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北纬33度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一一一一陇南行

杏林木子

<p class="ql-block"> 北纬33度是一条横跨地球的神秘纬线,因其集中了世界上众多的古代文明遗址、最具标志性的自然奇观和多许令人费解的遗团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在这条纬线上有着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和人类最早出现的文明,成为地球上最大的风水龙脉地带。与此同时它又像一道无形的封印串联起无数个令人惊悚的玄妙传说和神秘末解之谜,<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也是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处。</span>从百慕大三角的魔鬼海域、亚特兰蒂斯国到三星堆遗址、神农架野人等都集中在这一纬度,这种奇特的地理分布现象是巧合还是天机,至今无法用科学完全诠释,使之成为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高纬之地"。北纬33度线仿佛是一条穿越地球的力量之线,它连接着时空从过去影响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北纬33度秦岭山脉西麓的黄金地带深藏着一颗耀眼明珠,它就是甘肃陇南。</p><p class="ql-block"> 陇南是追梦人的"诗与远方"。</p><p class="ql-block"> "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位于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属于长江流域地区,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属于南北过渡地带。西秦岭与岷山两大山系在这里碰撞,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在这里交集。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光水色中既有北国的雄奇、亦有南国之灵秀,成县鸡峰山莽莽苍苍、两当云屏云雾缭绕,宕昌官鹅沟飞瀑流泉、武都万象洞幽邃迷离,别致的自然景观点缀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神奇的纬度赋予人类一块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乐园。</p><p class="ql-block">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南是华夏文明的肇启之地,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一画开天、文明肇启。秦人先祖牧马西垂、东进关中、定鼎中原、纵横捭阖、並吞八荒,书同文 、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睥睨天下、赳赳大秦、一统华夏。还有氐羌人在这里立国、绵延跌宕三百多年,还有那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这里"六出祁山",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留下千古传说。</p><p class="ql-block"> 陇南还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留存地,境内有秦先祖的西垂陵园,汉隶书法"三颂"之一《西狭颂》的摩崖石刻,编于清顺治年间的王羲之家谱,众多诗人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诸多的传世佳作。成县杜甫草堂、礼县武候祠,还有那流传程式完整的乞巧节、池哥昼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巴蜀文化在此交融,在中国厚重的文化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灿烂一笔。</p><p class="ql-block"> 春光作序、万物和鸣,今年五一假期我们驱车一路向西南,开启了期待已久的陇南之行,由于时间的缘故,此次陇南之行我们主要游览了礼县、西和、成县、徽县和两当等五县。暮春时节的陇南乍暖还寒,一路上微风吹拂、暖意融融,山花烂漫、草木葳蕤,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心醉,我们首先来到秦皇祖邑、三国胜地的礼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皇祖邑 三国胜地</p><p class="ql-block"> 一一古韵古风话礼县</p><p class="ql-block"> 陇南忆、最忆是礼县。</p><p class="ql-block"> 悠悠西汉水、巍巍大堡山,陇南礼县是秦人秦文化的发祥地,据《史记·秦本纪》所载:"非子居犬丘",这里所言的犬丘即西垂现如今的礼县。秦人的先祖赢人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吃苦耐劳、崇尚武力、积极进取,在西垂崛起后不甘偏安一隅、継续东进,变法革新、横扫六国,从一度被称为夷戎的落后邦国、一跃而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一统华夏四分五裂的版图,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运行轨迹,一个泱泱大国从此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在礼县我们首先参观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城东的秦人广场,这是一座古朴典雅、雄浑大气的仿秦汉式建筑,它主要展示了秦早期的文化文物及礼县的历史民俗。博物馆是人们了解秦帝国早期发展的必去之地,现收藏有各类文物五千多件,古籍资料一万余册。山岳万里奇峻、人文历代风流,馆内现存诸多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每一件都是吉光片羽、和壁隋珠的遗世珍宝,这里有7件一套的青铜鼎、6件一套的青铜簋,其中的"镇馆之宝"是一件仅有15厘米长的蟠虺纹青铜车型器,其造型别致有加,车厢顶部的四角上有4只站立的小鸟,车厢底部的四角各爬有一只虎,形象生动、神态逼真,足见当年先秦工匠们炉火纯青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p><p class="ql-block"> 位于礼县城东13公里大堡山处的秦西垂陵园是礼县先秦时期留下的重要历史遗迹。据历史记载秦人共有四大陵园、即1974年发现的始皇陵园,1987年发现的雍城陵园、芷阳陵园,至于最早的西垂陵园身在何处、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1993年大堡子山墓区被发现,证明了这里曾是秦襄公、秦文公的墓区,更加佐证了这里便是秦人第一陵园的所在地、礼县是秦人早期的重要都邑。</p><p class="ql-block"> 礼县在历史上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挥师伐魏的古战场是体验三国文化的胜地。</p><p class="ql-block"> 祁山是礼县境內的一条山系,东起盐官镇、西至大堡子山,横亘在西汉水北侧,它地扼陇蜀之咽喉,势控攻守之要冲,成为三国时期魏蜀交战的一道天然屏障,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祁山是诸葛亮一生中与其功业成败绕不开的一个结点,"六出祁山"是他平生中最为悲壮的一个段落,尽管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挥师北上伐魏的壮举却构成自己传奇人生的一大亮点。祁山这座"秦陇锁钥"的战略要冲给诸葛亮的一世英名搭建了增光添彩的舞台,並在这里演绎出一幕幕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活剧,而诸葛亮的的北伐又让偏安一隅的祁山从此闻名天下,山因人显、人因山贵,名人名山、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祁山堡位于祁山中部,是一座石基土填的孤峰,四面如削、高数十丈,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帅三军、六出祁山、进攻曹魏的指挥营堡。始建于晋代的武候祠就座落在祁山堡之上,它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所建,祠内有孔明殿、关羽殿、祈佛殿,一院三进、自成格局,两旁是诸葛亮前后出师的碑文记载,祁山武候祠现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五座武候祠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礼县大山深处的雷坝镇有一座建在悬崖之上的村庄,它就是陇南闻名遐迩的悬崖村朱雀堡。村落傲立于山顶,四周绝壁环绕,远端望去仿佛是一座遗世独立的孤岛,从高空俯瞰整个村庄酷似一把巨大的琵琶,又似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从山下向上仰望整个村庄都飘浮在云雾缭绕的天际之间、时隐时现、让人充满了无尽的遐思与神往,整个村子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狭窄又陡峭的山路,成为连接外界与这片净土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朱雀堡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从四川迁徙至此的村民定居于此,25户村民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生活,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与自然默契共生,远离尘嚣喧闹,在悬崖之上的隐世桃源里演绎着自己离群索居的另类生活。</p><p class="ql-block"> 朱雀堡独特的地理位置、险峻幽深的地貌特征,使之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现已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人们来到这里,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色,体验到淳朴的民风民俗,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羲皇故里 仇池古国</p><p class="ql-block"> 一一魅力西和</p><p class="ql-block"> 漾水河畔、仇池山下,有一座景致宜人的小城、那就是陇南西和县。西和是因古西和州而得其名,历史传承悠久、文脉底蕴绵长,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氐人在此建立了仇池国並叱咤风云近四百多年。诗圣杜甫由陇入蜀途经此地,咏诗致志留下山川胜迹的大量诗篇,而情趣独特的乞巧文化则又赋予这片土地神秘奥妙的色彩。仇池山的挺拔雄奇、晚霞湖的波光潋滟,八峰崖的群峰叠翠、云华山的圭峰秋月,传世千年的西和麻纸、名冠全国的半夏之乡,走进西和沉浸其中,不仅有一种时代的穿越感油然而生,更多的是一种囿于神话意境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和县城南50公里处的仇池山海抜1793米,山势峭绝险固,自古就为形胜镇戌之地。西汉水在此由西北绕山南流,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两河交汇处形成三面环山、一面衔水的天险雄关,郦道元在他的地理名著巜水经注》中曾这样描绘仇池山的险峻"仇池绝壁、峭峙孤险,登高望之、状若覆壶"。</p><p class="ql-block"> 仇池山是中华民族的滥觞之地,自古以来神活传述,历史留痕、文人吟诵,又为这奇峰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传说中仇池山是华夏始祖伏羲的诞生处,据汉书《循甲开山图》所载"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又据宋代罗泌撰写的《路史》有曰"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起",这就更加佐证了这一传说。中国古代以伏羲氐为号的这一氐族就发祥于今天水、西和一带,然后逐渐东迁南移与其它氐族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至今在仇池山还留存有伏羲庙、伏羲山崖等众多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仇池山历史上曾是古仇池国的都城所在。仇池山四面绝壁,山顶有良田百顷、溪流遍布、且还生产土盐、民丰物阜,加之茂郁的森林植被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实属一处得天独厚的洞天福地。东汉末年、氐族首领楊腾率部在此定居,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充裕的资源,偏安一隅、立国固基、割据一方。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楊腾之子楊驹趁机在此建国,史称"仇池国",定都仇池山,其疆域涵盖今甘肃东南部、陕西西部及四川北部,政权延续时间长达358年,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存续最长的诸候国。</p><p class="ql-block"> 登仇池、寻古意,如今当我们登上仇池山,虽不见当年仇池国的皇城殿宇,但仍能从残垣断壁中寻觅到昔日王朝的气息,仍能感受到它的覇业与传奇。仇池国这个存在358多年的神秘王朝,借力天险雄据一方,在几百年的乱世中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着实令人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陇南瑰宝、山水天成,座落在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晚霞湖,似一块遗落在人间的翡翠、静臥在秦陇褶皱的层峦叠嶂之间。</p><p class="ql-block"> 晩霞湖是国家4A级景区,它原是一座水库,现如今已改建为集山水景观、民风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这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晩霞湖占地20平方公里,状似葫芦,四周为秀丽的山峦和奇特的岩石所环绕,湖面浩淼且曲折蜿蜒,6道大弯与3个小曲汇成晚霞湖的一池碧水。</p><p class="ql-block"> 晩霞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荷叶田田、飞鸟啾啾。泛舟湖上,碧波荡漾、翠峰倒映,垂柳拂面、游鱼戏水。环湖的九曲长廊与仿古亭台宛如一条游龙穿梭其中,更有那湖畔白墙黛瓦的民居与平静的湖水相映成趣,茂林修竹、点缀其间、乐其怡然。</p><p class="ql-block"> 晩霞湖的晚霞是大自然最精致的艺术品。夕阳西下、暮色熔金,此时晩霞湖便展开自己最为迷人的一面,平静的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绚烂的晚霞,脉脉斜阳、酡红如醉,那些云彩仿佛是被点燃一般,红的热烈、橙的温暖、紫的神秘,层层叠叠地铺展开来。波光粼粼的湖面像是无数细碎的钻石在闪烁、熠熠生辉、泛起一层层色泽斑斓的涟漪。湖光天色相互交融形成水天一色,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抺去界限,只剩下无尽的温柔与静谧,万物也仿佛屏住呼吸、只为留住这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晚霞湖是西和的后花园,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美丽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厚重的宁静与慰籍。人们在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思绪的烦躁、没有生活的困顿,只有大自然的和谐与安宁,领略自然的美丽与恩赐,感知历史文化的厚重与传承,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栖息平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湖镜映霞彩、落日余晖醉、晩霞湖的夕阳真美。</span></p><p class="ql-block"> 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西和传承千年的文化积淀。西和的乞巧活动源自于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她"年年机杼"、善织"天锦天衣"被尊称为巧娘娘。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个环节。参与者多为未婚年轻女性,她们向心目中最尊敬的巧娘娘祈祷,请求她赐给自己镂日裁云的巧手和幸福美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西和"乞巧节"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发掘保护西和的乞巧风俗,西和县以"陇上水乡、乞巧福地"为主题对晩霞湖景区进行了深度打造,景区内耸立起由著名雕像大师何鄂女士设计的大型雕塑作品《织女》,现已成为乞巧文化的标志符号,景区还通过画廊、九曲桥、文化墙等建设,多方面地展示出中华女儿的聪颖智慧,现已成为民间每年举办乞巧活动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千年文化与自然风光的美丽邂逅</p><p class="ql-block"> 一一成县礼赞</p><p class="ql-block"> 在陕甘川金三角地带的青山碧水间隐藏着一处被时光温柔以待的绝美地方那就是成县。成县的美是造物主绘制的山水长卷,是千年文明沉淀的人文瑰宝,更是烟火人间最动人的生活诗篇。</p><p class="ql-block"> 成县是2007年被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认定的中国首批三十三个"千年之县"之一。</p><p class="ql-block"> 成县古称成州又称"同谷",其建制时间悠远绵长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秦朝时设道,东汉置郡,唐、宋、元设州,明初降州为县,相沿至今。</p><p class="ql-block"> 成县地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东扼汉中,南制巴蜀的交通要冲,或许是天赐鸿福、地喜厚德的缘故,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山川地貌兼具北地的壮阔和南方的灵秀,使之地腴民丰、天赋异禀,素有"陇南粮仓"之誉称。</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县东南三公里处的飞龙峡口,"天下草堂多、同谷第一家",中国境内現有各式杜甫草堂有37处,而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的成县草堂在诸多草堂里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草堂依山而建、堂前溪流潺潺,草堂面积不大却剔透玲珑,进大门后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三门牌坊浓彩重绘,两旁松柏迓客迎宾,各类建筑红柱青瓦、飞桁累斗、石阶雕栏,祠堂内有三棵古老柏树,相传为杜甫当年親手所植,虽历经千年,但仍枝叶繁茂、蔚为壮观。祠堂内有一尊杜甫坐像,先生表情神色凝重,踔厉风发,体现了诗人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p><p class="ql-block"> 穿行陇蜀山水间、诗圣草堂话苍凉。公元759年唐朝正经历"安史之乱",仕途受挫、官场失意,一心想挂甲隐遁、远离政治旋涡的诗人携带家人流寓于此,开始自已的漂泊生涯,在同谷的日子里诗人的遇境並不如意,时常风餐露宿、生活拮据,经常陷入饥寒交迫的困顿窘态。面对逆境诗人丝毫从未动摇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念与担当,笃行不怠,依旧笔耕不辍、履践致远、伏案疾书创作出《凤凰台》、《同谷七歌》等著名诗篇。诗人在这些作品中一方面描摹了千里蜀道的险峻雄姿和陇蜀山水的的奇美画卷,同时也道白出自己当时生活的窘迫与无奈,並为社会的不公发声呐喊,让人不禁感慨到先生的广博胸襟和高尚情思。</p><p class="ql-block"> 西狭颂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成县西郊十三公里处的鱼窍峡谷,因其悬崖绝壁上刻有一块保存了1800多年的摩崖石刻《西狭颂》而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西狭颂》为汉隶书法之首,它与《石门颂》、《郙阁颂》並称为汉代书法三颂,因其它两颂都损毁严重,唯独《西狭颂》存之完好,因此便成为华夏书法宝库中一件旷世遗存的历史瑰宝,成为中国历代书法家万般礼拜朝圣之地,纷纷来此目睹这尊千年石刻的迷人魅力。</p><p class="ql-block"> 《西狭颂》的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西 狭颂》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碑文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及他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颂扬了他率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西狭颂》石刻建在峡谷中的黄龙潭畔,1800年来它立于幽谷峭壁之上、湍流碧潭之畔,纳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得山水之荫护,在黄龙潭岩壁上建有一个别具一格的亭子,亭子的飞檐从崖壁上伸出,如同大鹏羽翼遮掩着一方凹进平坦的崖壁,这就是名扬天下的摩崖石刻《西峡颂》。石刻高220厘米、宽340厘米,全碑共385个字、字字珠玑、用笔朴厚,方圆兼备朴,凝练瘦挺,劲拙四溢、遒劲有力,表现出书者"古而肆、虚而和"的书法特点。《西狭颂》碑刻奇绝,画艺精湛,珠联璧合、异采独放,被誉称为"天下隶书第一"。碑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了我国书家落款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这是俯仰天地的才华横溢,这是来自大气沉稳的灵感力量,这是汉字由篆书演化成隶书过程中一次精彩绝伦的创意。《西狭颂》虽然没有作为历史名篇载入文学史,但它作为一件旷世遗存的书法珍品,记录着历史的真实、蕴含着文明的血脉、传承着文化的基因、将千秋万代被人欣赏被人赞颂,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和真谛。</p><p class="ql-block"> 西狭颂景区不仅摩崖石刻引人入胜,自然风光也清秀绮丽。西狭颂所在的峡谷是一条长约5公里的天然山水走廊,峡谷内的山、水、石、树皆为景致,亭、桥、廊、榭相映成趣;一汪汪碧潭似明珠相串,一挂挂瀑布如帘迭次相联。西狭之奇在山、西狭之美在水,走进景区信步西狭抬头仰望,两侧青山折叠对峙、石崖如墨泼青染,山崖上绿树层叠、古树参天、古藤缠绕。两山之间是响水河,或在峡谷中潺潺流淌,或在巨石间碰撞奔泻激起浪花朵朵,水势随石变幻形成瀑、湍、池、潭与一体的景观,更壮观的是悬崖上的水流化成一条白练从高处垂落,在栈道上方形成一排珠帘,飞溅滴注、氤氲缭绕、蔚为大观。</p><p class="ql-block"> 峡谷内现有古栈道遗址七处,如今修复的部分栈道长约1公里,这些栈道木板铺陈,一侧贴山、一侧临渊,行进其间,上面绝壁蓝天、天穹一线,下端清澈涧流、素波绿潭,曲径通幽、静谧深邃。</p><p class="ql-block"> 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成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以其"鸡峰耸翠"名列成州十景之首。鸡峰山史称鸡头山,因"奇峰孤耸、状似鸡头"而得名。关于鸡峰山的命名成县坊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天庭的金鸡因迷恋同谷的秀丽山川便幻化作山峦,每日在鸡山之巅引颈长鸣、为人间司晨报晓、最终化成今日的鸡峰山。</p><p class="ql-block"> 鸡峰山素有"陇右峨嵋、人面仙苑"之称,逶迤连绵的秦岭山脉自东向西奔涌延展、行至鸡峰山骤然突丌傲首挺立,山势峥嵘、层峦叠嶂,峰如千仞、巨擘擎天,截断流云、刺破苍穹,像一道绿色的天然翠屏横亘在广袤无垠的成徽盆地,滋润着阡陌纵横的沃野良田。</p><p class="ql-block"> 鸡峰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承载着陇原大地的千年风华,众多的人文景观且具汉魏风格、又蕴唐宋遗风。《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称:"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清《成县新志》载:"汉武帝过回中,登崆峒,至鸡头山"。相传唐王李世民曾巡幸鸡山,山上至今仍留存有唐王阁遗址,故远自秦时起,鸡峰山就是帝王将相、名儒显宦寻幽揽胜、吟咏抒怀之地。</p><p class="ql-block"> 鸡峰山是陇南地区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始于汉魏、盛于唐宋、经久不衰。其主峰上的光祥寺,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内至今仍留存有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和宋真宗的碑刻,多少年来寺院兴废更迭,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一山一古刹、现在光祥寺百余座古老的寺庙建筑散落在山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或依山傍崖掩映于松竹之间,或跨谷越涧飞架于云海之上,古刹、钟声、梵音、禅意与美丽的自然景观交融在一起,营造出诗意般的境界,契合成一幅清幽淡雅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鸡峰山素以"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眉之秀"而名甲陇山。鸡峰山森林公园有景18处,其中又以"石鸡凌绝壁、云臥仙人床、云海浮仙山、清泉出龙洞"四大胜景最为著名。"石鸡凌绝壁"位于龙洞绝壁之上,堪称天生奇观,一块天然形成的石头,形似鸡头凌空矗立于鸡峰山顶峰凝视着人间。位于东山腰的"清泉出龙洞"同样令人称绝,这里有一天然石洞,洞内钟乳石星罗棋布、万象森罗、泉水涓流、澄碧清澈,每逢雨天洞内之雾喷涌而出,恰似玉龙出洞、腾旋飞舞、蔚为壮观。"云海浮仙山"则展现出北山的壮丽与秀美,在浩瀚无际的云海中数座苍翠挺拔的峰峦若隐若现耸峙其中,一俟旭日东升一片云蒸霞蔚、让人如临仙境。</p><p class="ql-block"> 1999年鸡峰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 一帧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交相辉映的绝美画卷 一一金色徽县</p><p class="ql-block"> 徽县因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县驿而得名。它位于秦岭西麓,东邻秦川、南通巴蜀,雄伟的青泥岭屏障西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丽的嘉陵江穿境而过,</span>诗仙李白留下了"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千古浩叹,诗圣杜甫吟出了"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隽永名句,南宋名将吴玠创下了抗金保国以少胜多的仙人关大捷。漫山花海装点着神奇的三泉,黑瓦泥墙铺排着岁月的沧桑,森林葳蕤、万物繁茂,矿产富集、琼浆飘香,自古以来素有"金徽县"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在徽县的行程我们独僻蹊径,主要游览了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和金徽矿业生态旅游景区,体验一下"工业旅游"这一新鲜而又时尚的旅游方式所带来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徽县的伏家镇,它是集生态酿酒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工业旅游景点。神奇的纬度成就了诗仙们的神韵,甘冽清泉的千年酒海讲述着美酒酿造的神秘故事。北纬33度历来是世界公认的黄金酿酒带,中国许多著名的白酒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均云集于此,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这里是地球上纬度最适合酿造白酒的地区,徽县的金徽酒也出自于这条黄金酿酒带。</p><p class="ql-block"> 徽县形胜、物华天宝、湖瀑泉渊、圣灵之地,水甘大汇、山尽大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微酒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了不可复制的生态多件。古之徽酒历史悠久,源自西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这里便是闻名遐迩的西部酒乡。历史成就了金徽酒的美名,品质成熟了金徽酒的辉煌,使之成为中国具成长力的著名白酒品牌。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以"酒"为本源,充分挖掘酒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自身优质的的软硬件设施,建立起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将金徽酒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发展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在金徽酒景区、我们参观了金徽酒文化展览馆、金徽生态休闲园、金微养酒馆和金徽酒文化广场。</p><p class="ql-block"> 金徽酒文化展览馆是进入徽县酒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不仅展现了金徽酒厚重的历史篇章,企业发展变迁的辉煌足迹,还翔实地记裁了李白《蜀道难》、曹操与金徽酒、吴玠大战仙人关的历史典故。诗酒流韵、源远流长,酒乡瑞爵、徽酒飘香。</p><p class="ql-block"> 金徽酒承载着秦岭的自然禀赋,践行原生态酿造理念,坚持"天人共酿",坚守自己独特的"三低工法",酝酿出香气优雅细腻的金徽美酒,入口柔和绵滑、入喉园润舒润、天工妙手应验了"一怀好酒,一半是老天给的,一半是好人酿的"这一至理名言。</p><p class="ql-block"> 金徽酒景区最知名的当属金徽养酒馆、这里是储存着万吨优质酒的老酒库,它效仿先人酒海柜藏、地下窖藏、自然洞藏、陶坛阵放等传统养酒手法,整个酒库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藏酒面积近3万平方米。养酒馆最为壮观的场景是那两千多个陶坛列成长阵,坛身写满了岁月的密语,酒香穿过百年的缝隙,与陶坛内酒液的呼吸共振成韵,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陈年窖香。</p><p class="ql-block"> 馆内还藏有50具明代以来的酒海,其中6具时间最长的酒海为制作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的古槐木酒海,至今已有445年的历史,作为国家文物被称为中国酿酒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存。文物级的国槐酒柜不仅储藏着徽酒高端原酒,还传承着徽酒厚重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充盈着大自然精灵千年味道的记忆。当我们在这福地酒乡赏美景、品美酒时,感受的是自然、回昧的是历史、而享受的是文化。</p><p class="ql-block"> 金徽酒文化广场是金徽酒厂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金徽酒形象的展示。广场占地面积200多亩,它的主要看点有四处:一是广场入口处的诚信鼎,寓意着金徽酒业"一言九鼎"的企业信义与操守。二是位于广场中央的金徽酒盛世坛,这是一座紫铜色大酒坛,坛壁四周金色浮雕展现着金徽酒的千年历史。三是位于阶梯喷泉与文化地雕间的金徽人形象雕塑群,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广场的最后是巨型浮雕文化墙,金徽酒文化墙的设计是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它象征着金徽人在低调姿态与壮阔雄心间博击长空傲然崛起的企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位于徽县柳林镇的金徽矿业生态旅游景区是西成铅锌矿带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这座国家级绿色矿山、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林立的高楼依山而建、井然有序,静谧的矿区内听不到传统矿山开采时那常有的轰鸣,看不见开采后山体裸露的累累伤痕和矿石破碎、粉尘弥漫的乱景,你俨然似走进一座森林公园,很难将它与矿山企业连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一个矿山企业如何在自身的发展中将企业的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金徽矿业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金徽矿业在自身发展中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尽量減少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並妥善地解决了矿山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噪声、粉尘和水污染等一系列制约瓶颈问题,趟出了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一条新路。他们采取了环保式开采,全矿采用无人驾驶机械作业,将矿石粗破于井下,避免对地面环境所产生的噪声和粉尘污染;釆矿选矿、选矿用水、尾矿回水全部封闭式循环使用,实现废水零排放;企业还将工程措施与绿化措施相结合,种花种草种树,无缝隙绿化美化周边环境,促进了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营造出金徽矿区地下是工厂、地上是公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青山问鼎、栈桥问道,休闲广场、楼阁错落的别样景致。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工业建筑浑然一体,勾勒出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交相辉映的绝美画卷,使金徽矿区既颜值,也有内涵。</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了地质资料岩芯馆和矿业文化展览馆,欣赏到大量保存完整的探石岩芯,还通过数字远程控制系统观看到工人在地下几百米深处辛勤劳作的工作㘯景,不仅基本了解到采矿选矿的流程,还充分感受到绿色矿山的新面貌,收益满满。</p><p class="ql-block"> 日前金徽矿业生态旅游景区是国家工业旅游的示范基地,是全国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恢复的典型企业。</p> <p class="ql-block">北纬33度历来是世界公认的黄金酿酒带,</p> <p class="ql-block">50年代,70年代和现代化的工厂变化</p> <p class="ql-block"> 一段红色印记的追溯</p><p class="ql-block"> 一一两当感悟</p><p class="ql-block"> 两当是我们陇南之行的最后一站。两当古称故道,因其境内有两当河而得名。 两当是一个适宜山居秋暝的地方。自然资源丰富,乡村田园风光秀丽,森林覆盖率达到74%,居甘肃省首位,被评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素有"天边三峡、云中画屏"之称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屏三峽就在这里。置身两当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怀旧、养生、休闲的慢节奏生活。</p><p class="ql-block"> 两当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的文化传承润泽了两当的人文历史,这里是书圣王羲之王氏家谱的珍藏地,一部《王氏族谱》见证了王羲之家族上千年繁𧗠生息的历史。这里还是传说中八仙之一张果老修行得道的地方,唐代诤臣吴郁的故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陇南乐府"之称的"两当号子"就发源于此地,"两当号子"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明快、抑扬顿挫,歌者舞之、听者蹈之,犹有原始遗风。</p><p class="ql-block"> 两当还是一片红色浸润的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甘肃早期重要活动地之一。1932年4月2日,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发动了著名的两当起义,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甘肃发动的最早一次的武装起义,惊雷破晓、从此为陇原大地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攻克两当,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两当成为三支红军主力进入甘肃的第一站,燃起了革命的星火燎原。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在"成徽两康"战役中攻克两当、建立起苏维埃政府、随后部队离开两当継续北上,为实现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红色土地书写着红色史诗,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留存着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和文物。为了缅怀这段历史、彰显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在两当建立了两当兵变红色旅游景区,景区包括两当兵变纪念馆、老南街兵变旧址、东方红色文化广场,完整呈现了这段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 两当兵变旧址位于县城老南街20号的张家大院,这是一座清朝道光年间的三进院建筑群,大院是当年参加兵变的二连官兵驻地、也是两当兵变的指挥部。两当兵变纪念馆是当年兵变部队的集结地,这是一座汉唐风格建筑群,整座建筑巍峨壮观,馆内共设三大展区六个单元,第一展区为两当兵变展区,第二展区为历史传承展区,第三展区为两当兵变主要领导人生平展区,馆内珍藏有图片200余幅、重要文物50多件,丰富的资料、翔实的内容,展现了一幅在两当这片大地上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红色两当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共产党人为理想和正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情怀。</p><p class="ql-block"> 红色两当也是一首激昂的发展奋进曲,它在激励我们要不忘初心、追寻信仰之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牢记使命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