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第二站:武汉市东西湖区愿景小学:以粮为脉-绘就“一校一品”育人新图景

陶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次日跟岗,我们深度沉浸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愿景小学以“生态与粮食安全”为核心的“一校一品”特色教育体系,从理念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真切触摸到这所年轻学校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育人的温度与深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愿景小学,便被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所吸引。这所自2020年秋季正式开启招生的学校,始终秉持“让每一个生命都心智卓越”的办学理念,将“生态教育”与“粮食安全教育”作为立校之基、育人之本。不同于传统校园,这里的每一处角落似乎都在诉说着“知粮、爱粮、护粮”的故事,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埋下了充满期待的伏笔。</p> 光影间的粮食情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首先观看了学校自制的爱粮宣传片,镜头里,王校长亲自带领孩子们走进劳动基地,从金黄的稻子到食堂里的“光盘行动”,从孩子们亲自参与到节约粮食的小小身影,每一帧画面都传递着对粮食的珍视,让“粒粒皆辛苦”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诗句里,而是化作可感可知的情感共鸣。</p> 课堂中的劳动智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我们观摩了一节劳动教育视频课例,这堂课打破了教室的边界,成为一场“行走的粮食科普”。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先通过图文与实物认识“五谷”,了解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形态差异;再循着植物生长的时间轴,探索从种子到幼苗、从开花到结果的奇妙过程;最后走出教室,走进校内育苗基地,看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舒展,前往东西湖区粮食安全基地,听工作人员讲解当前粮食安全的现状与挑战,甚至亲手拿起小磨子,体验从谷子到大米的蜕变。这堂课,让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实践。</p> 活动中的粮食密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随后的粮食安全科普教育汇报中,学校团队清晰地拆解了其特色教育的“为何做”与“如何做”,让我们看到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育人方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为何做:以问题为导向,锚定家国责任:汇报中,学校直面当前社会存在的粮食浪费现象,结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将粮食安全教育纳入育人体系,既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更是为了在孩子心中种下“居安思危、珍视粮食”的种子,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未来公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做:双轮驱动,让教育融入日常:为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创新构建了“UGSS一体化粮食安全科普教育机制”与“融合式一体化粮食安全校园活动”两大路径。前者通过邀请专家入校开展科普指导、与校外机构合作举办主题巡回演讲、组织各类参观体验活动,为教育注入专业力量与多元资源;后者则将粮食安全深度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学校文化,围绕“种、收、食”三大环节打造校园环境;融入课堂教学,开发系列专题课程;融入德育活动,推出“粮食安全日日诵”(清晨的朗朗诵读、活力满满的粮食操、“爱粮节粮小卫士”评选)、“粮食安全周周讲”(每周一节主题班会)、“粮食安全年年行”,更通过家校共育、编写粮食安全校本教材等专题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还和四年级孩子们一起聆听了“粮食安全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讲座紧扣两大关键时间节点——9月23日农民丰收节与10月16日世界粮食安全日,围绕“粮食作物知多少”“粮食安全记心间”“粮食生产保护墙”三大主题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用生动的案例、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常见粮食作物的知识,解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策略,更抛出“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为粮食安全战略做些什么?”的问题,引导孩子们从“光盘行动”“珍惜每一粒饭”“参与种植体验”等小事做起,将家国大责转化为日常小事。</p> 跳动在指尖的劳动体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劳动实践田,满是热闹的劳作气息。老师们挽袖躬身,手持小铲挖红薯,泥土下滚出的紫红果实让现场欢呼声不断。劳作间隙,大家变废为宝,用鲜嫩的红薯藤编织成简易项链,缀上小野花送给围拢的孩子,稚嫩的笑声与指尖的泥土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稻田里,老师们跟着示范学割水稻,镰刀起落间,金黄稻穗整齐堆放。随后的脱粒环节,谷粒“哗啦啦”落下,像跳动的金豆。师生用手持小磨子旁,给谷子脱去外衣,淡淡的米香萦绕鼻尖,这场指尖上的劳动,满是收获的喜悦与温暖。</p> 博物馆里的粮食“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跟岗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武汉轻工大学中国油脂博物馆。在这里,从古代的石磨、木榨,到近代的机械榨油设备,再到现代的智能化生产线,一件件实物与模型串联起榨油工具的演化史,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对粮食加工的推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场趣味实践:工作人员提出“十升为一斗,为何六升粮食就装满了?”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密度与度量工具的关系——不同粮食的密度不同,相同体积下,密度大的粮食重量更重,因此六升高密度的粮食便已达到一斗的重量标准。这场小小的实践,让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粮食计量常识巧妙结合,充满探索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愿景小学将这句古训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实践,其从细处着手的教育智慧,让人深深动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