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模型之一二

闯者

<p class="ql-block">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成立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p><p class="ql-block">1949年,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工程处正式更名为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隶属文化部文物局,是新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主办并管理的文物保护专业机构。</p><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文化部决定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更名为古代建筑修整所。</p><p class="ql-block">1962年,文化部决定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文化部博物馆科学工作研究所筹备处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p><p class="ql-block">1973年6月,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的基础上,经中央批准,组建成立了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先后隶属于文化部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p><p class="ql-block">1978年,文化部从全国抽调了一批历史、文物、古文字学研究学者,创立古文献研究室。</p><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与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中国文物研究所。</p><p class="ql-block">2007年8月,根据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中国文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08年2月18日正式揭牌。</p><p class="ql-block">2012年,加挂“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独立建制,恢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名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直属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坐落于北京市。</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新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主办并管理的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文研院以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修复和培训为主要职责,以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交叉融合为基本特色,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文物保护科技、古代建筑及岩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规划以及博物馆、水下考古等多个学科方向,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的专业力量之一。</p> <p class="ql-block">今天因故到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一层大厅,看到几个古建模型,拍照,查阅后,留此文以备后续。</p> <p class="ql-block">辽代独乐寺观音阁模型藏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一层。</p><p class="ql-block">辽代独乐寺观音阁位于蓟县县城内,相传始建于唐,后经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现存辽代建筑尚有山门及观音阁两处,今存之建筑的木构部分为当时所建的原物。</p><p class="ql-block">观音阁位于山门以北,重建于辽统和二年,面阔五间(20.23m),进深四间八椽(14.26m)。外观2层,有腰檐、平坐;内设三层(中间有一夹层)屋顶为九脊殿式样(清称歇山顶)。这座建筑 的特色是中空,四周设两层围廊,空间构思独特。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厢斗底槽”式样,并在二层形成六边形的井口,以容纳16m的辽塑11面观音像。</p><p class="ql-block">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上、下层柱的交接采用叉柱造的构造方式。由于上层和夹层的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稳定感。位于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它经受了千年来多次地震的考验,证明结构是合理的。</p><p class="ql-block">斗拱的种类有24种。上檐柱头辅作(斗拱)双抄双下昂,昂尾压在草栿之下。补间辅作只一朵,下面承以斗子蜀柱或驼峰。</p><p class="ql-block">梁架分明栿及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与托脚。大部天花用平闇,仅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p> <p class="ql-block">西安门模型。</p><p class="ql-block">西安门是北京明清时期皇城的西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1950年毁于火灾,形制类似于地安门。</p><p class="ql-block">西安门,在西苑三海西边,距离紫禁城比较远。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1] 西安门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三个朱红王府大门式的方门,中门高于两侧门,每扇门上有九九八十一个铜鎏金门钉。</p> <p class="ql-block">红圈处为西安门的位置示意。</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三清殿模型。</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其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永乐宫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宫观,其绘制于殿内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是世界现存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吕祖的出生地。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2023年12月,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与运城学院联合成立的永乐宫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揭牌。永乐宫保存了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殿内存有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p><p class="ql-block">永乐宫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1961年3月4日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28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4年评定为4A景区,2011年评为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观。</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纯阳殿模型。</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崇陵隆恩殿模型。</p><p class="ql-block">隆恩殿是明清两代帝后陵寝的核心祭祀建筑,明代称祾恩殿,嘉靖年间确立制度并延续至明末。清代沿袭明代规制改称隆恩殿,主体建筑形式多为重檐或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带回廊,殿前设月台并陈设铜鼎等礼器。明长陵祾恩殿保持重檐庑殿顶九间规制,现存国内最大木构殿宇,全用金丝楠木建造。清代出现昭西陵重檐庑殿顶、慕陵三间方殿等特殊形制,反映政权更迭与建筑技术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模型</p><p class="ql-block">崇福寺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p><p class="ql-block">辽代官府占居,称林衙署。后改为僧舍,名曰林衙院或林衙寺。</p><p class="ql-block">金熙宗崇佛,于皇统三年(1143年)敕命开国侯翟昭度主持增建弥陀殿,观音殿,改寺为净土宗佛刹。</p><p class="ql-block">金天德二年(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赐额“崇福禅寺”。</p><p class="ql-block">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始成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中除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遗构外,皆为明清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