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江城隍庙

古宝堂王长安

<h1> <b> 中江历史悠久,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县已经1800多年历史。根据民国史料记载;全县各种古建筑(古寺庙、祠堂、会馆及石塔古桥)达1000多座!是整个德阳市古建筑数量最多的县城。<br> 中江隋唐的灵皈寺古刹是中国古建筑的一颗明珠,明代重建的城隍庙山门与戏台组合的科学布局和复杂的穿斗结构,又是清代会馆的代表作。城隍庙的发展史已经两千多年,唐宋时期各地都修建城隍庙,因保护城池安全的城隍爷是上通天神,下通鬼神,组织公道的大神!所以各地都修建有城隍庙。因年久失修,到了明代时期,原地重建城隍庙到处发生,中江县各乡镇都修建有城隍庙,仓山古镇的城隍庙与中江县城的城隍庙都是明代重建。今天主要谈谈县城的城隍庙;<br>  城隍庙坐落在县城中心最繁发的上南街小十字路口,明代正统13年(1447)原地重建。此庙座西朝向东,以东西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分别有;大门、仪门、戏台、正殿、寝段。南北两边建筑分别有钟楼、鼓楼、配殿、阎王殿、财神殿、廊道和厢房等建筑。总占地面积4095平方米,属于榫卯穿斗梁架木结构,是歇山和悬山及硬山式样相结合和山门与戏楼科学连为一体的道教庙宇,是中国明代古建杰出的的代表建筑。中江镇江寺和火神庙及所有会馆等清代建筑,都是模仿城隍庙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建造的。<br></b><b> 中江隋唐的灵皈寺古刹是中国古建筑的一颗明珠,明代重建的城隍庙山门与戏台组合的科学布局和复杂的穿斗结构,又是清代会馆的代表作。城隍庙的发展史已经两千多年,唐宋时期各地都修建城隍庙,因保护城池安全的城隍爷是上通天神,下通鬼神,组织公道的大神!所以各地都修建有城隍庙。因年久失修,到了明代时期,原地重建城隍庙到处发生,中江县各乡镇都修建有城隍庙,仓山古镇的城隍庙与中江县城的城隍庙都是明代重建。今天主要谈谈县城的城隍庙;<br></b><b> </b></h1> <h1><p><b><font color="#ed2308">一 城隍庙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情况</font><br></b><b> 踏入城隍庙,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的大门和仪门和戏楼连为一山门,它如卫士般镇守三道入口。屋面飞檐翘角直指苍穹,檐角上蹲坐的瑞兽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要腾云而去。山门的木构之上,彩绘层层叠叠,青蓝与朱红交织,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仍能窥见当年“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交融的精致,每一笔勾勒都藏着古人对吉祥的祈愿。</b><b><br></b><b> 穿过山门,便是庙宇的核心——城隍大殿,殿宽25米,进深15米。大殿采用典型的歇山顶,屋顶坡度舒缓却不失庄重,覆盖的青灰瓦当排列得整整齐齐,瓦当中央的“龙纹”或“祥云”纹样,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殿身的立柱粗壮挺拔,二人合抱的立柱上方是重叠而复杂的斗拱,斗拱的昂上雕刻有“龙头”和“象头”纹饰。柱础雕刻着繁复的“莲瓣纹”与“回纹”,既承载着建筑的重量,又暗含“清廉高洁”的寓意。大殿的木柱挂有很多对联;上联是“父子前生债,有欠债,有还债”;下联是“夫妻有有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成夫妻。”上联是“阳是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下联是“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可惜,民国晚期,将城隍大殿改为川戏舞台。</b></p><b> 殿门两侧的隔扇窗做工精巧,木质窗棂交织成“步步锦”“冰裂纹”等纹样,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殿内,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平添几分静谧。<br>大殿两侧的配殿则多为硬山顶,风格更为质朴。屋顶没有歇山顶那般华丽的翘角,却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沉稳的轮廓。配殿的山墙之上,偶有“砖雕”点缀,题材多为“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人物神态鲜活,细节刻画入微,一砖一瓦间都透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br> 庙宇的院落之中,还藏着不少古建细节。青石板铺就的地面被岁月磨得光滑,缝隙间长着零星的青苔;院落角落的“碑亭”小巧玲珑,攒尖顶下挂着的铜铃,风一吹便发出清脆的声响;就连墙角的“排水螭首”,也被雕刻成张口吐水的龙头模样,既实用又充满趣味。<br> 整座城隍庙的建筑,从宏观的屋顶形制到微观的雕刻彩绘,都遵循着“礼制”与“实用”的平衡,既彰显着对神灵的敬畏,又融入了百姓的审美与期盼,宛如一本立体的古建史书,静静诉说着过往的岁月。<br>穿过城隍大殿就是城隍爷的寝殿,寝殿的建筑形制透着“宜居”的巧思。它采用规制稍小的“歇山顶”,屋顶坡度比大殿平缓许多,青灰瓦当间偶有几片残瓦覆着青苔,檐角的瑞兽也换作小巧的“垂兽”,姿态温顺,没有山门处那般张扬。殿身以浅褐色木构为主,墙体刷着淡灰底色,仅在门窗、梁柱的衔接处饰以浅朱色,色调柔和,像被岁月磨去了棱角,与前殿的暗沉形成鲜明对比。<br> 殿门设计尤为别致,两扇隔扇门没有繁复的雕刻,仅以简洁的“直棂纹”拼接,木框边缘嵌着细巧的“回纹”装饰,推门时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添了几分烟火气。窗棂则是精致的“梅花纹”,细碎的木格交织成朵,阳光透过窗格洒进殿内,在地面投下点点光斑,让昏暗的殿内多了几分暖意。殿内的梁柱也褪去了威严,柱础仅刻着一圈浅浅的“莲瓣纹”,线条圆润,透着“清净安</b>宁”的寓意。<br></h1> <h1> <b>寝殿的内部陈设则完全是按照人间“居所”的模样。正中没有高坐的神位是“城隍娘娘”,而是一张铺着暗红锦缎的“寝床”,床榻两侧立着木质“围屏”,屏面上绘着“山水渔樵”的淡彩画,笔触细腻,画中渔翁垂钓、樵夫担柴,满是人间烟火;床前摆着一张雕花“案几”,几上放着仿造的“文房四宝”——木质的笔杆、浅瓷的砚台,甚至还有一本摊开的“线装书”,仿佛城隍神刚放下书卷,暂作休憩。<br> 城隍大殿的左边是阎王殿,阎王殿的规制与前殿的庄严截然不同,整座建筑裹挟着幽冥的肃穆感,从形制到细节都透着“吓人”与“警示”的意味。<br> 阎王殿的建筑风格自带沉郁气场。它并非前殿那般高敞明亮,而是采用“硬山顶”形制,屋顶坡度较陡,青灰瓦片层层叠压,檐角虽无瑞兽翘首,却以简洁凌厉的线条勾勒出压抑的轮廓,少了几分灵动,多了几分威严。殿身墙体以深灰砖石砌筑,仅在门窗边框处饰以暗朱色,暗沉的色调让殿宇更显幽深,仿佛隔绝了外界的烟火气。<br>  殿门设计尤为特别,两扇厚重的实木门雕刻着“幽冥鬼纹”,纹路扭曲缠绕。门柱上挂有对联;。上联是“<font color="#ed2308">阴报阳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font>”,下联是“<font color="#ed2308">天知地知,人知鬼知,何谓无知”</font>。门框上方嵌着一块黑底金字匾额,“阎王殿”三字笔锋遒劲,透着不容置喙的威严。推门而入,殿内光线昏暗,仅靠两侧廊柱旁的烛火照明,光线在梁柱间游走,将殿内的雕饰照得忽明忽暗——立柱的柱础刻着“小鬼抬棺”“善恶天平”的图案,而非前殿的莲瓣纹,每一处雕刻都在强化幽冥世界的规则感;梁枋上没有绚丽的和玺彩画,仅以墨色勾勒出“十八层地狱”的简化图景,线条粗粝,却让森然氛围更浓。<br> 整座阎王殿,以沉郁的建筑形制为骨,以传神的人物造像为魂,没有前殿的温婉与祈愿,却用最直白的视觉语言,诉说着“善恶有报”的信念,让每一位踏入殿内的人,都会对自己遵守规矩很行善的敬畏。<br></b><b> 城隍大殿的左边是阎王殿,阎王殿的规制与前殿的庄严截然不同,整座建筑裹挟着幽冥的肃穆感,从形制到细节都透着“吓人”与“警示”的意味。<br></b><b> 阎王殿的建筑风格自带沉郁气场。它并非前殿那般高敞明亮,而是采用“硬山顶”形制,屋顶坡度较陡,青灰瓦片层层叠压,檐角虽无瑞兽翘首,却以简洁凌厉的线条勾勒出压抑的轮廓,少了几分灵动,多了几分威严。殿身墙体以深灰砖石砌筑,仅在门窗边框处饰以暗朱色,暗沉的色调让殿宇更显幽深,仿佛隔绝了外界的烟火气。<br></b><b> 另外,城隍庙里还有财神爷及 观音菩萨造型。<br></b><b> </b></h1> <h1><p><b><font color="#ed2308">三 古时候为什么政府官员非常重视保护古庙?<br></font></b></p></h1><h1></h1><h1><b> </b> <b> </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因古时候城隍大神上通神仙,下通阎王小鬼。 城隍菩萨是城池的守护神,遇兵灾、瘟疫、水旱都要向他祷告。 老百姓死后三天内要“到城隍报到”,由城隍开具“通行证”再去阴曹地府。</b><br></span></h1><h1><b> 城隍爷还是监察当地官员的监察官:每个地方新任地方官到任时,必须先拜城隍,等于宣誓“我若贪腐,阴间有城隍治我”。<br> 城隍爷还是道德法庭审批官:庙门口常挂算盘、楹联“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提醒百姓“头上三尺有神明”,干什么事都要遵纪守法。十恶不赦的人要遭报应,死后被受木锯分尸的痛苦极刑.......。商人开业要到城隍庙来祭神 ,儿女结婚要到城隍庙来祭神,老百姓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要到城隍庙烧香请愿。因城隍庙里塑有通鬼神的各路菩萨,每年的农历正月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及城隍爷生日,都要搞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所以城隍庙是古时候最闹热的地方。 <br> 我们从《中江县志》得知;明代正统年间,县令胡叔宝到中江任县令城隍庙是由谁重建的?重建后历代政府的保护情况?<br> 古时候,历代地方官来的此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道城隍庙报到,因城隍爷是道教里管人间和阴间的神仙。<br> 明代正统13年(1447)县令胡叔宝到中江任县令,看到城隍庙“岁久而寝敞”,便带头捐下俸禄抢修城隍庙。什么叫“岁久而寝敞”?大意是城隍庙年久失修,房屋早已垮塌才敞地了。于是,县令胡叔宝自己带头捐资并倡导县城志士和商人捐赠,用群众的财钜之良,民乐输力的方式,重建了中江县城的城隍庙。<br>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县令张曾大补修一次。万历四十三年(1612年),县令杨廷干对城隍爷塑像重铸金身。<br> 清代康熙23年(1684年)建城隍庙两边廊道和厢房。康熙50年(1711年)修建城隍庙乐楼;康熙51年(1772年),县令李维翰捐赠,修建寝殿三间;嘉庆15年(1810年)捐赠重建钟鼓楼,并且对城隍庙全面维修......。根据以上记载,充分证明,历代统治者带头信仰和崇拜封建迷信!而到了我们这代人手里,信仰几千年的城隍庙,在短短100年不</b>到就被毁掉了。</h1> <p></p> <h1><font color="#ed2308">  <b>四 中江城隍庙是怎样消失的?</b></font><b><br>(一) 效仿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经济困难时,就找理由毁庙打菩萨。<br> 中国人对保护古迹没有西方国家“爱古物如命”的习惯。中国历史出现了四次毁庙毁菩萨打恶性事件;每次事件的发生都是因皇帝面临经济困难时,就会找理由抢夺富人的财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br>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第二次.发生在公元574年,北周武帝灭佛事件;第三次发生在 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事件;第四次发生在955年,后周柴荣灭佛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一,皇帝不信仰佛教。其二,佛教的收入远远超过国家财产收入。其三,全国老百姓中,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加入佛教当和尚或者尼姑,佛教成了国家支柱产业,全国形成“国穷庙富”局势!老百姓宁愿进庙当和尚也不去当兵。<br> 如北周武帝灭佛事件;皇帝找个“佛家造反”的理由,通过“烧毁寺庙,毁掉佛像,和尚还俗和没收庙产方式增加国家财产收入和解决找兵难的问题。没收庙宇土地和黄金50000两,烧毁佛庙400万座,20万和尚还俗参加军队。这样,皇帝钱也有了,兵也有了。<br> (二) 清朝晚期因政府财政困难,为了减轻国家财产困难,大臣张之洞提倡“庙产兴学”“庙宇三七开”,也就是庙产七层用于办学,三层归庙内用。<br> (三)民国时期,也因军阀经济困难原因。1913年北洋政府效仿古人“发展教育”的理由,出台了《寺庙管理条例》,庙产归公了。<br>1928年10月,南京政府也因经济困难,颁布的《神祠存废标准》,<font color="#ed2308">明确了哪些庙宇该保护,哪些该菩萨该拆毁的规定;纪念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庙宇保护,鬼神庙宇里的菩萨要毁掉。《神祠存废标准》明确规定;“淫祠类:附会宗教,借神敛钱,或依草附木,或沿袭齐东野语而编造的鬼神,如张仙、送子娘娘、阎王爷、财神、瘟神、狐仙等神祠,应一律从严取缔,以杜隐患。”</font>同时作出了“宗教庙宇归公”的规定。其实,主要原因是解决民国战乱时期部队的吃住问题。<br> 如民国军阀混战时期,1918年2月,军阀熊克武驻军驻扎中江,寺庙及会馆成了军营地。1923年2月,另一军阀田颂尧的部队攻进县城,抢夺团丁枪支弹药和老百姓财产,师长叫曾南夫,他的部驻扎在灵皈寺和其它庙宇,发生多次毁菩萨和抢夺菩萨的“金箔”事件,曾南夫成了中江长期的土皇帝。<br> 因城隍庙属于“鬼神”庙宇,也因民国政府颁发的法令,部分菩萨逐步被拆毁的。<br> 1947年,将城隍庙的戏楼改为电影“放映室”,城隍大殿改为“万年台”,成为中江第一座演戏的“舞台”。1949年建国时,叶茂林的私人“景新剧部”挂牌在城隍庙演出。</b><div><b> <font color="#ed2308">(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交川戏团使用。</font></b></div><div><b> 1950年初县政府成立了“文工团”,12月改为“中江县实验剧团”,租用城隍庙场地。1956年4月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江县川戏团被县政府重视,将城隍庙全部交川剧团使用,政府拨款改建了城隍庙剧场和寝殿及两边厢房和配殿,作为演员的住房。</b></div><div><b> 1967年文化大革命<font color="#ed2308">8月19日</font>,中江县发生红卫兵恶性武斗。城隍庙成了武斗集中点,从城隍庙房顶打到室内,<font color="#ed2308">使城隍庙屋面片瓦无存!</font>城隍庙里打死红卫兵10多个!但整座城隍庙的梁架木结构基本保存完好。 </b></div><div><b> 1968年,县革委拨款2万2千元,川剧团再次改造城隍庙。建大门改造成10多个门面出租,两边改成茶馆、旅馆及餐饮店和小卖部,部分演员每天演出“革命样板戏”。1991年政府作出“川戏团与县供销社合并”的决定。</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四) 中江县旧城改造城隍庙被毁。</font></b></div><div><b> 1997年,中江开始“旧城改造”2000年,政府将城隍庙卖给开发商杨官文,杨官文拆除城隍庙时,发生死亡事件,小南街推磨的刘瞎子的老婆被打死,很多老人应该记忆犹新吧。从此,中江县城隍庙就永远消失了。1995年拆除陕西会馆被打死2人,凡是毁庙的人都没有好的结果!</b><br></div></h1> <h1> <font color="#ed2308">  <b>笔者语</b></font><b>;</b><div><b> 中国人在保护文物古迹这件事长期走弯路,从古到今,宗教庙宇毁了又重建,重建后有毁掉,对保护文物古迹的思想淡薄。凡作出毁坏文物古迹的决策者都是鼠目寸光,眼光短浅和粗鲁蛮干的行为,都缺少西方国家的长远和永久利益的考量。 </b></div><div><b> 法国是世界保护文物古迹最好的国家,早在1840年,法国就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913年法规再次颁布《历史古迹法》等法规。<font color="#333333">西方国家的法律,违法必究的,因此,法国的“尼姆方形神殿”始建两千多年保存完好。始建于12世纪的法国王室“卢浮宫”至今保存完好</font></b></div><div><b style="color: inherit;"> 而中国1982年才出土《文物保护法》,此法出台后,<font color="#ed2308">对地方政府没有多大法律效力!</font>1983年中江文庙的“启圣殿”和“藏经阁”被拆了,新建了住宿楼!1995年因迎接四川省义务教育大检查,中江石笋乡镇的“佛家腌”古庙被拆。这是四川省唯一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庙里塑有孔子大殿,释迦牟尼佛大殿,观音殿和三清殿。庙内古柏参天,被石笋公社学校占用。三教合一的寺庙在全国仅几座,它是研究中国古代三教长期互斗,而为什么又建在一起的历史考证依据。中江县文物管理所1989年12月成立,而在1997中江政府经济困难时期被拆。不管是文化局还是文管所都无法解决“普九”的难题。</b></div><div><b> 1991年,中江文庙修复一期工程开始,听说川戏团与供销社合并了,笔者与四川省文化厅指派的文物古庙设计专家李直祥老师到城隍庙考察,为城隍庙鉴定断代,做好修复城隍庙的前期准备工作。事后笔者多次以政协委员名义,写《题案》要求保护县城的镇江寺、火神庙。城隍庙及南北二塔,每次题案政府都是以“经济困难无法解决危险经费”作了回复。谁知因政府旧城改造,将城隍庙卖给了开发商。后来得知镇江寺也卖个了开发商, </b></div><div><b> 笔者写了一篇《话说中江镇江寺》请县志办主任李昌文交报社发表,镇江寺才等到保护。笔者退休多年,对寿宁寺附近的“忠烈祠”写文章,呼吁政府尽快保护,这是四川省唯一一座抗日战争牺牲的702位抗战将士纪念馆,2014年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立而不管的事使人寒心,如今仍然千疮百孔无人过问。希望主管部门尽快抢修中江抗战纪念馆。</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