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几天,接到了读初三的小女儿班主任老师的信息,说要来进行家访,颇觉惊喜和感动!人们均沉浸在年前的忙碌喜悦中,老师却要于百忙和严寒中亲自来访,满满的都是敬意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忽而想到了读书时自己的那份独特的家访情结。上小学是在本村里的学校,那时候除了极小的村子,村村或者毗邻的几个小村都有学校,因为几乎家家都兄弟姊妹好几个,学校里一到六年级,每个级部差不多都设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三四十个孩子,热闹的很!老师也大多是本村或邻村的民办教师。同为一个村子的人,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房前屋后、街前街后的住着,彼此都熟络的得很。父母们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都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业,甚至在农忙季节会让大点的孩子临时停课在家帮忙干活或照顾家里还未入学的弟弟妹妹。民办老师每月微博的工资收入远远不够家庭生活支出,而且老师们家家都有自己的承包土地,也是利用黎明早起和下午放学后到自家的地里忙碌。心细的家长会在和自家孩子老师坡上干活的路上偶遇时、甚至相邻的地里干活一起歇息时,顺嘴问一下孩子的情况,且当时大多数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兄弟,孩子在学校不听话你就狠狠揍……”。也有的老师会借此机会和家长说说那些调皮捣蛋孩子的在校表现,让父母在家多嘱咐孩子别打架等等……所以觉得这在当时就算是最好的家访了!</p>  <p class="ql-block">自己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始终担任班干部,家里墙壁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因此未曾有老师找父母所谓的“告状”。我知道的就是父母会在学校老师轮到我家来吃饭的时候,简单问问我的学习,得到的也都是老师的肯定罢了。管老师饭---好像是八十年代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时候农村的小学都没有食堂,本村的老师放学后回自家吃饭,附近村庄调来的老师的午饭甚至晚饭,就由学生轮流带老师到家里吃,老师一餐饭给付从一角、二角到后来的五角等不同时期的现金餐费,每月一结算,由学生带回家给父母。每天中午放学后,负责管老师饭的学生会在第四节课的放学铃声后,第一时间跑到办公室门口,兴高采烈的在前面引路,带一个或几个老师到家里吃饭,学生兴奋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母亲们肯定会做比平时好几倍甚至过年节才能吃上的好饭菜招待老师,自己也会在老师饭后打打牙祭解解馋了。最难得的是如果家里有三四个孩子同时在上学,一学期可能会有好几次管老师饭的机会,家里条件稍差点的母亲们虽不免也会为难,但也会东邻西舍的去借两瓢白面、几个鸡蛋、一把韭菜的尽其所能的为老师们做两个可口的饭菜。也有好喝酒的父亲们会热情的再三邀请老师们喝上几盅酒,老师们多数是不喝的,个别男老师实在推辞不过也会小酌一杯,男人们的关系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后来也因此有老师和家长由认识而熟络起来,甚至成为挚友!家长们对老师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中学时,我升入当时乡里的重点中学,那时已是八十年代末期,中学里已有很多的公办和年轻的师范毕业生老师,班主任是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对教育、对我们都有着极高的热情,也深受我们的喜爱和崇拜。印象里很深刻,是初二的冬天,老师宣布要利用冬夜进行家访,当时心里喜忧参半,满是期待和忐忑,自己的成绩在班级是中等,颇感学习的压力。可期许了许久,终没等得老师来。后来从同学的口中陆续听到老师都去了某同学家家访的消息,也从后来班会老师的讲话中,确认了被家访到的同学,知道老师已然去过我们村,却因为我村的同学较多而没有来我家,心中那一份被遗忘的失落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后来,自己做了三十多年的幼儿教师,做过不计其数的家访,家访的内容多是围绕孩子的性格爱好、习惯养成、日常表现以及健康成长等,幼儿家长多都是满满的热情,天真的孩子们也都因老师的到来而兴奋不已!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更好的达成了教育的和谐,活络了家园关系的同时也的确更有效的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其中不乏一些特殊的家访也让我终生难忘!尤其是当孩子在幼儿园不小心摔首破足,亦或是在和同伴玩耍中受伤,那时候的家访就变得更加的举足轻重,那份五味杂陈的心境恐怕只有做过幼儿教师的才能懂!多数遇到的都是通情达理的家长,皆给与了充分地理解信任与支持,便是满满的爱和感动!以致于偶尔那一两个个例家长虽然也让自己郁闷了许久,却也并没有削减半分自己“做孩子心中天使老师”的热情和对幼儿教育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始终懂得,爱是双向的奔赴,家长和老师的相遇就是爱和信任的相遇!家长支持老师,不护短,教育才有力量,老师用心牵住孩子的手,不姑息,孩子才有未来!用教育的和谐成就教育的智慧,用教育的智慧成就教育的美!</p>  <p class="ql-block">准确地说,以家长的身份在家中正式的接待老师的来访,还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大女儿的小学是在我母亲村里的小学读的,一到六年级的期末家长会时间均与我的工作相冲突,都是由母亲代替的。初中、高中时期的家长会必不可缺,班主任老师在家长会上会从学业、纪律、成绩、安全、表现等方方面面做逐一分析。高中时压力颇大,我偶尔也会针对女儿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等用微信和老师做简单的交流,但从未有老师的家访。</p>  <p class="ql-block">小女儿读小学时的成绩也算是名列前茅,可那场突如其来的三年疫情让线上家长会变成了常态,“钉钉”成为了老师与全体家长沟通交流的常用软件,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也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的线上教学,孩子的居家上课与自学,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或学习机,让不少孩子自此对手机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至今想想仍觉胆战心惊、心有余悸!好在疫情结束顺利完成小升初,转瞬间中考在即,关键时刻班主任来家访了!</p>  <p class="ql-block">按照我发的位置,林老师如约而至。之前家长会上也都认识,彼此也算是熟络了。五十多岁的年纪,祥和的面容,眼神明亮温和,因有着优秀教学经验和优良的师德品质,至今仍在班主任岗位上辛勤忙碌着。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现在一名初中班主任的辛苦不易,一名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一往情深!对孩子他关爱有加,从生活细微处入手关注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学习生活日常,更多地是和风细雨地耐心引导、情真意切地殷殷期盼、朋友般的理解与和谐、还需要有电闪雷鸣般的言辞犀利……获得学生们的认可和认同,达到师生握手言和的美好!所以学生们会把不愿和父母说的话说给他听,把好吃的硬塞进他的手里,像极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也会时不时地慷慨为孩子买点好吃的作为进步的奖励,以他的人格魅力降服了青春期孩子的莽撞冲动,给与了学生们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熏陶,让班级成长为一个家庭,让教育变成一份美丽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开始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特别温和好说话,后来我们发现老师其实很有办法,我们都开始崇拜他了……”女儿说。真正好的教育就是一种双向的奔赴:老师乐教,学生乐学。教育是感受、是经历、是体验、是发现、是创造、是尊重,是爱!是以满满的正能量引领孩子们向前去!林老师教出了品味和幸福感,成功的诠释了教育的艺术!</p><p class="ql-block">家访中了解到林老师居然还是十年前大女儿的任课老师,便由衷地又多了一份感慨!也更深切感知了作为家长的心境:父母和老师达成教育的一致会让孩子的成长事半功倍!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真心希望孩子获得更好发展的人!老师亦是孩子的生命旅程中给与她影响最深的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是一盏明亮的灯,遇到好老师是孩子的幸运与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多形式的信息交流的确能达到家校沟通的目的,但家访,这种真实的面对面交流,更能加深沟通的高度和深度,更能真切的感受到彼此的态度和情意,增加相互的信任和理解,让教育变成一份更上一层楼的真诚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家访,访的是一份爱、访的是一份责任、访的是一份期待、访的更是一份携手相约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