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的美篇

强强

<p class="ql-block">绳串鸡蛋:六七十年代贵州的消费图景与时代变迁下的购买方式之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贵州城乡集市与街头巷尾,曾有一种独特的商品交易场景:摊贩将鸡蛋用稻草、棉线或竹篾绳一个个串联起来,或挂在竹竿上,或摆放在竹篮里;前来购买的民众,大多是“论串买”,少则一串两三枚,多则一串七八枚,鲜少有人单独挑选单个鸡蛋。这种“绳串鸡蛋”的购买方式,并非单纯的售卖技巧,而是特定时代下物资供应、经济模式、消费需求与运输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串买”逐渐被“单个买”取代,这一细微的消费习惯之变,背后折射的是贵州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物资从匮乏到充裕、民众生活从“将就”到“精致”的深刻时代转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六七十年代“绳串鸡蛋”: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的贵州,“绳串鸡蛋”成为主流购买方式,本质上是对当时物资短缺、经济体制、运输条件与消费需求的适应性选择,每一个细节都烙印着时代的鲜明特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物资短缺与计划经济:“定量供给”催生“成串交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粮食、布匹、肉类等基本生活物资均需凭票供应,鸡蛋虽未完全纳入严格的票证管理范畴,但在贵州这样的西南山区,受农业生产水平限制,鸡蛋的供给仍十分有限。当时农村家庭养鸡多为“散养”,母鸡产蛋量受季节、饲料影响极大——春季饲料充足时产蛋较多,冬季则因缺乏精饲料而“歇窝”,导致鸡蛋在全年范围内呈现“季节性短缺”;同时,国营供销社的鸡蛋供应不稳定,多依赖农村生产队集中上交,难以满足民众日常需求,民间交易的鸡蛋多来自农户零星出售,数量分散且批次不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成串售卖”成为摊贩的理性选择:一方面,将鸡蛋按固定数量串联(常见为5枚或10枚一串),可减少顾客挑选带来的损耗,也能快速完成交易,避免因单个挑选导致的秩序混乱;另一方面,“成串定价”(如一串5枚鸡蛋售价1元)简化了计价流程,符合当时民众“小额、定量”的消费能力——六七十年代,普通工人月薪仅30-50元,农村劳动力日均工分报酬不足1元,民众购买鸡蛋多为“偶尔改善伙食”,成串购买既能控制开支,也能满足家庭1-2天的食用需求,避免因单次购买过多导致鸡蛋变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运输与储存条件有限:“绳串包装”是最实用的保护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的贵州,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城乡之间多为泥土路,乡村集市的鸡蛋多由农户用竹篮徒步挑运,或搭乘拖拉机、牛车等颠簸的交通工具,运输过程中极易碰撞破损。而“绳串”作为一种“天然包装”,能最大程度降低损耗:摊贩通常会选择韧性强的稻草(农村随处可得)或棉线,将鸡蛋的“大头”朝上,用绳子从鸡蛋两端的缝隙处轻轻缠绕固定,每枚鸡蛋之间保留1-2厘米的间距,形成一串悬挂式“保护链”。这种方式不仅能让鸡蛋相互隔离,避免运输中的直接碰撞,还能通过绳子的缓冲作用减少颠簸带来的冲击;同时,成串的鸡蛋便于悬挂在竹篮边缘或扁担上,节省空间且不易挤压,比散装堆放的破损率降低60%以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储存条件来看,六七十年代贵州农村普遍缺乏冰箱,鸡蛋多存放在阴凉的陶罐或竹篮中,成串的鸡蛋可直接悬挂在房梁下(远离地面潮气与老鼠),既能保持通风,又能避免因堆叠导致的底部鸡蛋受压破裂。对消费者而言,买回家的成串鸡蛋无需额外整理,可直接悬挂储存,直至食用时再逐一取下,极大提升了便利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民间交易习惯与信任机制:“绳串”传递“品质透明”信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的贵州,鸡蛋交易多集中在乡村集市的“自由市场”,摊贩与顾客多为周边村民,交易依赖“熟人信任”与“视觉透明”。成串售卖的鸡蛋,每一枚都能清晰展示在顾客眼前——蛋壳的颜色(白壳、褐壳)、光洁度(是否有斑点、裂纹)、大小均匀度均可直接观察,顾客无需逐一拿起翻看,便能快速判断鸡蛋的新鲜程度;而摊贩也通过“绳串”的方式传递“无次品”的信号,若出现破损或变质鸡蛋,可直接从串上取下更换,避免因“挑拣”引发的纠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绳串鸡蛋”还契合当时农村的“物物交换”习惯——部分农户会用自家产的蔬菜、杂粮与摊贩交换成串的鸡蛋,成串的固定数量便于双方快速折算价值,减少议价环节;而对城市居民而言,去供销社购买鸡蛋时,成串的包装也能减少售货员的称量时间,提升交易效率,符合计划经济下“批量处理”的供应模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从“串买”到“单个买”:八十年代后的时代转型与消费升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贵州的经济体制、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民众生活水平发生了全方位变革,“绳串鸡蛋”的购买方式逐渐被“单个买”取代,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物资供应充裕:鸡蛋从“稀缺品”变为“日常消费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贵州农村家庭养鸡规模大幅扩大——农户从“集体散养”转向“家庭规模化养殖”,通过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补充饲料,母鸡产蛋量显著提升;同时,国营农场与民营养鸡场开始兴起,采用科学养殖技术,实现鸡蛋的全年稳定供应,彻底改变了“季节性短缺”的局面。据统计,1985年贵州鸡蛋年产量较1978年增长120%,供销社与农贸市场的鸡蛋供应从“限量供应”变为“敞开销售”,民众无需再为“买不到鸡蛋”担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物资充裕直接推动消费需求变化:随着民众收入水平提升(1985年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02元,较1978年增长3倍),鸡蛋从“偶尔改善伙食的稀缺品”变为“每日补充营养的日常品”,家庭购买频率从“每周1-2次”变为“每日购买”,单次购买量从“成串”变为“按需单个挑选”——比如三口之家每日仅需2-3枚鸡蛋,无需再购买成串的5-10枚,避免因存放时间过长导致变质;同时,消费者对鸡蛋品质的要求提高,开始注重“新鲜度”(如蛋壳是否清洁、是否有光泽)、“大小”(按需选择土鸡蛋、洋鸡蛋),“单个挑选”能更好满足个性化需求,而“成串售卖”因无法逐一挑选,逐渐失去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运输与储存条件升级:“绳串包装”失去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后,贵州的交通基础设施迎来跨越式发展:城乡公路从泥土路升级为柏油路,汽车运输取代了徒步与牛车,运输时间大幅缩短(如从乡村到县城的运输时间从半天缩短至1小时内),鸡蛋在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减少;同时,专业的食品运输车辆开始普及,部分车辆配备防震泡沫箱与温控设备,能有效保护鸡蛋,避免破损,“绳串”作为运输保护的作用被弱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储存方面,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冰箱逐渐进入贵州城乡家庭——1988年贵州城镇居民冰箱普及率达35%,农村家庭也开始使用“冰棺”“冷藏柜”等简易冷藏设备,鸡蛋可直接放入冰箱冷藏,保存时间从3-5天延长至1个月以上,无需再通过“悬挂成串”的方式防潮、防压;对摊贩而言,农贸市场开始配备冷藏展示柜,鸡蛋可整齐摆放在托盘上,既便于顾客挑选,又能保持新鲜,“绳串”包装因占用空间、不易展示,逐渐被托盘、纸质蛋托取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市场经济与消费观念变革:“个性化消费”取代“定量消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贵州的商品交易模式也发生深刻变化:乡村集市的“自由市场”规模扩大,摊贩数量增多,竞争加剧,“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逐渐普及——为吸引顾客,摊贩主动放弃“成串售卖”,允许顾客单个挑选、按需购买,甚至提供“按个称重”的服务;同时,超市这一新兴零售业态开始进入贵州,超市货架上的鸡蛋被装在标准化的纸质蛋托中,每一枚都标注生产日期与产地,顾客可自由挑选,进一步推动“单个买”成为主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消费观念的变革也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城市文化的渗透,贵州民众的消费观念从“节俭、定量”转向“精致、个性”——年轻一代更注重“新鲜消费”,倾向于“每日购买、当日食用”,避免浪费;家庭饮食结构也更加多样化,鸡蛋不再是唯一的蛋白质来源,购买量按需调整,“单个买”更符合“少量多次”的消费习惯;此外,“绳串鸡蛋”因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老旧印记”,逐渐被视为“不卫生”“不便捷”,而“单个挑选”则被认为更现代、更健康,符合民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绳串鸡蛋”的消逝:时代进步的见证与记忆的留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串买”到“单个买”,贵州鸡蛋购买方式的转变,看似是微小的消费习惯之变,实则是我国从物资短缺到物资充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生动缩影。“绳串鸡蛋”作为六七十年代的时代符号,不仅承载着民众应对物资短缺的生活智慧,更记录了贵州城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与民生百态——它是农户徒步挑运鸡蛋的艰辛,是民众排队购买时的期待,是家庭改善伙食时的喜悦,每一串鸡蛋都烙印着时代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在贵州的乡村集市上,偶尔还能看到年迈的农户用稻草串着几枚土鸡蛋售卖,那并非出于实用需求,更多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而对年轻一代而言,“绳串鸡蛋”只是长辈口中的“老故事”,是博物馆里陈列的“老物件”。但这一消逝的购买方式,始终提醒着我们:今天的物资充裕与消费自由,源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红利,源于几代人的奋斗与积累;那些沉淀在消费习惯中的时代记忆,虽已远去,却永远是理解贵州发展历程的重要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绳串鸡蛋”虽已退出日常消费舞台,但它所见证的时代变迁、承载的民生记忆,却永远留在了贵州的城乡发展史上,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