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3日沾女儿的光,女婿带我和亲家母去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游玩,早上八点多我们趁车从女儿珠海的家出发,大约经过六七个小时的车程,车驶过南澳大桥时,眼前的风景突然被海占满了。湛蓝的海水铺向天边,与天空在远处连成一线,桥身像条银带,一头系着大陆的烟火,一头牵起海岛的清幽。风从车窗钻进来,带着咸湿的气息,瞬间吹散了旅途的疲惫——南澳岛,终于到了。</p> <p class="ql-block"> 女婿是个比较细心的孩子,在手机上早就为我们预定了云茂海岛度假别墅,居住的环境非常舒适,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琉璃千顷的海面,快到晚上时我们下楼吃晚饭,看到夕阳像枚烧红的柿子,慢慢往山后沉。天染成橘红,接着洇开一片温柔的粉紫,连云都镶上了金边。一缕光掠过树梢时,地上的影子被拉得老长,风里都裹着暖融融的余温,让人舍不得挪开眼。</p> <p class="ql-block"> 女婿选了家临崖的海鲜排档,刚坐下,海风就裹着咸湿的潮气扑过来。餐桌正对着海面,此时夕阳正把天和海染成暖橘色,远处的渔船拖着金红的浪痕往渔港归,连浪花都泛着细碎的光。老板拎着竹筐过来时,活蹦乱跳的皮皮虾还在弹动,花蟹张着青灰色的螯,石斑鱼在清水里摆尾,全是刚从渔船上卸下来的鲜活。没等多久,菜就端上了桌:清蒸石斑鱼缀着葱丝,鱼肉嫩得一夹就散,鲜甜味儿直钻鼻腔;蒜蓉粉丝蒸扇贝冒着热气,粉丝吸足了贝肉的汤汁,一口下去满嘴鲜香;椒盐皮皮虾外壳酥脆,虾肉紧实弹牙,连手指缝都沾着海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持身材不吃晚饭的我这时也被这满桌子海鲜馋的挪不开眼,心想,过了今晚再减肥吧!吃着饭,浪声成了最好的背景音。偶尔有海鸥掠过天际,桌上的冰啤酒冒着细密的泡沫,和亲家母碰杯时,杯沿都映着落日的余晖。直到最后一缕光沉进海里,排档的灯笼亮了起来,映得桌上的海鲜愈发诱人——这大概就是海边最惬意的模样,有美景佐餐,有鲜味儿入心。</p> <p class="ql-block"> 日头彻底沉进海里后,南澳岛的夜便悄悄铺展开来。最先亮起的是渔港的灯,一盏盏橙黄的光从岸边的渔船上渗出来,像撒在海面的碎星,随着浪晃悠悠地闪。风比白日里凉了些,带着海水的清冽,吹过礁石时,卷着细碎的浪声,成了夜里最温柔的絮语。</p> <p class="ql-block"> 吃完晚饭沿着环岛公路走,山岗上的风车在夜色里只剩模糊的轮廓,叶片转动的“呼呼”声与浪声交织,倒添了几分静谧。沙滩上偶有零星的露营灯,暖黄的光晕圈出一小块天地,有人坐着聊天,笑声被风送得很远,沙滩上的脚印在月光下浅浅淡淡,又被涨潮的浪轻轻抚平。</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些,镇子的灯火渐次暗了,只剩灯塔和零星的渔火还亮着。躺在露台上,抬头是缀满星星的夜空,低得仿佛伸手就能摸到;侧耳听,浪声一波接一波,均匀得像大地的呼吸。这一刻,南澳岛的夜没有喧嚣,只有海与灯、星与风,把人轻轻裹进温柔的梦里。</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我们直奔青澳湾。踩上沙滩的那一刻,才懂“东方夏威夷”的名头不虚。沙质细得像碎玉,脚踩上去软乎乎的,海浪一波接一波涌来,卷着白色的浪花,漫过脚踝时带着微凉的惬意。正午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把海水染成了层次分明的蓝,近岸是透亮的浅蓝,往远处渐变成深邃的靛蓝,偶尔有渔船驶过,留下一道长长的浪痕,像给大海画了条银线。找块礁石坐下,看孩童追着浪花跑,听渔民吆喝着收网,连时间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午后沿着环岛公路前行,左手是山,右手是海,风光随弯道不断变换。路过金银岛时,忍不住让女婿停下车探访。这座小巧的岛屿藏在碧波间,岛上的石雕诉说着海盗吴平的传说,登高处远眺,能看见周边岛屿星罗棋布,像散落在海上的绿宝石。最惊喜的是邂逅了“风车阵”,巨大的白色风车在山岗上缓缓转动,与碧海、蓝天、青山构成一幅灵动的画,风一吹,风车叶片的转动声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最治愈的背景音。</p> <p class="ql-block"> 傍晚赶到三囱崖灯塔,恰好又撞见一场绝美的日落。红色的灯塔矗立在崖边,格外醒目,夕阳把海面染成了暖金色,云层被镀上橘红的边,连浪花都泛着微光。随着最后一缕阳光沉入海平面,天空渐渐暗下来,远处的渔村亮起了灯火,星星点点映在水里,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夜里住在临海的别墅,枕着海浪声入眠。</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一早离开南澳岛时,车再次驶过大桥,回头望,海岛渐渐缩成远方的一抹绿。这趟旅程没有匆忙的打卡,只有海风、阳光、沙滩与慢时光。那些浸在海风里的惬意,那些藏在光影中的惊喜,早已成了心底最柔软的记忆,让人忍不住期待,再与这片海重逢。</p> <p class="ql-block"> 作者:杨玉珍(上图),生于1960年3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汉语言本科,1979年参军时在28军84师宣传队,后到84师医院工作,从部队回地方后从事教育工作直到退休。喜欢读书、写作、舞蹈、游泳、健身、旅游、朗读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