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柔之胜刚—学道德经第78章 </p><p class="ql-block">【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p><p class="ql-block"> 【译文】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能这样做。所以有道的人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是国家的君主;能为国家承受祸患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是在反说一样。</p><p class="ql-block">本章分二层来论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第一层借水之形象论证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认为水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天下再也没有像水这样的东西合于道了。水放在圆的器具里它就圆,放在方的器具里它就方;用泥土一堵它就不流了,挖个缺口它就流出来。试想,世间万物还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吗?没有。然而就是这柔弱的水,一旦发起威来,无坚不摧,无攻不克,一样可以惊天地,泣鬼神,震撼人心。然而知易行难,大家都明白水的特性,但生活中去应用却很难。主要是人们都不甘心处于柔弱的地位,处处要强,事事争胜,有太多太高的欲望,为争名利所累。尤其是血气方刚的人,无法忍辱负重,柔弱对他们来说实在很难 。</p><p class="ql-block">第二层由水之柔弱能胜刚强的道理,进一步引申到政治领域。要领导者以柔弱自处,承受国家之垢病、国家之灾难。从表面上看,领导者承受了国之垢病、天下之灾难,人人都可以指责他、辱骂他,是柔弱无能的表现,实际上恰恰体现了领导者的强大。领导者更应去掉争强好胜之心,有纳污含垢的雅量与胸怀,承担起国家安危的责任,这样的领导者看似地位卑下,实则最能保持其崇高与伟大。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伟大的领导者,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样伟大的人物更多。他们不但要面对敌人的攻击,还要面临党内一些同志的误解和误判,在各种的打击之下,仍不改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初心。毛泽东在1927年11月,遭到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错误指责,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1932年10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会后,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毛泽东同志的离开领导职务后,仍为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最后终于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了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国元勋刘少奇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不幸蒙冤致死。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仍以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向党中央建议“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高度评价刘少奇同志的光辉一生。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和功勋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铭记。彭德怀元帅在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期间,勇于直言,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提出批评,遭到错误的批判,并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免去国防部长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四人帮”严重迫害,他据理斗争,坚贞不屈,由于长期的摧残和折磨,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公无私,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勇于担当,坚持真理,敢于为人民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发声,虽遭迫害,但不改初心,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老子对柔弱胜刚强规律的认识,反映出老子辩证思维方法的先进性,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它告诉领导者一方面,不能一味依恃强力,而应该像水一样,以柔和来赢得人民的尊崇。另一方面,告诉领导者应该敢于担当。这是一个领导者是否能让百姓心服口服,让人民心甘情愿地团结在自己身边的重要品质。</p><p class="ql-block">(朱世岱写于2025年9月23日)</p> <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16日,环华骑游第222天,共骑行24574公里。当日,在台湾省台东市一带骑游。</p> <p class="ql-block">抄写道德经第78章</p> <p class="ql-block">《环华骑游记》第十八章 台湾段 </p><p class="ql-block">第222天 2017年12月16日 来到知本镇(隶属台东市)</p><p class="ql-block">2、徒步环岛父子</p><p class="ql-block">我对台湾青年的印象不错。开始是在江苏电视台的“非诚勿扰”节目中认识的,那些相亲的台湾青年,特别是那些小伙子,几乎个个都是文质彬彬的。我在2014年环华骑游经过丝绸之路段时,曾遇到三位台湾青年。其中二位是台湾的高三男学生,他们是与大陆的几位车友一同骑游丝绸之路的。还有一位是台湾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廖采孺,她独自从台湾乘飞机到广州,从广州骑车到西安,从西安再骑到乌鲁木齐,然后飞到法国,准备骑游欧洲。她临别时那句深情的:“朱伯伯再见”,几乎让我落泪。她是我遇到的无数女骑友中最强悍的。我当时有些疑惑,为什么这样的奇女子不是来自辽宁,而是来自台湾。是什么样的家庭、社会环境造就了她。</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8点多,从台湾最南面的鹅銮鼻公园出来,10点多,骑至屏东县满州乡一带。见前面有两个人,一高一矮,一壮一瘦,背着旅行包,约以5公里的时速前行。我追上他们,下车主动搭话。</p><p class="ql-block">“你们好,这是往哪里去?”</p><p class="ql-block">“台北。”</p><p class="ql-block">“你们是一家人?”看样子他们像是父子。</p><p class="ql-block">“是的,他是我的儿子。”</p><p class="ql-block">“您今年多大年纪?”</p><p class="ql-block">“50岁。”</p><p class="ql-block">“贵姓?”</p><p class="ql-block">“姓李。”</p><p class="ql-block">“儿子上初中了?”</p><p class="ql-block">“是小学6年级,13岁。”</p><p class="ql-block">“你们这是徒步环岛,已经25天了?”我看到父子二人的背包上写着。</p><p class="ql-block"> “是的。”</p><p class="ql-block"> “家在台北?还得20多天才能到吧?”我估算一下,现在所在的位置仍是台湾的南端,他们才走了半程多点。</p><p class="ql-block"> “是啊。”</p><p class="ql-block">“儿子走这么远的路,你的妻子放心吗?”</p><p class="ql-block">“她放心,这是我的小儿子,去年我妻子同大儿子也完成了环岛徒步,今年轮到我和小儿子了。”</p><p class="ql-block">“你们一家人实在是太强了。”</p><p class="ql-block">他向我伸出大拇指说:“您也是环岛行吧,我看前面过去了几位骑行的,你们是一起的吧?加油!”</p><p class="ql-block">“是的,我们都是辽宁的,来环岛骑游。”</p><p class="ql-block">我刚才因为多拍了几张照片,已经拉在后面了,现在拉得也就更远了,不能再耽搁了,十分不舍地与父子二人道别。</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团队骑游的局限,如果是单车独行,我一定会对父子二人进行深度采访,他们背后感人的故事一定不少。特别是没能与他的小儿子聊上几句,感到很遗憾。 </p><p class="ql-block"> 我骑上单车,追赶队伍,豁然开朗,有关台湾女骑友廖采孺的迷,突然有了正解。无独有偶,台湾决不会只有李氏父子环岛徒步,一定还会有王氏、张氏、孙氏等众多父子或母子通过徒步、跑步、骑行、登山等方式去磨炼身心。</p><p class="ql-block">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廖采孺的父母很可能在采孺小的时候,就对她进行吃苦耐劳的训练,不然不可能在其22岁时就突然变得超乎寻常的强大,敢独自万里骑游,敢在夜晚独自住在国道下面的涵洞内睡觉。</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的维新派代表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我为在中国的台湾省有如此深悟家庭教育的父亲、有如此顽强的儿子,而感到骄傲,他们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