里,腿步刚劲如奔马,节奏从缓到急,像骏马踏过草原,把力量与热情撒在每一寸土地。 塔塔尔族舞蹈优雅细腻,犹如花丛精灵。<br> 锡伯族舞蹈妩媚、动人,特色鲜明。 远景里,我用笔墨凝固大漠风情,维吾尔乐手吹拉弹唱,都塔尔的专注,唢呐的投入,手鼓的切分音敲得欢。这是《十二木卡姆》的韵律,是新疆人欢庆演奏的场景,让非遗的热闹,成永恒的记忆。 <h1><b>晚年神驰--绽放艺术之光</b><br><br> 步入晚年,姜碧玲的艺术创作迎来了绚烂绽放的时刻。她突破写实的局限,大胆地将传统笔墨与现代理念相融合,以写意的笔墨抒发情感,用打破常规的构图寄托巧思。这些充满挑战性的命题性作品,多次在岭南地区的主题性画展中亮相,如广州市民革、统战部、市、区文化宫、市美协、各画会等收获了广泛的赞誉。退休后的时光,她能够心无旁骛地探索艺术边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细腻写实的笔触中,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情,每一笔都凝聚着她对艺术的深刻思考。</h1> 《天下为公》《四尺开二》姜碧玲原创于甲午年秋 《巾帼不让须眉》姜碧玲原创于丁酉年秋 《毛主席接见何香凝》姜碧玲原创于戊戌年春 《东方红》作者:姜碧玲 原创于辛丑年冬 《红军不怕远征难》作者:姜碧玲 原创于辛丑年冬 《见贤思齐》(八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庚子年冬 《红军不怕远征难》(四尺整纸)姜碧玲 原创于辛丑年冬 《逆行者之光》(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庚子年夏 《病毒无情人有情》(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庚子年夏 《不忘初心》(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乙亥年秋 此时的创作,姜碧玲不再执着于笔墨技巧的炫技展示,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她尝试用细腻的笔触,在宣纸上描绘对生活的眷恋;以浓淡相宜的墨色,传递对生命的敬畏;借灵动的构图,抒发对未来的憧憬。每一幅作品,都是她灵魂的写照,承载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深情。 《骑自行车上班的厅长李宏塔》(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已亥年秋 《黄河颂-冼星海》(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丁酉年夏 《红色娘子军》(四尺开二)姜碧玲原创于乙亥年秋 如今,岁月令身体已不再轻盈矫健,但我对艺术的热爱却愈发醇厚。每日清晨,我都会静坐在画板前,在晨光的陪伴下,专注创作一整天。调色盘上流转的颜料,笔下勾勒的线条,都是我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 《日月生辉-潘鹤》(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丁酉年冬 《紫气东来》(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庚子年夏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姜碧玲为民革市委会创作 《一寸山河一寸血》姜碧玲原创于丁酉年秋 《浩气长存》姜碧玲原创于庚子年夏 《战地采访》战地采访(六尺整纸) 《平凡中的闪光》(四尺开二)姜碧玲原创于乙亥年春 《妃子笑》姜碧玲原创于庚子年夏 《羊城晨韵》姜碧玲原创于已亥年秋 《夕阳红》(四尺整纸)姜碧玲写生于已亥年秋 《全运薪火》(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乙己年秋 《巾帼绽芳华》(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乙己年秋 回首七十余载的艺术之路,虽蜿蜒曲折,布满荆棘与坎坷,但创作带来的喜悦与成长的满足,早已将过往的艰辛抚平。艺术于姜碧玲而言,早已超越兴趣与职业的范畴,成为融入血脉的本能,是她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 《绿茵星光》(四尺整纸)姜碧玲原创于乙己年秋 <p class="ql-block">  尽管退休后学习绘画的人日益增多,绘画在世俗眼中似乎不再“稀缺”,但在姜碧玲心中,艺术的价值从未改变。那幅在她心底构思已久的“理想之作”,始终如灯塔般指引着其前行。她深知,艺术探索永无止境,只要还能握住画笔,走向画架,就永远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这支笔、这条艺术之路,早已成为支撑她生命的精神脊梁,唯有到生命的尽头,她才会放下画笔,停止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碧玲2025年9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