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罪?——读《红字》

晶晶儿

<p class="ql-block">《红字》是我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当时做了“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现在我将它制作成美篇。</p><p class="ql-block">当年阅读的纸质书,找了半天居然没找到,无奈只能在淘宝平台上截下此图。</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也是美国文学史上首位写作短篇小说的作家,被称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p><p class="ql-block">译者:王阳红、南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 版第一次印刷 (<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版1850年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字数:140千字</p><p class="ql-block">价格:7.90元(纸质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容概述:</p><p class="ql-block">小说通过17世纪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波士顿一个平民妇女,与请教教会牧师通奸的故事,揭露了教会教规的残酷、欺骗和道德虚伪。</p><p class="ql-block">讲述了女主人公用美丽的心灵、对世界的爱,把耻辱的”红字"变成道德、光荣的“十字架”,坚定地以自己心灵的法律取代了人世的法律。</p><p class="ql-block">《红字》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海丝特<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自兰;女主人公,出身破落贵族,婚姻不幸,移居波士顿后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触犯了清教法规,衣服上带着“红字”,遭受种种羞辱。但她不屈服,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将“红字“演变成“十字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瑟<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丁梅斯代尔:受过良好教育,在教区中声誉极高。与海丝特相爱犯下通奸罪却没有勇气认罪,为此饱受良心谴责,以致健康每况愈下。在他们打算离开此地要开始新生活时,他决心向人们宣布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谢罪后,他当即猝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杰•齐林沃斯:海丝特的丈夫,内心自私和阴险。为一己之私将爱变成疯狂的恨,以复仇作为自己唯一的生活目标。他假装成知己和医生的身份接近丁梅斯代尔,迫使丁梅斯代尔备受精神的煎熬。最后结果是害己又害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珠儿: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私生女。纯真美丽,如同精灵般的狂野可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录:</p><p class="ql-block">// 怯懦的人,在他未死之前,已死过许多次;勇敢的人,从不尝试多次的死,只有一次而已。——莎士比亚</p><p class="ql-block">// 在人性里有一条奇异而又慈善的成规,那就是受难人在承受痛苦时,从不知道痛苦的程度,而只是在受苦之后才明了它的厉害。</p><p class="ql-block">//(这药)可镇定你感情的波澜,就像把油泼洒在汹涌的海浪上一般。</p><p class="ql-block">// 悔恨的胞姐密友乃是怯懦。</p><p class="ql-block">// 她的精神之树上所有鲜亮优美的绿叶,都被那火红的烙铁烧成枯槁,已凋谢,早只剩下光秃而粗糙的轮廓。</p><p class="ql-block">// 灵魂正在燃烧,胸膛里闷着黑烟,偶尔受了热情的煽惑,便会喷出火焰来。</p><p class="ql-block">// 命运使他们分离已久,所以他们必须用一些不关紧要的话开头,才能敲开那紧锁的门扉。</p><p class="ql-block">// 把苦难和毁灭留在它产生的地方,别和它纠缠!一切都重新开始!</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不是他以前梦中所见,便是现在正在梦中。</p><p class="ql-block">// (爱和恨)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情感本质是同一的,所不同的,一种是沐浴着圣洁的光辉,另一种则映在阴暗惨淡的红光里。</p><p class="ql-block">// 人世的法律已不是她心灵的法律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充满自我觉醒的个人的社会,显然与不存在这个观念的社会不同。因此,个人的出现要求社会的变革。个人观念越强,迫使社会尊重个人的压力就越大。”——妮娜· 贝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后感:</p><p class="ql-block">1,作者霍桑称这部小说来源于一名海关人员琼纳山•皮尤的手稿,以及海关阁楼上发现的一块红布,而他只是编辑一下。我想这或许是一种说辞,虚构一些真实性,是作者的曼妙心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海丝特的形象塑造得很完美,她有一条强者的心路历程。她追求真爱,受到人世的法律惩罚,被迫穿上带有“红字”的衣服,耻辱地受尽屈辱。但她内心自有她的法律,坚决不讲出情人的名字,就一个人扛着。她悉心培育女儿小珠儿,用灵巧的双手做针线活维持生计,用痛苦净化灵魂,用爱对待周遭的人,用谦卑软化公众的心性,嬴得他们的理解和赞许。她胸前的红字在公众眼中不是耻辱而是光荣的标志。她自信地声称:“要不要取消这个标志,并不凭那些长官老爷们的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阿瑟<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丁梅斯代尔牧师深受教民的拥戴,但他犯下了清教徒教会中的滔天罪行—一通奸。他在良心谴责与仇人罗杰复仇的夹攻下,痛苦不已。他做够了忏悔,但没有悔悟。在海丝特真爱的召唤下,终于决心摆脱信仰的枷锁,和心上人及心爱的女儿奔赴新的生活。但是在出离前一天的一次布道时,他在刑台上公开认罪,继而心力交瘁猝死。一个优秀的追求美好爱情的青年,成了他所信仰的宗教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罗杰<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齐林沃斯,本就善良、正直的一位学者,因为妻子海丝特背叛了他,他抛下一切决心寻到妻子的情人以复仇。他怀疑到丁梅斯代尔牧师,于是他以一个教民、继而以医学顾问紧随牧师,探究牧师的内心世界,不断地施与压力。他并不希望牧师公开认罪,他就是要仇人生不如死.,直至他知道妻子和牧师要乘船离开去别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竟然也设法同去,真是死不罢休</span>。最后仇人死了,他自己也人不像人了,原本也想造福于人的人,成了一个魔鬼。他死后,把一大笔遗产赠给了小珠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小说可读性强,其背后却有深刻复杂的寓意。作者没有说教,只是把故事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女主人公选择有爱的情人、放弃无爱的婚姻,道德吗?阿瑟<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丁梅斯代尔应该勇敢地追求美好爱情还是忠实于他的信仰?.罗杰•齐林沃斯把复仇当作生活唯一目的,害人又害己,值得吗?……值得深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这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文学经典,揭露了律法和人性欲望之间的深刻矛盾,<span style="font-size:18px;">剖析了</span>群体性道德暴力。</p><p class="ql-block">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或许我们也会背上或大或小的“红字”(比如:被某些道德理念所定义,或者不符合常规,甚至犯过一次错误等等),那就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丝特那样,将耻辱的红字硬生生地重写成力量的象征。记住她告诉我们的——</span>真正的自由来自内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09-13(重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p> <p class="ql-block">*在此一并感谢所有垂注拙作的新老朋友们,恕我不一一致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