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网师园</font></b>大门朝南临巷,东西二侧筑墙,跨巷设辕门,南有照壁,围成广场。东、西墙置拴马环,照壁前植两株盘槐。对开黑漆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狮子滚绣球”浮雕。<div>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div> <b><font color="#ed2308">门厅</font></b>直连轿厅,中间无隔断。<font color="#ed2308"><b>轿厅</b></font>正中屏门上有幅“<b>网师逸韵图</b>”,上悬“<b>清能早达</b>”匾额,由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 轿厅中陈列了一乘<b><font color="#ed2308">“盔顶红木仿竹节”古轿</font></b>,原为园主所有,经专家历时一年半修复如初。轿重500多公斤,造型典雅,雕镂精细,乃历代轿舆之精品。 跨入大门,回首门上,有砖雕门楼一座,精美绝伦,古雅清新。门楼高约6米,顶部为一座飞角半亭,单檐卷棚歇山顶,造型别致轻巧,挺拔俊朗。中间横匾刻“<b>藻耀高翔</b>”四个大字,“藻”谐“早”,喻早日飞黄腾达之意。横匾四周刻蔓草连绵、狮子滚绣球、双龙戏珠、“福、禄、寿”等吉祥图案,雕刻玲珑剔透,细腻入微。<div> 砖雕运用平雕、浮雕、镂雕、透雕等技法,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花卉禽兽形象逼真,不愧为传统砖雕艺术之精品,且饱经沧桑300多年后仍然完好无损,被誉为“<b><font color="#ed2308">江南第一门楼</font></b>”。</div> 与砖雕门楼成对景的是大厅“<b><font color="#ed2308">万卷堂</font></b>”,大厅为东部的主体建筑,是园主接待客人和宴饮议事之所。大厅正中上悬“<b>万卷堂</b>”匾额,由文徵明撰书。匾下一幅“<b>松柏图</b>”,两侧对联“<b>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b>”,为张辛稼书。 万卷堂大厅前柱另有楹联“<b>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b>”,现代书法家吴进贤书。 万卷堂内两壁,挂大理石山水挂屏,堂内置清式家具。 穿过大厅,是内厅“<b><font color="#ed2308">撷秀楼</font></b>”,俗称女厅。二层楼阁,面阔五间带厢房。此厅为园主生活起居和会客之所。<br> 厅内正中悬“<b>撷秀楼</b>”匾,清代学者<b>俞樾</b>书。匾下挂大理石挂屏。落地罩内置镶大理石坑床,床带踏脚。<br> “撷秀楼”前亦有砖雕门楼“<b>竹松承茂</b>”,但与“藻耀高翔”门楼不可同比。 <b><font color="#ed2308">云窟</font></b>,是网师园东北角的一处独立庭院,与梯云室共同构成“云窟-梯云”景观单元。其历史可追溯至1950年,网师园最后一任园主何亚农的子女将园林捐献给国家后,1958年首次修复时,将原属圆通寺法乳堂的云窟划归网师园,并增建梯云室。 云窟,由湖石堆叠成方形云状假山,顶部平直如云台,山体多孔洞,形成“外方内透”的独特结构。其名源自唐代“梯云取月”典故,象征超脱凡俗的意境。洞内踏步盘旋而上,可登顶进入藏书楼平台,形成“云中可游可居”的体验。 南面照壁砖雕“<b>香睡春浓</b>”四字,出自陆游《春日》诗,由现代书法家崔护题写。 从“撷秀楼”东面备弄朝北行,是个较大的庭园。庭园西、南有游廊,连接半亭。 <b><font color="#ed2308">半亭</font></b>倚墙,坐西朝东,亭为卷棚歇山顶,两角飞翘。 庭院北面有“<b><font color="#ed2308">梯云室</font></b>”坐北朝南,卷棚硬山顶,面阔三间,前有平台、石栏。 室内正中梁下悬匾额“<b>梯云室</b>”,名取自唐代郑谷《少华甘露寺》诗,“饮涧鹿喧双派水,上楼僧踏一梯云”。因室外庭院有假山,可循磴道登楼,如坠云雾,飘飘欲仙,似可直上太空,梯云取月。<br> 匾额“梯云室”下,有<b>黄杨木落地罩</b>一座,雕双面鹊梅图,形象逼真,制作精美。 “<b><font color="#ed2308">五峰书屋</font></b>”,坐北朝南,两层建筑,硬山顶,面阔五间。楼上为“读画楼”,楼下宽敞明亮。书屋原为园主藏书和读书之处。 书屋正中悬匾“<b><font color="#ed2308">五峰书屋</font></b>”,其下落地罩内置一张藤塌。名取意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诗。 五峰书屋两边置书橱、书桌等。南面仅设矮墙,上部为大窗,既可增加采光,又可观赏前院景色。 五峰书屋庭院内<b>湖石假山</b>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作品,以“钩带法”堆叠,<b>形如蘑菇云升腾</b> 从“五峰书屋”开始进入中部园林区,由前廊向西行,可达“<b><font color="#ed2308">集虚斋</font></b>”。斋为硬山顶凤头脊,面阔三间,二层楼房。二楼俗称“小姐楼”,为园主子女读书之处。 斋内中间五扇屏门上有“<b>翠竹图</b>”,上悬“<b><font color="#ed2308">集虚斋</font></b>”匾额。斋名取自《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为清除杂念,让心头澄澈明朗,为修身养性之所。 “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是园主读书处。 集虚斋南面小院,东、西侧各植慈孝竹一丛。 集虚斋南面小院,窗前翠竹,“绿满窗前”。 集虚斋南面月洞门内为“<b><font color="#ed2308">竹外一枝轩</font></b>”。轩的临池面设美人靠。 轩内挂“<b><font color="#ed2308">竹外一枝轩</font></b>”匾额。其名取自苏东坡《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意。 在池对面看“<b><font color="#ed2308">竹外一枝轩</font></b>”。轩为卷棚硬山顶,三间水轩。轩坐北朝南,南临彩霞池,设吴王靠可赏水景。<div> 上图中,轩北面二层楼为集虚斋,右侧为五峰书屋。</div> 竹外一枝轩东有曲廊通“射鸭廊”。沿“射鸭廊”向南行,约5米多,南接半亭。 “<b><font color="#ed2308">射鸭廊</font></b>”源自唐代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指射鸭取乐之廊。<br> 射鸭廊半亭为卷棚歇山顶,两角飞翘,东倚山墙,西凌清波,南傍池边假山。<br> “射鸭廊”往南有引静桥河云岗假山。 冬景“<b><font color="#ed2308">看松读画轩</font></b>”位于彩霞池西北头,由“月到风来亭”顺爬山廊北行,过三曲石板桥即达。轩单檐硬山顶,坐北朝南,面阔三间。 轩内正中悬匾“<b><font color="#ed2308">看松读画轩</font></b>”,匾下北墙嵌明窗,框景如画“蕉石图”。两侧一幅对联“<b>满地绿荫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b>”,为清代何绍基撰书。堂柱上另有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为当代书法家程可达补书。<br> 看松读画轩西有小书屋,东有小室,圆凳上置赏石。 <b>看松读画轩</b>。此主室为冬景所在。轩南庭中有相传为万卷堂时遗留下的一株古柏,为园中最古、最高的大树,树梢已枯,中侧枝垂挂干上,依然苍翠。另为罗汉松、黑松、白皮松等,多是百年之物。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严冬万木凋零,惟松柏长青,此时观赏,更见精神。用"读画"一语,意即深入体味其神韵。 轩南为庭园,筑湖石花坛,侧有叠石假山。庭园中古木参天,左有圆柏,距今800多年,虬根盘曲,主干已枯,中段侧枝依然郁郁葱葱;右有白皮松,树龄200年,树干犹劲;花坛中植黑松,亦有200多年。<div> 严冬时节,万木凋零,惟松柏长青。临轩窗南眺,近景古树虬枝,平桥石峰。</div> 透过树木枝丫和湖石石峰,池面开阔,碧波粼粼;远景“濯缨水阁”和“云岗”清晰在目,右侧为“风到月来亭”,层次分明;网师园的中部山水风景画面悉呈眼前。 由彩霞池西北的石板曲桥西行,前有小门,门楣上砖额“<b>潭西渔隐</b>”四字。 步过小门,进入西部园区,即内院。这里别有洞天,素色鹅卵石铺就地坪,连接北面一排小轩“<b><font color="#ed2308">殿春簃</font></b>”。<div> 轩名出自宋代邵雍“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芍药此时开花,“簃”指楼阁旁的小屋。匾下一联“<b>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b>”,清代<b>何绍基</b>书。</div> 北墙上开一排花窗,形状各异。窗外天井中栽种竹子、芭蕉、腊梅等,并点松皮石笋几支。花窗框景,好象一幅幅花石画册页,清丽隽永。 复室为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寓居于网师园时的画室“<b>大风堂</b>”。“<b><font color="#ed2308">檀采蝉蛸之室</font></b>”该名称出自张大千画作的落款,意为“如蝉翼般轻盈的采撷之室”。匾下挂的是张大千的画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寓居网师园长达五年之久,昆仲二人相互切磋画艺,广交师友,谈文论艺,章太炎、徐悲鸿等名流常欢聚于此,殿春簃乃其会客、作画之所。善孖擅画虎,于园中泰养一虎,名虎儿,并以其为模特作画,大千补景而成《十二金钗图》,传为画坛佳话。<br> 抗战爆发,大千兄弟离开网师园。后大千虽至台湾,仍心系网师旧居。1982年,大千缅怀其兄,念及虎儿,遂题"先仲兄所泰虎儿之墓"遥寄苏州。园林主管部门据此刻碑于西墙供游人凭宋参观。今查考史据,丰富陈设,力求再现大千兄弟当时生活风貌,以期传承和弘扬园林文化。 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兄弟曾在此居住5年,与章太炎、徐悲鸿等名流雅集,书房成为其创作与会客的重要场所。书房面积约40平方米,保留线装书、画台等原物。 院子西南角建一半亭名“<b><font color="#ed2308">冷泉亭</font></b>”,亭坐西向东,紧靠界墙。半亭为攒尖顶,亭前两角高扬飘逸,亭后云墙砌成残角亦翼然飞举。这种既为半亭,却又有四个戗角的结构,在苏州园林中亦十分罕见。 冷泉亭内供<b>大型灵璧石</b>一座,色灰,多皱褶、孔窍,形如苍鹰展翅。 秋景“<b><font color="#ed2308">月到风来亭</font></b>”是赏月佳地。亭为六角攒尖顶,位于池西岸凸出水中的高阜上,三面环水,从“濯缨水阁”西沿爬山廊北行可达。临池东眺,恰与“射鸭廊”成对景。唐代韩愈诗云:“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亭名取此意。 亭内悬“<b><font color="#ed2308">月到风来亭</font></b>”匾额,匾下置大镜子一面。 “<b>岩腹涧唇</b>”位于网师园花园西廊、月到风来亭南面,为嵌于墙上的砖额题刻,出自唐代王维诗句“岩腹乍旁穿,涧唇时外拓”,形容山势中空、溪岸蜿蜒的自然景象。<div> 此砖额作为园中观景的提示,暗示前方有更丰富的山水景致。</div> 右侧为“月到风来亭”,沿廊南行,到夏景“濯缨水阁”。位于彩霞池西南角, 夏景“<b><font color="#ed2308">濯缨水阁</font></b>”位于彩霞池西南角,与春景犄角相对。水阁坐南朝北,单檐卷棚歇山顶,戗角飞翘。其名源自《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 “<b>濯缨水阁</b>”与月到风来亭隔水相对,夏季可临槛观鱼纳凉。阁基用石梁柱架空,水自阁下流入。水阁下停着一艘小木船。 “濯缨水阁”坐南面北,面阔一间,基部以石梁柱架空池上,四面开窗,北面次间为落地长窗。廊柱上楹联“<b>风物坐有可观,於书无所不读</b>”。 阁内悬“<b><font color="#ed2308">濯缨水阁</font></b>”匾额,“濯缨”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匾下开方形漏窗,可窥窗外景色。<div> 漏窗两边是<b>郑板桥</b>撰写的对联“<b>曾三颜四,禹寸陶分</b>”。此联虽只八字,却富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曾三”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颜四”即颜渊,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禹寸”指夏禹惜时,曰“重寸之阴”;“陶分”指晋代的陶侃,更惜光阴,曰“当惜分阴”。</div> “濯缨水阁”东面(图左侧)为“云岗”假山。 “<b><font color="#ed2308">云岗</font></b>”假山。以黄石叠砌而成,山后有磴道可登高,山上栽青枫、玉兰。假山高俊古朴、浑厚沉实、层次丰富、轮廓清晰。与“竹外一枝轩”互为对景。 小山丛桂轩东有条溪涧,蜿蜒北流,涧宽仅尺余,涧水幽碧,两岸叠石,陡崖岩驳,其上藤葛蔓蔓,枝叶垂垂。小涧北头,彩霞池水湾处,有一拱桥跨于上。 小桥名“<b><font color="#ed2308">引静桥</font></b>”,南侧涧壁上刻“槃涧”两字,为南宋旧物。“引静桥”体态小巧,长才2.4米,宽不足1米。桥呈弓形,石栏、石级、拱圈俱全。<br> <b>引静桥</b>桥顶刻牡丹图案,两侧则雕12枚太极图案,采用金山石制成,是座地道的袖珍拱桥,为苏州园林所仅见。 中部山水景区的南面另有小庭院,为居住宴乐之所。可自轿厅西侧小门进入,门楣嵌乾隆时砖额“<b>网师小筑</b>”四字。穿过小门,自由活泼,变化多趣的园林风光扑面而来,与东部严谨的官家住宅院落,形成强烈对比 “网师小筑”门内立着《<b>网师园重修记</b>》碑,一九八九年四月·苏州市人民政府立。 网师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div> 网师园以其小巧精雅著称于世,著名建筑学家、园林专家<b>陈从周</b>曾高度评价网师园:“园占地不广,但是人处其境,会感到称心悦目,宛转多姿,可坐可留,足以盘桓竟夕,确实有其迷人之处”。</div><div> 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而名播海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