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哀希腊|不愿作奴隶的人们

Larry Wang

<p class="ql-block">乔治·戈登·拜伦的一生短暂却炽热,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自由之梦。他生于1788年的伦敦,贵族的血脉却掩不住命运的伤痕。跛足的身躯,破碎的童年,铸就了一颗叛逆而炽烈的灵魂。剑桥的青葱岁月,他提笔为剑,1809年的《闲散时光》如星火初燃,1812年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则如惊雷滾滾,让他成为时代的呼声。</p><p class="ql-block">拜伦从不是冷眼旁观的诗人。他的心跳与战场的鼓点共鸣,血液里流淌着不屈的烈焰。1816年,丑闻与破碎的婚姻将他逐出英伦,他却在流亡的欧洲重新开始。在意大利,他为反抗奥地利压迫的革命者奔走;在希腊,他更将生命献给那片被奥斯曼铁蹄蹂躏的土地。1823年,他带着满腔热血来到梅索朗吉,倾尽家财资助希腊的独立战争,在泥泞与硝烟中筹划战斗。然而,1824年,高烧吞噬了他36岁的生命。他的离去,震颤了欧洲,也在每一个追求自由的心头燃起不灭的火光。他是诗人,更是斗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不愿为奴”的誓言。</p><p class="ql-block">《哀希腊》,这首选自《唐璜》第三章的战歌,是拜伦为希腊独立战争献上的血泪之作。他站在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凝望马拉松的古战场,泪眼婆娑:曾经,哲学的星辰闪耀,诗歌的琴弦激荡,英雄的碧血染红大地;如今,奥斯曼的枷锁让希腊沉睡,荣光湮没。</p><p class="ql-block">《哀希腊》不只是诗,是生命的咆哮,是对每一个被压迫者的呼喊: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鲁迅说,西方浪漫派诗人常以悲愤为歌,拜伦正是典型。他的声音,不是书斋里的吟咏,而是战场上的呐喊。胡适则称它为浪漫主义与现实政治结合的典范。无论如何样解读,《哀希腊》的价值都在于,它把诗变成了行动,把文字化作了血与火。</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精神,与那一句“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遥遥相应。它提醒我们,当尊严被践踏时,总有人发出声音,哪怕代价是生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满江红·哀希腊</b></p><p class="ql-block">此词借宋词《满江红》之格调,化用拜伦《哀希腊》意境而作。上阙追忆马拉松之战,写昔日荣光湮没于风涛与烟尘;下阙慷慨吊古,感叹弦歌已绝而自由未泯。全篇慷慨激烈,古意与浪漫相融,寄托了对民族自由与人类尊严的深思。</p><p class="ql-block"><b>万顷惊涛,空拍岸、残阳倾玦。</b></p><p class="ql-block"><b>犹记取、马拉松谷,战云焚夜。</b></p><p class="ql-block"><b>折戟沉沙凝恨锈,石垣湮没忠魂钺。</b></p><p class="ql-block"><b>暮烟寒、唯海啸吞声,掩千劫。</b></p><p class="ql-block"><b>弦歌绝,荣光灭。</b></p><p class="ql-block"><b>诗魄冷,烽烟歇。</b></p><p class="ql-block"><b>叹列岛,浩气尽付沧波血!</b></p><p class="ql-block"><b>独立荒丘孤冢立,耻为奴役身名裂。</b></p><p class="ql-block"><b>待一声、霹雳裂穹苍,荡群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