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漆艺,起源于约8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两件木器是其最早实证。商周时期,漆器与青铜礼器并重,成为身份象征;战国至汉代达到技术高峰。随着佛教东传和丝绸之路贸易,漆艺传播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日本发展出独特的莳绘技法,韩国则擅长螺钿镶嵌。17世纪,东方漆器进入欧洲引发了仿制热潮。这种诞生于东方文明的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沉淀,其魅力不仅在于温润细腻的视觉质感,更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学符号。时至今日,全球艺术创作观念不断更新、媒介边界日益模糊,漆艺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入当代艺术观念,从实用器物拓展至装置、影像等多元表现形式。这不仅需要材料与技术层面的革新,更要求创作者重新审视其作为文化载体的观念属性,探索在当代语境下的有效对话方式,铸就连接古今的东方美学典范。</p><p class="ql-block"> 《器物之外——漆艺的诗与思》不拘泥于传统技艺的呈现,着眼于通过观念上的突破,从媒介创新与观念革新的双重角度,将漆艺置于跨学科语境中,重新思考漆艺的文化角色和艺术价值。展览邀请的五位艺术家唐明修、谢震、张温帙、郭小一与施鹏程,分别以各自鲜明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探索路径,以漆艺为纽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展览图景。通过传统与当代、材料与观念之间的对话,展览呈现出漆艺作为复合性艺术媒介在当代艺术实践中丰富多样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p> 郭小一:抽象美学与东方哲学的交响 <p class="ql-block"> 郭小一以抽象艺术为语言媒介,将东方哲学的思辨与自然意象融汇贯通。其作品带着对哲学命题的诗性阐释,在光泽、色彩、肌理的流动中蕴含深层思考。艺术家在形式的极简与内涵的深邃之间构建微妙张力,通过漆艺材料的诗性表达,挖掘出东方美学与抽象艺术的独特交融点。她的创作不仅是视觉体验,更是一种精神冥想。</p><p class="ql-block"><br></p> 张温帙:传统与自我的精神还乡 <p class="ql-block"> 张温帙以天然漆为媒介,进行了一次将东方传统材质性与西方现代主义形式逻辑进行辩证融合的探索。通过对抽象语汇的挪用与重构,她成功将媒材的物理性转化为一种具有东方精神性的视觉叙事。她的艺术成果呈现出一种克制而深邃的抽象范式,该范式不仅确立了她的个人风格,也为传统技艺在当代艺术谱系中的定位与延展,提供了一个具有阐释力的样本。</p><p class="ql-block"><br></p> 唐明修:自然与生命的诗学转译 <p class="ql-block"> 唐明修的创作可谓是漆艺与自然意象的跨界对话。其作品以自然界山水与生命形态为核心意象,通过大尺度与仪式化的表达创作,巧妙地突破了传统漆艺"器物性"的局限,将微观技艺拓展为一种具有宇宙论维度的当代艺术表达,重构传统技法。艺术家通过对山川、生命形态的深层文化隐喻,构建出一种融合自然敬畏与生命张力的超越性叙事结构,体现出漆艺在当代语境中的美学重塑与观念升维。</p><p class="ql-block"><br></p> 施鹏程:日常性与情感的艺术化转向 <p class="ql-block"> 施鹏程将漆艺从 “高雅工艺” 的精英话语转向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她通过材料与手法的创新性实验,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嵌入传统漆工艺,开拓了漆艺的社会想象空间。艺术家以日常物件为创作基础,在当代社会语境中,重构传统技艺物质形态的文化内涵。其作品不仅赋予日常物品新的文化价值,更在情感表达中建立与观众的深层共鸣。</p><p class="ql-block"><br></p> 谢震:时间与观念的边界实验 <p class="ql-block"> 谢震的创作可视为当代漆艺与空间艺术、概念艺术的跨界融合。艺术家将漆艺材料的质感与色泽转化为场域特定中的概念隐喻,他巧妙地引导观众在感知的过程中重构 “器物” 与 “空间” 的辩证关系。其作品既是社会洞察的载体,也是诗意空间叙事的媒介。通过将 “器物” 从日常功能中解放,转化为思想的触媒,谢震拓宽了漆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概念边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9月23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