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佛小悟

泳君80后

<p class="ql-block">《世界的三个真相》</p><p class="ql-block">第一,因果。</p><p class="ql-block">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它自己的因果。</p><p class="ql-block">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因缘和合而生。</p><p class="ql-block">第二,无常。</p><p class="ql-block">世事无常。</p><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p><p class="ql-block">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p><p class="ql-block">第三,空。</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切皆空。</p><p class="ql-block">名利情权,最后都是空,甚至包括肉体生命。</p><p class="ql-block">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p><p class="ql-block">但是,99%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三个真相,也无法参透这三个真相。</p> <p class="ql-block">“穷算命运富烧香,</p><p class="ql-block">颠颠倒倒问阴阳,</p><p class="ql-block">若是做好分内事,</p><p class="ql-block">何须鬼神赐良方。</p><p class="ql-block">十人烧香九为财,</p><p class="ql-block">其实财从善中来。</p><p class="ql-block">为人有德天长佑,</p><p class="ql-block">行善无求福自来!”</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众人烧香,皆有所求,否则不会不远千里,跑来祈愿,希望心想事成,一切事事顺心如意。</p><p class="ql-block"> 如果人人祈愿都能实现,那么这个天底下不需要每一天忙忙碌碌了,烧上一支香,祈愿几千万的愿望,是不是太为难佛祖,也太天方夜谭了。</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小财靠勤,中财靠德,大财靠运。</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思维上的穷,行动上的懒散,勤能补拙,勤能积攒小财,衣食无忧,也能过上小康生活。</p><p class="ql-block"> 命里的中财,都需要一定的德行才能接住,就算好运来临,没有德行的人,早晚也会败光,无法留住钱财。</p><p class="ql-block"> 大财都是需要靠机运,万事都做好准备,就等到机会的来临,你方能接住人生的大财到来。</p><p class="ql-block"> 人生当中你命里所有的财富,其实都和你个人修行有关,有什么样的德行,方能匹配多少财富,甚至改变你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甘露不润无根草,佛渡有缘人。就算烧香拜佛如果佛祖显灵,那么也需要你有一定的能力方能够胜任,才能接住人生中财富。</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曾有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p><p class="ql-block"> 一棵树木的培育都是从根部培育,一个人是否有德行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命里有多少财富,真正的来源不是靠烧香拜佛就能如愿的,一定是把自己的心养好。</p><p class="ql-block"> 十烧香九为财,其实财从善中来。为人有德,必能厚德载物,也能成就物。</p><p class="ql-block"> 为人有德天长佑,积善行德福气自来。人生的财富,都在于自己的修行,修好自己的那颗心,多做善事,多修德,德厚者,方能接住大财。</p><p class="ql-block"> 古语有言:“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p><p class="ql-block">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财富的积累也是如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修好自己的德,站好自己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上天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老天不会辜负每一份用心的人,财运的到来一定是给予那些准备好的人。</p><p class="ql-block"> 因此,作为一个人,烧香祈愿是人人希望梦想成真,现实都需要亲自践行,修好自己的心,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福气不请自来!</p><p class="ql-block">活得清醒且通透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众人烧香,皆有所求,</p><p class="ql-block">穷问富,富问路,</p><p class="ql-block">有富有路问劫数,</p><p class="ql-block">可不管哪一本经书,句句又都在劝我们要放下。</p><p class="ql-block">其实,大部分人到寺院,拜的不是佛,而是自己的欲望,没得到的,想得到,已得到的,想留住。</p><p class="ql-block">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太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是啊,人生的痛苦,在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然而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又见仁见智。</p><p class="ql-block"> 所以年轻的时候,我们时常迷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众人拜佛,我们也拜佛,众人烧香,我们也烧香,众人有所求,我们也有所求。</p><p class="ql-block"> 求发财,求消灾,求心想事成,求成了人生的常态。</p><p class="ql-block"> 欲望如潮水,我们满足一个,又催生一个,满足一个,又催生新的。</p><p class="ql-block"> 想要的越来越多,索求也越来越多,但日子不仅没有更自在,反而有了更多的煎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家常说:“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p><p class="ql-block"> 是啊,回看来时路,我们才发现,人活着,就是一团欲望。</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人烧香,拜的不是佛,而是自己的欲望,没得到的,想得到,已得到的,想留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是我们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念,让心越来越累,是我们的各种放不下,让痛苦越来越深。</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生,凡有所相,皆是虚妄。</p><p class="ql-block"> 一辈子,我们所遇之人,所历之事,都有因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任何结果都不是偶然的,但当所得非所求时,内心的不甘、不愿,就成了心病,让我们陷在了煎熬之中。</p><p class="ql-block"> 人这一生,拿得起是一种能力,但放得下却需要智慧。</p> <p class="ql-block">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p><p class="ql-block"> 就是告诉我们,上德之人,不刻意非要得到,不执着始终拥有,所以能活得轻松自在。</p><p class="ql-block"> 而下德之人,不仅想方设法得到,一旦得到,又害怕失去,心在各种焦虑中煎熬,殚精竭虑,反而失去了自在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叫上进,控制不好就会是一场灾难。</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想要的太多,执念太多,对自身反而是一种负累。</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老话常说,命里一尺,难求一丈。</p><p class="ql-block"> 老天的安排,都有其深意。若我们不接受老天的,一意孤行,只会自找麻烦。</p><p class="ql-block"> 与其烧香拜佛求发财,求如愿,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学会求自己。</p><p class="ql-block"> 让自己学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p><p class="ql-block"> 用心将自己该做的每件事,都带着负责任的态度,做到最好;该我们的,做好自己,一切都在来的路上;至于结果,就顺其自然,不是我们的,不强求。</p><p class="ql-block"> 这世上,他人想什么,我们控制不了,他人做什么,我们也强求不了。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心。</p><p class="ql-block"> 所以,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然后就放开心胸,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自己的小日子。</p><p class="ql-block"> 余生不长,不值得被现实所困。 现实很多时候就是试金石,让我们能更好的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然后放下包袱,自在前行。</p> <p class="ql-block">“顿悟的三大境界,让你明白为何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顿悟的三重境界:
</p><p class="ql-block">1️⃣ 察因果——世间不存在无因的遭遇。
2️⃣ 悟慈悲——最可怜的是那些不明因果之人。</p><p class="ql-block">
3️⃣ 超情绪——当你察觉到情绪时,就已经超越了情绪。 </p><p class="ql-block">⛰️真正的修行:
并非逃离尘世,而是于柴米油盐里悟道:
• 任花为花,任树为树。
• 让该到来的到来,该离去的离去。
• 残缺也是圆满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王阳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辈子,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但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也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 因为三观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理念认知也不同,造就了处世方式,也大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千人千面,千百种活法,千百样人生,谈不上谁对谁错,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罢了。</p> <p class="ql-block">佛教,这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宗教体系,承载着无数信众的心灵寄托与精神追求。它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无尽的慈悲,以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p><p class="ql-block">《菩提偈》惠能</p><p class="ql-block">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p><p class="ql-block">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p><p class="ql-block">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p><p class="ql-block">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p><p class="ql-block">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p><p class="ql-block">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p class="ql-block">菩提只向心觅,</p><p class="ql-block">何劳向外求玄?</p><p class="ql-block">听说依此修行,</p><p class="ql-block">西方只在目前!</p><p class="ql-block">“犹如莲花不着水”,莲花虽从水中长出,却不被水所沾染,这表示我们在世间生活,要能如同莲花般虽处于尘世之中,却不被世俗的烦恼、欲望、垢秽所玷污,保持自身的纯净与超脱;“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天空中运行却不会停留在某个固定的地方,这寓意着我们的心应如同日月般自在无碍,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的相,不为外在的种种所束缚,能以一种自在、空灵的状态去面对一切,不滞留、不执着呀,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佛家有言:</p><p class="ql-block">“肉眼看世界,全是名利;天眼看世界,无尽轮回;法眼看世界,皆是因果;慧眼看世界,俱是心幻;佛眼看世界,满是慈悲。”</p> <p class="ql-block">一方庭院,听禅音,悟禅意,心念,空了,远了</p><p class="ql-block">一师佛学禅语</p><p class="ql-block"> 有个小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看绿的草,红的花,倾听鸟儿的鸣叫,一盏茶,一本书,天地自然,如在眼前。</p><p class="ql-block">一方庭院深幽处,</p><p class="ql-block">半卷闲书一壶茶。</p><p class="ql-block">暂且做个清闲客,</p><p class="ql-block">静观流水送飞花。</p><p class="ql-block">富贵浮名草上霜,</p><p class="ql-block">须知真谛在烟霞。</p><p class="ql-block"> 我可能真是老了,非常向往田园生活,年轻的时候是不会这么想的,我想能有这样的向往,也算是一种心灵慰藉。</p><p class="ql-block"> 想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田园回归,他不隐居于青林翠竹之间,却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 他在田园也是身在红尘,</p><p class="ql-block">“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 class="ql-block">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 他的心已超脱了红尘。</p><p class="ql-block">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p><p class="ql-block">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p><p class="ql-block">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p><p class="ql-block">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p><p class="ql-block"> 在田园生活,可以酿造阳光心态:你改变不了工作的烦恼,但可改变了事实,但可以改变土地的平整;你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杂草的生存。</p><p class="ql-block">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而陶渊明生活在遥远的魏晋南北朝却早已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并践行着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古人也罢,今人也罢,都渴望回归于平淡,“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真正物我两忘,心灵上真正升华者才是真隐。</p><p class="ql-block"> 怀一颗素素的心,虔诚地去搭建心灵庭院,听禅音,悟禅意,何为菩提?亦为人,亦为物,亦为一种心境。心念,空了,远了,尘缘,抹了,去了......</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这段话点醒了无数人:“你心地善良,从未作恶,为何总是遇事不顺?你以为是老天在故意为难你、折磨你。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只有通过了上天的考验,才会时来运转。你经历的累累伤疤,将来会成为你最硬的铠甲。凡是让你痛苦的,都是来渡你的,越是不顺的时候,越要沉得住气,忍得住岁月的千刀万剐,才配得上这个世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 很多人以为善良就理应顺遂,其实老天发考卷从来不看人品。 </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被当质子囚禁,朱元璋称帝前要过饭,褚时健 74 岁出狱还能种出 “褚橙”。 你现在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可能是为了让你学会精打细算;你被同事排挤孤立,或许是训练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些深夜哭湿的枕头,终将成为你第二天微笑的底气。 云南女校长张桂梅,年轻时丈夫癌症去世,自己重病缠身,却在山沟里建起免费女高。 她说:“要不是吃过那些苦,我根本撑不起这么多孩子的未来。” 普通人家的孩子更要明白这个道理。别人三代积累的财富,你想靠十年寒窗超越,除了拼命还要能扛住摔打。 快递员暴雨天摔烂包裹,外卖员被投诉扣钱,小店主疫情三年硬扛房租,这些才是真实的人生考场。 老天给的好运都标着价码,你现在熬的夜、流的汗、咽下的委屈,都在攒兑换惊喜的积分。就像种地要先翻土施肥,暴雨冲垮的田埂,来年会变成更肥的沃土。 静下心想想:你羡慕的成功人士,谁没在泥潭里打过滚?咬牙挺住的人,迟早能等到命运开闸放水的那天。</p> <p class="ql-block">当今佛教的乱象</p><p class="ql-block"> 佛教是出世之教,本应远离尘嚣、不染世事以修心悟道为宗旨。但当今寺院太世俗化了,搞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p><p class="ql-block"> 其一,寺庙规模超级大,外表富丽堂皇,居住设施很高档,生活品质太奢侈堪比皇家。一座道场,动辄投资千万,乃至数亿计,耗费社会资源,违背了世尊教导的“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的训诫,历史上发生的三武一宗的大法难,就是寺庙经济太繁荣造成一场场浩劫,应当引以为戒。</p><p class="ql-block"> 其二,道风松驰,经师不讲经,法师不传法,禅僧不习禅,律师不研律,清规戒律形同虚没。寺院热衷于搞法会、搞各类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会,日日俗务缠身,做的事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这样下去,如何能荷担如来家业,如何消化信众的种种供养呢?</p><p class="ql-block"> 其三,佛门里“粥饭僧”过多,大多数人为利养才出家,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僧人比比皆是。佛经里有对这些俗僧的活灵活现的形象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如来灭度后,多有众生皆作是念:沙门法中安逸快乐,我等何不各共出家,出家之后唯行三事,一常周旋往来白衣舍,二唯贪著利养自活,三长养肌肥无有福慧。行是三事,不修余业,头陀细行妙法,多皆废捨,復不读诵如来妙典。”末法时代多数人混迹佛门,不诵经不坐禅,仅仅图个清闲享受,养得肠甘脑肥细腻滑嫩,招人亲近喜欢,这怎么行呢?</p><p class="ql-block"> 其四,多数道场不以修行为重,但以化缘敛财为主,这么做是信仰滑坡的表现。住持一方,应发心弘化一方,而不应该为生活忧衣忧食,搞得神鬼不安。其实只要一心修行,生活费用根本不用操心。佛经中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但能一心行道,终世不念衣食所须,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光明,其中一分供诸弟子。假使一切世间人皆出家,随顺法从,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p><p class="ql-block"> 其五,寺庙里女众太多,当今社会多元化,女居士常年在寺庙居住修法,俨然以寺为家了。依据戒律,女性在寺庙居住不可以的,不得已才广开方便法门。每到举办法会期间,寺庙就变成“女儿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寺庙里阴盛阳衰,不是佛教兴盛的表现,而是佛法衰落的兆头。佛经记载,阿难问佛:“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告阿难:莫与相见。阿难又白:设相见者又如之何?佛言:莫与共语。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佛言:当自检心。个别禅宗寺院竟然允许女众进入禅堂,与比丘僧同居一堂平起平坐,共修菩提,这样是不是过分?</p><p class="ql-block"> 其六,有些寺庙只收徒弟,不教弟子。他们虽然出了家,但师父对徒弟疏于管教,即不教规矩戒律,又不教诵经坐禅,看似出家实则与俗人不别。巜菩萨善戒经》云:“旃陀罗等及诸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堕三恶道中。为师不能教呵弟子则破佛法,必定当堕地狱之中,为名誉故聚畜徒众,是名邪见名魔弟子。”收了徒弟一定要慈心善护教其修行,具足威仪,如是则善莫大焉,为师之道其不慎乎!</p> <p class="ql-block">百岁高僧临终揭秘: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可惜多数人不知道! 只有两个字,便是——“内求”。 </p><p class="ql-block"> 人这一辈子,想要改变命运的康庄大道,从始至终都只有一条:停止外耗,开始内求。 弘一法师圆寂前,曾在病榻上写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八个字,恰是他一生向内求索的注脚。 </p><p class="ql-block"> 从锦衣玉食的公子到芒鞋破钵的僧人,他舍弃的是外界的浮华,拾起的是内心的丰盈。 世人总爱问命运几何,却少有人像他那样,在晨钟暮鼓里照见自己。</p><p class="ql-block"> 他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意思是若总盯着外界的表象追寻,哪怕目标近在眼前,也会被心障隔成天涯。那些困在得失里的焦虑,纠结于评判的惶惑,说到底,都是向外攀缘的执念。 他在虎跑寺断食时,曾每日记录心迹:“今日杂念稍减,观呼吸渐匀。”内求从不是一场顿悟的奇迹,而是在柴米油盐般的日常里,一点点剥离心尘的过程。就像他练字,从锋芒外露到圆融温润,笔墨间的变化,恰是内心修炼的轨迹。 </p><p class="ql-block"> 有人不解他为何抛却俗世繁华,他只淡淡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内求到深处,原是跳出小我的局限,在关照内心时,自然生发出对世界的慈悲。这份慈悲,让命运不再是独善其身的算计,而成了与万物共生的温柔。 当我们不再追问“为何是我”,转而思考“我该如何”,便是内求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就像弘一法师面对时局动荡,始终以“随遇而安”的心境处之,不是妥协,而是在认清局限后,依然守住内心的光亮。 心若澄明,世事自会清明。那些向外追逐的疲惫,终会在向内观照的片刻,化为滋养生命的清泉。 愿你在每个清晨醒来,都能与自己的内心相对,在一呼一吸间,触摸到命运最本真的温度。这样的内求之旅,你愿意与自己同行吗?</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如果你试图教会一头猪去做人,猪累,你更累。正所谓,横财不富穷人命,妙药难医冤孽病,烫死猪,翻咸鱼,雕朽木,扶烂泥,这些通通都是不懂规矩。一定要记住:</p><p class="ql-block">医逢信者但可救,</p><p class="ql-block">道遇无名枉费心,</p><p class="ql-block">甘露不润无根草,</p><p class="ql-block">妙法只渡有缘人。” </p><p class="ql-block"> 这番话藏着处世的通透,恰如弘一法师所说“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提醒我们不强求不属于自己的缘分,不纠缠于无谓的消耗。 生活中,我们总在为不愿同行的人耗费心神,却忘了弘一法师“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的智慧。就像月光温柔普照大地,却从不会执着于照亮每一粒拒绝接纳的尘埃,强求的善意只会让自己陷入内耗的泥沼。 “有缘人”的缘分,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追逐,而是彼此心灵的呼应。弘一法师晚年讲经弘法,只对诚心求法者倾囊相授,他说“心诚则灵”,这份真诚便是缘分的钥匙。没有这份发自内心的接纳,再深的道理也难以扎根心底。 真正的善意,是懂得适时放手的从容。就像农夫不会在寒冬里强迫种子发芽,而是静待春回大地的自然苏醒。弘一法师出家后,对不愿理解自己选择的亲友从不辩解,只是安然走自己的路,这便是对“不强求”最好的诠释。 这份清醒,不是冷漠的旁观,而是对他人节奏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精力的珍惜。把热忱留给愿意回应的人,把温暖给懂得珍惜的人,生活才能少些纠缠,多些安宁自在。 弘一法师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好的关系从不需要费力维系,缘分到了自然相聚,缘分散了坦然相送。不执着于改变他人,才能在岁月里活出自己的从容与通透。 愿都能参透这份缘分的真谛,不强求、不执念,在岁月里与有缘人温暖相伴,和无缘者淡然相离,让心常自在,让生活常安宁,岁岁无忧,喜乐随心。</p><p class="ql-block"> 佛家很通透的一段话: 知道感恩,岁月才有温暖。 活着是一场修行,真正的修行不是在言辞中,而是在一颗真诚、向善的心里。 这让我想起弘一大师的箴言:“感恩之心,能解千愁。” 年少时,我曾深陷低谷——失业数月,日子像灰暗的牢笼,整个人消沉不已。 好友阿强见我潦倒,二话不说介绍工作,还陪我熬夜赶工简历。 那一刻,他暖心的帮助,让我明白生活不止风雨,更有温情涌流。 从那以后,我学着感恩小细节: 一杯热茶、一个微笑,都成了修行路上的光。 正如佛陀开示:“一切福德,源于心念之善。” 人生的真谛,就在放下计较、用真诚温暖他人。 如今,我常回想那段经历——是感恩让我脚步轻快,活出生命的厚度。 愿你我怀抱这份善意,让每一天都如春暖花开。 祝福你前路光明,心永远清澈似泉! </p><p class="ql-block"> 恨怨恼怒烦,真是人生五毒丸,沾上就没好事。生活像万花筒,总有不如意,有人就爱怨天尤人,怪这怪那,却不想想自己哪儿做得不对。 这些负面情绪就像毒草,在心里疯长,腐蚀我们的身心。科学家都说了,生气会让皮肤长斑、得胃病,还伤肝,影响免疫系统。生气时人容易冲动,做出错误决定,得罪人,影响人际关系。 民国的王凤仪老先生说得好,“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就要命”。咱可得尽量远离这五毒丸,多找自己的问题,心平气和,守护好自己的健康。</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曾言:别让任何人消耗你的能量,即便是至亲也不例外。守护自身内心的力量,不被外界过度力量从不是隔绝外界,而是如庄子“心斋坐忘”的境界,于喧嚣中留一份清明。面对至亲的期待与牵挂,不必全盘承接或激烈反驳,带着觉察分辨哪些是爱意本真,哪些是执念投射,让心有喘息的余地。 庄子推崇的“安之若命”,从不是消极屈从,而是看清可控的本心与难控的外物。守护能量,便是在亲密关系中守住这份清醒——不因愧疚而勉强迎合,不因爱重而模糊自我的边界,让心在体谅中不失分寸。 如同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与至亲相处亦需留白。过度背负对方的情绪与期待,恰似刀刃硬抵筋骨,既伤了自己也难久持,温柔却坚定的边界,才是能量最安稳的屏障。 内心的平和从不是孤立的姿态,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独立,反而让关系更显纯粹。当我们守住自身能量,方能以从容之心回应爱意,而非在疲惫中让爱沦为彼此消耗的枷锁。 能量的守护终是为了更好地奔赴。如庄子向往的“逍遥游”,从不是逃离尘世,而是在认清关系的本质后,仍能带着爱与清醒前行,让心在自洽中积蓄温暖与力量,从容生长。 愿在人间烟火的牵绊里,如庄子般守得住内心的清明笃定,不让能量在纷扰中虚耗,让每一份热忱都滋养真心所向,在爱与边界间自在舒展,温暖前行。</p><p class="ql-block"> 醍醐灌顶的一段话:哪怕你是家里唯一有觉知的人,也不要想着去改变家人,因为,人这辈子最难的修行,是含着泪光,看着至亲撞南墙,目送挚爱走弯路。 说教是裹着糖衣的毒药,疼痛才是灵魂的刻刃,再真的道理也敌不过头破血流的领悟,再深的智慧也替不了切肤蚀骨的成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对方碰得鼻青脸肿时,递上敷伤的良药,而非指责的刀刃。 有些路注定要独自跋涉,有些跟头必须亲自摔过。伤口里长出的铠甲才最坚硬,疼痛中开悟的道理才最深刻。旁观者的清醒永远隔着一层玻璃,唯有亲历者才能尝到生活最真实的滋味。 沉默的陪伴胜过千言万语的教导,就像春雨浸润泥土从不喧哗。允许他人走自己的弯路,是比爱更深的慈悲。老鹰推雏鸟坠崖不是残忍,而是明白飞翔的本领只能在坠落中习得。 最深的智慧往往以最朴素的姿态存在:递茶的手比说教的嘴更暖,擦拭伤口时滚落的泪比"早告诉过你"更有分量。成长从不是被道理点亮的灯笼,而是自己亲手点燃的火把,哪怕火焰会先灼伤手指。 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你们的孩子并非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血缘捆不住灵魂的轨迹,就像园丁剪不了大树的年轮。那些看似弯路的脚印,最终会连成只属于他自己的地图。 因此,真正的爱是守望者的姿态——站在目光能及之处,不阻拦风暴,但永远亮着归航的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