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查阅定州国保单位时,发现有一个当代人的旧居--晏阳初旧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开始查阅相关材料,并专程拜访。晏阳初旧居,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城内东大街,占地面积约573平方米,是晏阳初先生在定县做平民教育实验时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革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人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p> <p class="ql-block">晏阳初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上世纪20—30年代他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中国都留下了巨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至今在河北省定州市东亭镇还有以晏阳初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所综合国办高级中学;70年代我国农村普遍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皆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p> <p class="ql-block">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及、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遭到蒋的拒绝,在蒋介石处碰壁的晏阳初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他游说杜鲁门总统和美国国会议员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提供资助,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法案规定须将"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p> <p class="ql-block">1923年夏,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任干事长。1926年末,平教会受河北省定县翟城村地方绅士之邀,开始以该村为中心进行农民识字教育。1929年,包括晏阳初本人在内的平教会骨干大多举家迁定县,推行以县为单位的农村改造实验。众多留洋博士与农民“亲密接触”,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震动。1949年底,晏阳初离开中国,在美国定居。1951年,他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到第三世界国家考察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工作,足迹遍及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p> <p class="ql-block">平民教育全球推广 20世纪50年代后,晏阳初将“定县经验”推向世界,在菲律宾、印度、泰国等50多个国家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项目。1967在菲律宾创立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培训数万名乡村建设人才,推动全球减贫与发展,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并以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为阵地,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骨干和相关教师,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平民教育思想。</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曾评价:“晏阳初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