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的美篇

汉武

阴汉武散文:到了嘉峪关 <p class="ql-block">“到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这一句道尽戍边人乡愁的古老的民歌中的歌词,其具体作者已难以考证。这句老话,竟然成了我送别宗亲时的心境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7日下午,送别从山西太原、古交、平遥赶来寻亲祭祖,又赴敦煌莫高窟阴家窟考察文化的族人,我便匆匆订了前往嘉峪关的动车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要去北京的俊伟,又在机场与火车站附近为我订好了酒店。夕阳西垂时,我们闲步逛书店,寻夜市里家常的特色风味小吃,回到酒店时,夜色已深,我一直翻来覆去的很晚才入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6点30分,天刚蒙蒙亮,我便拨通了俊伟的电话。听着他的房门“咔哒”开启的声响,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辗转反侧,再无睡意。说走就走,背起行囊便下楼退房打了辆顺风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上,顺风车将孤零零的我送至敦煌火车站,搭乘8点40分的D2739次动车前往嘉峪关时,从车窗望出去,窗外除了偶尔出现的一丛丛难得一见的骆驼刺外,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戈壁,高耸入云的高压铁塔便是这里唯一的建筑物了,真的有点伤感。于我而言,此时此刻心中的这份不舍,皆因宗亲相聚的暖意,尚未在心头散去。正如绪奎微信中所说,与你和俊伟暂时分别,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不舍。</p> <p class="ql-block">史资记载,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天下第一雄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明长城西端的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修筑最早、规模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雄关。河西走廊自古便是重要的咽喉要地,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它南倚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枕色如铸铜的黑山,两山之间通道狭窄,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近瓜州站时,惊喜地发现车窗外终于透出几分生机:连片的沙柳苗刚被栽进地里,虽未抽枝冒芽,却透着蓬勃的希望。此时室外温度恰好20度,清风拂面,舒适宜人。再往前,绿黄相间的农田、散落的农户院落渐渐多了起来,高大的沙柳与麦田水渠边挺拔的杨树相映成趣,方才的伤感,竟在这抹绿意中悄然消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瓜州,无垠的大漠戈壁再度铺展,漫无边际的沙砾与黄土填满视野,心中刚燃起的兴奋又淡了几分。我想:一旦刮起风来,这里肯定是天昏地暗,黄沙滚滚,会令人惊战心惊。2小时23分钟后,动车于11点03分准时抵达嘉峪关南站,短暂停留5分钟,我便随着人流走出了站台。刚出站,专线公交车司机便热情地上前指引:“坐10路旅游专线到汽车站,换乘6路就能到关城;打出租车的话,大概30块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公交没多久,前往北站的旅游专线便启动了。我留意到,嘉峪关的公交卡最低充值20元,此后每次乘车仅需1元,格外实惠。车行途中,道路两侧的树木虽不算粗壮,却透着鲜亮的翠绿,隔离带里色彩各异的绿植,像一道温柔的屏障,将远处的沙漠戈壁稳稳隔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过南湖君苑,左侧河岸旁色彩缤纷的花带,让人恍若步入公园;右侧连片的住宅小区里,中学的彩色操场与新颖的建筑格外惹眼。许是戈壁广袤的缘故,这里的建筑多是二层小楼,设计美观大方,仅有几处新建的多层建筑,直到行至市二幼站,才见到为数不多的几幢高层建筑,透着几分宁静与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近正午,腹中渐感饥饿,查了地图发现附近有个小吃城。下车过了十字路口,拐个弯便到了。小吃城里汇集了新疆、陕西、河南、广东、四川等各地风味,唯独不见当地人常提的驴肉黄面馆,心中不免掠过一丝遗憾。</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步行前往公交车站,嘉峪关的街道给了我不小的惊喜:无论是宽阔的大路,还是僻静的小巷,都洁净得让人惊叹。作为一座旅游城市,能将大街小巷收拾得这般整洁,着实不易。此时室外温度已升至27度,更有趣的是,4号从成都到兰州时坐了趟“专列”火车,如今在嘉峪关去往关城的路上,又坐了一回“专车”公交——整辆车上,只有我一位乘客。从市场口站出发,直到公交终点站,恰好便是嘉峪关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买门票时得知,嘉峪关关城成人票110元,凭退役军人优待证可全免,景区摆渡车也免费。走进景区,道路两侧盛开着红、黄、蓝、橙、紫、白等各种颜色的花卉,层层叠叠,将红褐色的道路勾勒得美轮美奂,令人心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东闸门进入景区,虽非关城正门,却是当年出关的主要通道,4.2米高的门洞气势雄浑。沿着道路缓步上行,左右两侧虽不见太多建筑,却听闻古时这里庙宇、驿站、商店、宾馆林立,跑马场、射箭场更是人声鼎沸,只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在岁月中损毁。如今路边绘有“玉泉活水”“西山古刹”等景致的壁画,以及连片的绿色植被,都是嘉峪关市政府后来为点缀这片空旷之地特意栽种的,为这里添了几分生机。</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一座保留着明代风格的文昌阁牌楼静静矗立,据说是1987年按原样修复的。</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旁是嘉峪关戏台,嘉峪关关城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的。戏台坐南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上下共两层。两侧为砖砌八字屏风,屏风上有砖雕对联一副,上联“离合悲欢演往事”,下联“愚贤忠佞认当场”。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是戏台东西两侧墙壁上绘着一幅《和合图》:西壁壁画中老和尚面带笑容,指使小和尚手持铜镜,利用镜面反射影像窥视对面的妇女,另有一个小和尚想看个究竟,被老和尚按住了头顶。东壁壁画描绘了一位袒胸露乳的如妇女,怀抱一个人不人、兽不兽的怪胎。</p> <p class="ql-block">听了导游的讲解,才知道:这幅画意在警示后人切勿效仿画中“风流和尚与妇女私通”的荒唐事。更有意思的是,戏台木格顶门四周刻有八卦图案,两侧屏风绘着道教神仙,而这幅与佛教相关的壁画却被置于侧面,隐隐透着清代道教与佛教的冲突,暗含着道教对佛教的诋毁之意,让人不禁感慨古时宗教文化的复杂纠葛。</p> <p class="ql-block">看过观音庙的戏台,便来到戏台对面的,也就是文昌阁左侧的关帝庙,走进文武神圣正厅时,恰好遇到几位外国友人正用英文兴致勃勃地讲解,他们对关羽推崇备至,即便未邀请讲解员,也能指着殿内陈设侃侃而谈,足见关公文化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便到了设计精妙的正方形瓮城。沿石阶登上瓮城,低头可见城门处“一夫当关”的地势——外门与内门相互错开,若敌人贸然闯入,便会陷入“瓮中捉鳖”的困境,古人的军事智慧,此刻竟如此真切可触。城墙之上,还留着古时人们用小石头敲击留下的点点深窝,这便与“击石燕鸣”的传说有关: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在嘉峪关柔远门内筑巢,一日两燕一同出关,日暮时雌燕先归,雄燕却因城门关闭无法入关,悲鸣着触墙而亡。雌燕悲痛不已,灵魄不散,此后每当有人以石击墙,便会传来“啾啾”燕鸣声,似在诉说哀思。如今为保护文物,景区在城墙角立了一块“燕鸣之声”的巨石,供游客体验。除了这个传说,这里还流传着“定城砖”“冰道运石”“山羊驮砖”等动人故事,皆藏着古人建关的智慧与不易。</p> <p class="ql-block">顺着马道登上关城核心区域,脚下的马道与登城步道窄窄的,还留着当年士兵踩踏的痕迹。古时素有“文官不下轿,将军不下马”的规矩,“马道”便是供马匹通行的通道,而“登城步道”则供士兵步行、用手推车运送粮草弹药。如今所见的台阶,左手边是原始马道的斜坡,右手边的登城台阶则是后期为方便游客增设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关城之上极目远眺,左手边7公里处,祁连山终年积雪的峰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右手边8公里处,黑山山势险峻,色如铸铜。嘉峪关恰好建于两山夹峙的狭长平坦地带,两山直线距离15公里,关城便像一把铁锁,牢牢锁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难怪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城楼上的主城楼(嘉峪关楼)是关城的标志,矗立在西城门(柔远门)之上,高约17米,共三层。底层为砖石结构基座,牢牢扎根于城墙之上;中间层和顶层为木质楼阁,采用“歇山顶”设计,屋顶四角微微上翘,屋脊装饰着吻兽,既兼顾了防风功能,又透着礼制美感。楼阁内设有瞭望窗与箭孔,既能供士兵登高瞭望,又能在战时架设兵器防御,顶层悬挂的“天下第一雄关”匾额,更是将其战略地位彰显无遗。</p> <p class="ql-block">出了关城,西侧的长城博物馆吸引了我的目光。馆内陈列着戍边将士的兵器、铠甲,出土的陶罐、文书等等。从博物馆出来,乘景区摆渡车前往长城第一墩——明长城的西端起点。它建在讨赖河的悬崖边,站在观景台上往下看,讨赖河在峡谷中蜿蜒流淌,长城遗迹从第一墩延伸开去,顺着山势向远方蔓延,直至与天际线融为一体。这里的风更烈,吹得人头发乱飞,却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万里长城始于此”的壮阔——原来这万里长龙的第一块砖,就立在这戈壁与河流的交汇处,默默守护了数百年的日出日落。</p> <p class="ql-block">顺着导游的指引望去,箭楼、敌楼与角楼分布在青灰色城墙的关键位置,各处建筑的开门方向各不相同,却像一张严密的大网彼此遥遥呼应,织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宛如一座庞大的军事迷宫。箭楼多位于东西城门两侧及城墙拐角处,虽不大却功能实用;敌楼(敌台)布局更灵活,多建在城墙中段或地势较高处,间距约50-100米,形成“相互呼应”的警戒网;关城四隅的角楼则像“警戒哨塔”,可同时监控两个方向的动向。遥想冷兵器时代,这些军事设施相互配合,足以有效抵御外敌入侵,心中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叹服。</p> <p class="ql-block">傍晚返程时,路边烧烤摊飘来的羊肉香气勾动了味蕾,我索性下了车。暮色中的关城被染成暖黄色,少了几分军事要塞的威严,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温柔。此刻忽然明白,在历史长河中,嘉峪关不仅是抵御外敌的雄关,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东西方商贸、文化与宗教的交融。当年,商人牵着骆驼,驮着丝绸、瓷器西行,踏上漫长的贸易之路;各国使节、僧侣络绎不绝,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它像一座沉默的文化桥梁,连接起中原大地与西域各国,将无数故事藏进了城墙的砖石与戈壁的风沙里。</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离我那么近,我却感觉到它离我是那么的遥远,我却仍然不能靠近它,此时此刻,到了嘉峪关,我还有什么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