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巴马传统养生与现代医学的双重密钥

㚵姐

<p class="ql-block">巴马长寿博物馆,是全球唯一以长寿为主题的特色场馆。馆内,泛黄的老照片、详实的文字记载与珍贵的实物展品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巴马的长寿传奇,也悄然揭开了巴马长寿文化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我们前往百鸟岩游览地下暗河——这里是盘阳河注入红水河前的最后一处伏流出水口。小艇在平静的盘阳河面上缓缓前行,很快便驶入一段未经修饰、蜿蜒曲折的暗河。对于这份纯粹的原生态,大家似乎更感兴趣,或许是不愿打破暗河的静谧,每个人都安静地聆听着随艇导游轻声讲解。刚进洞时,洞顶尚有几米高度,越往深处,洞顶愈发低矮,若非船工经验丰富,不少地方稍不留意便会撞到头。随着小艇深入,洞内光线逐渐变暗,有些区域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正当众人疑惑时,眼前忽然亮起一道微光,原来是洞顶的天窗;之后,光线便在明暗交替中反复切换。水面平静如镜,明亮处可见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石鹰、石柱、石幔、石观音菩萨等景观目不暇接,“水上芦笛”“洞中九寨”的美感在此刻尽显。导游说,每当朝霞初升或夕阳西斜,成千上万只岩燕会飞出洞口贴水嬉戏,场面蔚为壮观,“百鸟岩”也因此得名。遗憾的是,我们此行只见到洞顶有数百只蝙蝠栖息。</p> <p class="ql-block">随后抵达的长寿村,商业化痕迹已十分浓重。新建的楼房占据了盘阳河岸边,我们仅在村边拍照留念,并未前往拜访长寿老人便匆匆离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午后,我们来到百魔洞——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溶洞,地下河贯穿其中。据讲解,百魔洞地处一条切穿地幔层的断裂带,地磁强度远超普通区域:全球平均地磁水平约为0.25高斯,而洞内核心区域地磁可达0.85高斯。有专家推测,长期生活在这样的高地磁环境中,或许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这可能是当地百岁老人数量多且高龄仍身体硬朗的原因之一。不过客观而言,目前关于地磁与长寿的研究多停留在观察和初步实验阶段,既缺乏确凿的大规模临床数据支撑,也没有长期跟踪结果证实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即便对于磁疗的效果与安全性,医学界至今也未形成广泛共识。因此,对于这类人云亦云的说法,我暂不做评价。</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巴马之行,让“长寿密钥”的轮廓逐渐清晰:先天的长寿基因、繁茂的绿植、洁净的空气、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悠然的生活节奏、劳逸结合的劳作环境、富含碳酸钙溶岩的弱碱性水、独特的地磁作用……这些都是构成巴马长寿现象的重要元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未进行商业开发前,巴马的确是一片纯天然的净土,村民过着淳朴甚至略带原始的生活。但如今,大规模的商业开发让这里成为了人口密集之地。即便在非节假日,百魔洞也已是人满为患,很难想象节假日时会是怎样的拥挤景象。更让人深思的是,许多身患重疾的人前来此地疗养,病人的排泄物、飞沫等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当地的“原生态”食品能否满足激增的需求?长期饮用碳酸钙含量高的水对肾结石的形成有何影响?地磁对生物电的干扰是否确实有利于健康?一系列问题萦绕在我心头,或许是杞人忧天,但这些疑虑始终无法消散。</p> <p class="ql-block">此前,我参加了由广东龙城医院主办的“瑞士GCLS长寿医学国际论坛”。为期两天的论坛秉持“东西方的融合之道”的健康老龄化策略,邀请了瑞士日内瓦长寿科学学院院长及专家团队、英国等12个国家的老龄化研究专家,以及我国老年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与众多业界人士参会。论坛主题丰富新颖、颇具前瞻性,涵盖“医学生物技术在抗衰老中的应用”“连接中西方,将长寿科学教育带入中国”“再生讯号:治疗性胜肽的新兴作业”“日本抗衰老研究”“GLPI/GIP对脑衰老的影响”“人工智能疾病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从中医视角看衰老相关疾病与抗衰老”等24个专题讲座,全方位地向与会者呈现了现代医学在长寿领域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先进的基因检测设备能捕捉到DNA链上的细微异常,为潜在健康风险提前预警;细胞治疗技术在实验室中不断突破,试图为衰老的机体注入新活力;医护团队构建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从体检到康复,以科学流程守护生命质量……这些,便是现代医学给出的“长寿密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巴马的传统养生智慧,到现代医学的监测、管理与干预,我仿佛看到了二者共同指向的答案:无论是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还是依托科技的生命守护,最终目的都是让生命在岁月流转中,不仅能活得长久,更能活得丰盈而有质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