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晨,在地铁雨润大街站,从1号口进站,乘二号线到上海路站下车,同站换乘五号线到下关站下车,从1号口出站,到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门口,与九时在此集合,参加今天寻访活动的队友会合。</p><p class="ql-block">今天活动的团队:</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p><p class="ql-block">活动主题:</p><p class="ql-block">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系列之16,</p><p class="ql-block">《南京照相馆真实背景考》(三),</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59期活动</p><p class="ql-block">活动组织者、领队:舒克</p><p class="ql-block">活动讲师:</p><p class="ql-block">舒克(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p><p class="ql-block">许晶(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p><p class="ql-block">王曦宇(南京市第十二中学)</p><p class="ql-block">许剑峰(朴阅书店)</p><p class="ql-block">沿途集体寻访和个人寻访的史迹:</p><p class="ql-block">1),渡江胜利纪念碑(省保);</p><p class="ql-block">2),南京城墙挹江门(国保);</p><p class="ql-block">3),挹江门处民国碉堡(市保);</p><p class="ql-block">4),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挹江门(国保);</p><p class="ql-block">5),明代神道石刻(史迹);</p><p class="ql-block">6),绣球公园(史迹);</p><p class="ql-block">7),道胜堂旧址(省保);</p><p class="ql-block">8),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史馆(展馆);</p><p class="ql-block">9),约翰·马吉纪念馆(展馆);</p><p class="ql-block">10),编号795南京古树名木~银杏(史迹);</p><p class="ql-block">11),编号499南京古树名木~银杏(史迹);</p><p class="ql-block">12),编号500南京古树名木~银杏(史迹);</p><p class="ql-block">13),朴阅书院展厅(展馆);</p><p class="ql-block">14),江南水师学堂遗迹(省保)。</p><p class="ql-block">完后,在地铁盐仓桥站,从3号口进站,乘五号线到上海路站下车,同站换乘二号线到雨润大街站下车,从1号口出站回家。</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59期</p><p class="ql-block">行走·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系列之16</p><p class="ql-block">《南京照相馆》真实背景寻考(三)</p><p class="ql-block">约翰·马吉纪念馆、拉贝主题展、挹江门战事</p><p class="ql-block">集合时间:2025年9月20日周六,上午9时整。</p><p class="ql-block">集合地点:中山北路408号,原基督教南京道胜堂旧址、今南京第十二中学大门口。</p><p class="ql-block">交通线路:公交16路、31路、34路、100路等,分别在热河路站、盐仓桥广场西站、挹江门站下,步行300米至800米不等;地铁5号线下关站1号2号口皆可,出站步行5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活动内容:行走、参观、回顾……</p><p class="ql-block">继续围绕电影《南京照相馆》讲述的1937年日寇攻占南京期间实施大屠杀的罪证保护传递的故事,寻找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地点;1.十二中校园内的约翰·马吉故居暨纪念馆等;</p><p class="ql-block">2.江南水师学堂旧址内,参观朴阅书店举办的《我从不停止呐喊》南京安全区拉贝主题展;</p><p class="ql-block">3.挹江门下,继续听取许晶老师讲述南京保卫战挹江门区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主讲嘉宾:王曦宇(十二中)、许剑峰(朴阅书店)、许晶(城市记忆纪录团)。</p><p class="ql-block">联合主办: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与《现代快报》社。</p><p class="ql-block">支持单位:南京第十二中学、南京朴阅书店</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渡江腾利紀念碑</p><p class="ql-block">江苏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二年三月云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渡江勝利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軍渡逼長江,解放南京。1959年41月,南京市議定建碑纪念渡江滕利,割伯承為奠基碑题字。1979年4月,在此建立紀念碑。碑高23.4米,正面碑名為鄞小平题窝,背面是毛澤東手書。整座紀念碑猶如一艘戰船,乘风破浪。</p><p class="ql-block">渡江胜利纪念碑(含廣場)于2012年4月中旬完成了自建成以来的第一次全面保護出新。工程由南京市下關濱江開發改造指揮部建設。</p> <p class="ql-block">南京渡江胜利纪念碑是为纪念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建成时间:197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30周年之际) 。</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热河路广场中心。</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造型寓意:纪念碑呈双帆船形,象征"百万雄师乘风破浪横渡长江"的壮阔场面 。</p><p class="ql-block">尺寸与结构:</p><p class="ql-block">总高23.4米,象征南京解放日期(4月23日);</p><p class="ql-block">船体为紫绛色,双帆为白色;</p><p class="ql-block">帆中央悬挂一枚直径2.5米、重约400公斤的铜质渡江胜利纪念章 。</p><p class="ql-block">浮雕与题词:</p><p class="ql-block">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渡江胜利纪念碑” ;</p><p class="ql-block">背面镌刻毛泽东手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后期的重要战役,1949年4月20日发起,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纪念碑不仅是南京的红色地标,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邓小平题写的:</p><p class="ql-block">渡江胜利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钟山 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p><p class="ql-block">虎踞龙盘 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p><p class="ql-block">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 学霸王 。</p><p class="ql-block">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渡江勝利紀念</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p><p class="ql-block">(挹江门)</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挹江门挹江门原为海陵门,位于仪凤门与定淮门之间,坐东朝西。该城门修筑于民国3年(1914)5月,为单孔券门,其开辟对南京下关地区街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中山陵,海陵门改筑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并更名为挹江门,其门额由当时的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1930年,挹江门上修建了城楼。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时,挹江门城楼被炸毁,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得到重建,1946年竣工,有双檐翘角庑殿式敌楼九间,面积约2310平方米。是年,为纪念抗战胜利,改挹江门为凯旋门并立碑纪念。1947年之后,又恢复使用"挹江门"之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挹江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段明城墙,是1920年代为沟通下关码头与城区而"新辟"的城门,也是南京明城墙现存唯一的"三孔券门"。</p><p class="ql-block">建造与改名:</p><p class="ql-block">1914年,因商民在仪凤门南擅自"挖洞"运货,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将其扩建为单孔城门,因韩为泰州(古称海陵)人,遂名"海陵门"。</p><p class="ql-block">1928年,国民政府取"挹彼注兹"之意,改名"挹江门" 。</p><p class="ql-block">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钟山,将单孔门扩建为南京第一座"三孔多跨连拱"复式券门,并铺设中山大道直通江边 。</p><p class="ql-block">二、建筑规模:</p><p class="ql-block">城门总宽51.5米,三孔中孔净跨8.8米,两侧孔各7.3米;券深17.2米,城墙顶面外侧加筑雉堞,内侧砌女儿墙 。</p><p class="ql-block">1930年动工建城楼,1931年竣工,为"双檐翘角庑殿式"九开间敌楼,面积2310m2,兼具民族风格与民国公共建筑特征 。</p><p class="ql-block">三、战争与重建:</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挹江门城楼被炮火夷平,城下亦成遇难同胞丛葬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1946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市政府按原样重建城楼,同年9月竣工,曾短暂悬挂"凯旋门"匾额,1947年恢复"挹江门"名称 。</p><p class="ql-block">四、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沿中山大道从挹江门进入南京城,标志南京解放 。</p><p class="ql-block">1984年,城楼辟为"渡江胜利纪念馆",邓小平题写馆名;</p><p class="ql-block">2009年纪念馆迁至新址,但城门仍保留纪念展陈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挹江门处民国时期碉堡。</p><p class="ql-block">1935-1937年,南京卫戍司令部在下关一挹江门一八字山一线构筑江防工事,利用既有城墙厚度,在门洞两侧及山体内部加筑暗堡、暗道,形成"城墙+山地"交叉火网。</p><p class="ql-block">此处碉堡为城墙暗堡("肚子碉堡"),紧贴城门东西两侧30-50 m 范围内,共有2座编号暗堡(民间称"挹江门1、2号堡") 。</p><p class="ql-block">形制:利用城墙内部夯土掏空,外覆钢筋混凝土50 cm 厚,平面呈"⊕"形,中间为机枪平台,四周4个外八字射孔,可封锁城门正面与护城河桥。</p><p class="ql-block">出入口:开在城墙北侧地面,原设铁门,现积土封堵,仅容单人匍匐进入;内部高1.8米、面积约6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此处城墙暗堡,已列入"南京城墙抗战遗迹"名录,尚未单独开放。</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p><p class="ql-block">(挹江门)</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保护范围面积约27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保护范围:东至城墙,南至南侧小路,西</p><p class="ql-block">至西侧道路,北至北侧小路。</p><p class="ql-block">建设控制地带:不设。</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位于南京市下关绣球公园内城墙边,是17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挹江门成为大量军民逃难的必经之路。然而,日军在此设下埋伏,对逃至挹江门的5000多名中国军民进行包围和屠杀。</p><p class="ql-block">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南京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5100多具,埋葬于挹江门东城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园、石榴园等地 。</p><p class="ql-block">1985年8月,为纪念这段惨痛历史,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挹江门丛葬地立碑,碑文详细记录了当年的惨剧,并表达了对死难者的哀悼和对后人的激励 。</p><p class="ql-block">纪念碑位于绣球公园内,紧邻城墙根,四周环境清幽,松柏环绕,成为市民和游客缅怀历史、悼念逝者的重要场所 。</p><p class="ql-block">挹江门丛葬地不仅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历史遗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和平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清明节等纪念日,都会有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献花、默哀,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思和对和平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p><p class="ql-block">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五年八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挹江门附近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南京崇善堂红卍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五千一百多具埋葬于挹虹门东城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园石榴园等地特立此碑以志其事藉慰死者兼励后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明代神道石刻</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绣球公园内的明代神道石刻,原存于幕府山阳砖塘,最初曾被误判为南唐或宋代墓葬石刻。后经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重新调查,确认为明代墓葬神道石刻,墓主身份不详。2003年7月,这组石刻整体搬迁至绣球公园南大门、绣球湖东南面进行保护展示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些石刻历经风雨侵蚀,部分出现风化、裂纹甚至人为损坏(如石马头部曾断裂),但仍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是研究明代神道制度和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石马一匹:头戴络头,口衔辔,颈系鸾铃和缨穗,马鞍下垫障泥,两侧雕有方形马镫,马腹下方为实心雕刻,造型生动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龟跌(赑员)一对:形制粗短圆胖,头部为龙首状,背部刻有龟甲纹,顶部无卯孔,雕工较为粗糙,背部原为承碑之用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石虎一对:呈蹲踞状,双目圆瞪,嘴角露齿,尾部搭靠在后腿上,前肢与躯体间为实心雕刻,风格粗犷有力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文臣翁仲一对:着明代官服,手持笏板,神情肃穆,体现明代石刻人物风格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绣球公园</p> <p class="ql-block">南京绣球公园因园内的绣球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绣球山是狮子山余脉,宋元前为江滩中的礁石。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将卢龙山改名为狮子山,并下诏建造阅江楼。其后人们将狮子山西南面的"石山"改称"绣球山",取"狮子盘绣球"之意。相传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常来此山,山上还有一处形似脚印的凹印,传为"马娘娘脚印",增添了公园的历史文化色彩。</p><p class="ql-block">195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鉴于此地山水自然景观优美,确定辟建绣球公园,1953年底公园建成。</p><p class="ql-block">公园面积 约9.53公顷(约143亩),其中水面约3.6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联:</p><p class="ql-block">锦绣家园城关水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下联:</p><p class="ql-block">环球日月上下古今。</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联:</p><p class="ql-block">挹大江吾民正气滔滔壮歌未已;</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下联:</p><p class="ql-block">绣寰球世纪曙光熠熠书卷初开。</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第十二中学</p><p class="ql-block">钱正英</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第十二中学</p><p class="ql-block">学校简介</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Nanjing No .12 Middle School )学校始建于1917年,由美国国际友人约翰.马吉先生创办。是南京市鼓楼区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p><p class="ql-block">学校秉承"尊道益智,日有所进"的校训,传承百年仁爱精神,积极探索领导力培养与共生课堂实践。基于领导力研究的前沿成果,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领导素质与能力,通过系列课程、专题讲座和对话沙龙等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拓展其领导力视野。同时,学校引入"共生课堂"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创新能力提升。</p><p class="ql-block">学校办学业绩斐然,2021年荣获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高考成绩逐年攀升,高考推进率居于南京市前列。在南京市高中发展性评估中,连续多年荣获南京市质量优秀奖、规范办学奖、素质教育奖、内涵发展奖、推进发展奖、教学管理奖,连续三年获得南京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p><p class="ql-block">学校是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苏省中学生羽毛球协会主席单位,是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出了孙俊、刘永、钱虹、戴韫、陈金、汤金华、徐晨、高昉洁等十位世界冠军。学校建有"江苏省数学课程基地""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省高中物理教学研究基地""江苏省国产信创数字化课程基地"。学校已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学校荣誉</p><p class="ql-block">全国百所优美校园</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文明单位</p><p class="ql-block">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p><p class="ql-block">江苏省工人先锋号</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园林校园</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百年名校</p><p class="ql-block">首批江苏省和谐校园</p><p class="ql-block">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教育厅</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学校简介</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始创于1917年,系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学堂,名为"益智小学"。1919年易名为"道胜小学",1941年扩建中学部更名为"道胜中学",1951年合并"惠民中学"改为"下关中学",1952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南京市第十二中学"。1995年被评为南京市重点中学,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继转为江苏省三星级独立高中。学校临狮子山,滨绣球湖,依挹江门,面小桃园,拥楼宇飞檐多座,得山水城林之灵,富典雅厚重之秀,是省内外闻名的全国百所优美校园之</p><p class="ql-block">办学理念:尊道益智</p><p class="ql-block">校训:日有所进</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教师誓词</p><p class="ql-block">我宣誓﹣﹣教师是我光荣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我懂得:我的肩头从此负有多少生命的重托!</p><p class="ql-block">走上这个神圣的岗位,我的每时每刻都在传承文明的薪火,我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下一代的楷模我知道:学生对我很需要,我对学生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因此,对放弃责任的诱惑,我必须拒绝:对违背良知的利益,我必须割舍。</p><p class="ql-block">为孩子们付出所有,是我最高的准则。即使面对误解和委屈,我仍将恪守崇高的职业道德。</p><p class="ql-block">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爱心托起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构筑迈向成功的基座我要始终具备与职业相称的能力,以终身学习完善和超越自我。</p><p class="ql-block">光大行知思想!</p><p class="ql-block">学习斯霞品格!</p><p class="ql-block">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我庄严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教师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润心楼</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道胜堂旧址</p><p class="ql-block">江苏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九年五月二十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2013007</p><p class="ql-block">道胜堂旧址</p><p class="ql-block">该组建筑由基督教圣教会建于1915年,取“以道胜世”之意,称道胜堂。现存一组六座中而合壁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外观为民族形式。</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2013年10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道胜楼</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16年,原基督教圣公会所办"道胜堂"之旧址。1992年3月,被南京市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取名"道胜楼",以誌纪念。</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道胜楼外观。</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道胜楼内部。</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约翰·马吉圖书館</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约翰·马吉</p><p class="ql-block"> John Magee </p><p class="ql-block">1884-1953</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约翰.马吉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16年,以双楼独特之格局闻名于省内外,时为本校前身"益智小学"的教学楼。为纪念本校创始人约翰.马吉先生,2002年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第十二中学校史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团结奋进</p><p class="ql-block">迟浩田</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始建于1917年,乃基督教圣公会约翰·马吉先生创立,名为"益智小学"。您所立足的这方热土,这幢双楼,见证了十二中的"前世今生"。她数易其名,而今成为拥有近400名教职工、3000多名学生、三个校区,声名远播的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p><p class="ql-block">百年沧桑,大观气象。1995年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被评为南京市重点中学,1997年升格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p><p class="ql-block">钟灵毓秀,其功煌煌。依山挹江之灵秀,古建园林之古风,国典西哲之底蕴,涵养了十二中"尊道益智"之办学理念和"日有所进"之铿锵校训。这方宝地,走出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卫生部原副部长杨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理工学院原院长龚昌德,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泰国中华总商会永远荣誉主席刘锦庭等一批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光耀于世的杰出校友。作为江苏省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从这里走出了七位羽毛球世界冠军。</p><p class="ql-block">百年华诞,继往开来。为承继校脉、弘达先贤,铸我校魂,启迪学,值此大典之岁,特重建校史馆,以飨昔今。校史馆辟三层:在这里将介绍学校创始者、学校沿革、历任领导、著名校友等,你将亲睹著名的和平使者约翰·马吉先生的传奇人生,你可领略遍及海内外著名校友的非凡业绩;在这里将布展名师篇、学生篇、课堂篇、国际篇、体艺篇、交流篇等12个篇章。你将阅读杏坛春秋、诲人不倦、教为人师、行为生范的名师风采,你将感受价值引领、自主建构、以学定教、个性彰显的小班化教学特色,你将领悟十二中人国际交流、中西合璧、方寸海纳的宽广胸襟;这里展出的实物不乏珍贵文物,讲述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铸就了峥嵘岁月的清晰年轮。</p><p class="ql-block">观瞻百年校史,穿越世纪时空,亲睹这位百岁伟者,将肃然而起敬,定感怀而不已。</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子高亭</p><p class="ql-block">搅仙境灵秀育报国之子;</p><p class="ql-block">扬先贤厚德铭奠基乃高。</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飞向明天"雕塑说明</p><p class="ql-block">雕塑为校庆八十周年而立,其创意为:</p><p class="ql-block">八根石柱一一标志建校十周年</p><p class="ql-block">书一一勉励学子勤奋攻读,奠定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地球一一启迪代代青少年要立足校园,放眼世界。</p><p class="ql-block">十二只飞鸟一一象征十二中培育的人才将从这里飞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约翰·马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益智楼</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16年,时为教会学校创办人约翰.马吉先生之寓所,为纪念本校之前身"益智小学",并弘扬本校"尊道益智"的办学理念,故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约翰·马吉纪念馆外观。</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约翰·马吉纪念馆展厅。</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银杏</p><p class="ql-block">银杏科银杏属</p><p class="ql-block">等级:三级</p><p class="ql-block">树龄:105年</p><p class="ql-block">编号:795</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南京市第十二中学</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银杏</p><p class="ql-block">银杏科银杏属</p><p class="ql-block">等级:三级</p><p class="ql-block">树龄:110年</p><p class="ql-block">编号:499</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南京瑞宏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二 0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银杏</p><p class="ql-block">银杏科银杏属</p><p class="ql-block">等级:三级</p><p class="ql-block">树龄:110年</p><p class="ql-block">编号:500</p><p class="ql-block">南京市绿化园林局</p><p class="ql-block">管养单位:南京瑞宏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二 O 二四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朴阅书院展览厅</p><p class="ql-block">南京朴阅书院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46号老学堂创意园内,地处江南水师学堂旧址旁,环境清幽,是一座会员制书店"。书院以"深阅读、慢生活"为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安静、私密的文化空间,避免游客式打卡的喧嚣,为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提供一处城市中的"精神自留地" 。</p><p class="ql-block">书院藏书丰富,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尤其注重人文社科类书籍的选品。若读者想阅读未拆封的图书,可请店员协助拆封,体现了以阅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此外,书院还提供咖啡与轻食,不定期举办读书会、茶道、电影放映、民谣演出等文化活动,鼓励会员之间深度交流 。</p><p class="ql-block">除了日常阅读空间,朴阅书院也积极策划主题展览与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朴阅书院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更是一个融合历史记忆、文化展览与人文交流的城市文化客厅。它通过书籍与展览,连接过去与当下,推动公众对历史、哲学与和平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展厅概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江南水师学堂遗迹</p><p class="ql-block">江苏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九八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2012075</p><p class="ql-block">江南水师学堂遗迹</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建于1890年,现存有英籍教官楼、长廊4跨、东西四合院式寝室、讲堂5间及半边亭,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牌坊。</p><p class="ql-block">南京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p> <p class="ql-block">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遗迹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46号,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学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两江总督曾国荃创办,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培养海军人才而设立的重要军事学校。</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为南京海军军官学校,后历经多次变迁,曾改为海军雷电学校、海军鱼雷枪炮学校等。1929年,国民政府将其扩充为海军部。1949年,这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海军学校。1970年后作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四研究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学堂最初设有驾驶、管轮、鱼雷等专业,课程涵盖英语、数学、航海、天文、机械、化学等,教员多为英国人。学制6至7年,毕业生中不乏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人物,如林建章、杜锡圭、陈绍宽等。此外,文学家鲁迅曾于1898年在此就读轮机班,但因不满校风于同年退学。</p><p class="ql-block">现存遗迹包括巴洛克风格的牌楼式大门、英籍教学楼、四合院式寝室、讲堂、长廊及半边亭等。其中,大门为砖石结构,顶部装饰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涡卷纹饰,门额上刻有“海军部”三字,是学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内部是典型的清代砖木建筑风格,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有两排平房、一座二层楼、六间厢房和一个主厅,三进三院,建筑形式主要为硬山顶式。</p><p class="ql-block">目前,江南水师学堂遗迹位于第七二四研究所内,因属科研单位,不对外开放,但游客可在围墙外远观其建筑风貌。周边已改造为“老学堂创意园”,设有书店、咖啡馆等文化空间,成为一处融合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今天活动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今天活动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5.09.20,星期六,分散性阵雨,</p><p class="ql-block"> 寻访参观</p><p class="ql-block">2025.09.23,星期二,阵雨,整理完成</p><p class="ql-block">篇中的部分文字介绍内容,源自于网络上的公开。</p><p class="ql-block">陈跃宁拍摄和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