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战天含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微风拂过墙头,一丛波斯菊轻轻摇曳,露珠在花瓣上打转,像是刚睡醒的孩子眨着眼睛。我站在院中,看着这抹自然的清新,忽然觉得,再热闹的市集也比不上这一刻的宁静。可正是这样的宁静,正悄悄为这片土地搭起一座文化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拍摄:张天含</p><p class="ql-block">文 :Ai制作</p> <p class="ql-block">背包里装着水和笔记,我沿着村道慢慢走。灰瓦的屋檐下挂着“农家院”的灯笼,一位戴眼镜的男子低头看着地面,仿佛在寻找什么遗落的思绪。我也放慢脚步,想起昨夜读的村志——这里曾是商旅歇脚的驿站,如今虽不见驼铃,却有新的声响在酝酿。</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位戴浅色帽子的老人站在花影里。他穿蓝格子衬衫,米色背心上的红色标志写着“讲解员”。我认出他是村史馆的义务导览员,常听他说:“咱们这砖瓦会说话。”他不讲数据,只讲故事,讲三道沟如何从荒坡变成研学热土。人们笑着听,也记着,更愿意留下来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手机屏幕亮着,一位游客正拍屋檐下的花。他身后是灰瓦建筑,红灯笼静静垂着,几株野花从墙缝探出头。我忽然明白,文化不是锁在展柜里的老物件,而是这些不经意的瞬间——有人愿意为一朵花停下,为一堵墙驻足,这便是它活着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午后,一位女子站在屋前微笑。她穿深色花纹上衣,背景是绿树掩映的老屋,太阳能热水器安在传统屋顶上,电线横过天空。这画面有些“不纯粹”,可正是这种混搭,让传统有了呼吸的空间。文化不是复刻,是活着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演讲开始了。穿西装的男人手持麦克风,纸页在风中轻颤。横幅上写着“中机(葫芦岛)中通物流革命区红色研学”,台下有人拍照,有人认真记笔记。我坐在后排,听他讲如何把乡史资源转化为研学路线。这不再是空谈情怀,而是实实在在的规划——课程设计、交通接驳、村民参与。文化搭台,台已搭好,经济正准备登台唱戏。</p> <p class="ql-block">舞台亮了。一群穿白上衣黑裙子的姑娘跳起舞来,动作整齐,像风吹过稻田。背景屏幕是青山绿水,横幅写着活动名称。音响传出的不只是音乐,还有希望——这些演员大多是本地姑娘,白天在服务站工作,晚上登台表演。有人问我:“这算不算文化变现?”我点头:“不止是变现,是让文化成为生活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音乐换了一首。吉他、电子琴、人声配合默契,舞台背后是自然风光的投影。我认出弹琴的女子是村小学的老师,她说周末演出能补贴家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看见妈妈在台上,会觉得这里值得留下。”文化不是抽离的装饰,它让普通人有了被看见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白Polo衫的男子在讲话,麦克风前的横幅印着城市剪影。他讲的是“传统服饰与地方品牌联名”的设想。台下坐着几位年轻人,拿着笔记本,眼神发亮。我悄悄记下一句话:“文化是根,经济是果,根深才能果甜。”</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红色绣花旗袍的老奶奶接过麦克风。她声音洪亮,讲“十个明确”时像在唱一段评书。台下掌声不断。她说:“我们老了,可话还得说,舞还得跳,不然年轻人怎么知道来这儿能做什么?”她的话让我想起早上的波斯菊——看似柔弱,却能在风里站稳脚跟。</p> <p class="ql-block">活动接近尾声,一群穿传统服饰的人在舞台前表演,摄影师忙着抓拍。我站在人群外,看一位村民把自制的果干装进印有“三道沟”字样的礼盒。他笑着说:“以前送人都是塑料袋,现在能拿出手了。”文化不仅提升了形象,也悄悄改写了产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走到村史馆门口。金色牌匾在夕阳下闪着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三道沟乡史馆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个大学生正往门上贴“暑期社会实践”的标识。他们说,要在这里做两周调研,帮村里设计文创IP。</p> <p class="ql-block">三位主持人站在“观鸟区”和“研学教育实践”的背景前,轮流讲话。一个拿粉色文件夹,一个拿讲稿,一个微笑控场。他们不是专业主持人,而是镇里培养的“文化推广员”。我听着他们流畅的串词,忽然觉得,这片土地正在长出自己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围裙的阿姨在灯笼下教游客做手工挂饰。她手把手地教,嘴里还念叨:“这花样是我奶奶传下来的。”有人问值不值钱,她笑:“值不值钱我说了不算,但有人愿意学,我就觉得值。”文化在这里,不是被供起来的遗产,而是能传递、能分享的生活技艺。</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红灯笼全亮了。人群围着舞台,笑声和快门声此起彼伏。横幅上“兴城县政府”的字样在灯光下清晰可见。我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切——有政府推动,有村民参与,有游客驻足,更有年轻人愿意回来。文化搭的台,正在迎来最热闹的戏。</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战天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