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转眼又至深秋。公园里的荷花,历经抽芽、盛放到凋零,生命的轮回悄然上演。这景象总引人深思:生命可往复,时光却永不倒流,因而“当下”二字,便显得格外珍贵。一切值得珍惜的,都在此刻。心有所感,我提笔画下一幅油画《残荷》。技法虽显生涩,难与专业画家比肩,但当它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和网络平台时,竟收获了不少点赞、评论与收藏。这份意外的共鸣,让我心头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说起绘画,我既非科班出身,也未曾受过系统训练,纯粹源于一份业余的热爱。这份痴迷是否与生俱来?我也说不清。只记得童年时,便对小人书上的插图着了迷。生于农村,家境清贫,又逢“文革”动乱,中小学课业近乎荒废,想正经学点东西,实在艰难。即便如此,也压抑不住心中对画画的渴望,书本的空白处,常被我胡乱涂鸦填满。在省城工厂做工的姐姐,察觉了我的喜好,便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给我寄回水粉颜料。中学时,镇上照相馆的师傅擅长素描,靠为人画像挣钱。课余我总爱跑去观摩,对他那化平凡为神奇的技艺羡慕不已。于是,利用有限的条件,我开始了练习。学校的板报,乃至村里“批林批孔”的宣传墙报上,都留下了我的笔迹。</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我参军入伍,在武警县中队服役。机缘巧合,与县文化馆的美工董老师成了朋友。从他那里,我汲取了不少绘画知识,得以在为连队出板报时小试身手。八十年代中期,我考入军校。那是一个生机勃勃、求知若渴的年代。军校图书馆里浩瀚的资料与画册,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无奈所学专业与美术无关,绘画的爱好,便只能停留在为学员队出板报的层面。倒是这期间陆续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被原部队宣传处领导发现,毕业后便将我选调至总队机关。自此,我从宣传干事起步,历经营、团、师职政工岗位。职责所系,案牍劳形,我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想画画的事了,以至于身边的同事、领导,几乎无人知晓我曾有此爱好。</p><p class="ql-block"> 2015年,我如期退休。如何让退休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这成了摆在我面前的新课题。身处上海这座国际都市,一大便利便是看不完的画展——古今中外,古典当代,国有民营的美术馆博物馆星罗棋布。只要有心,艺术的盛宴永不落幕。一次,上海博物馆推出欧洲艺术大师伦勃朗作品展,我反复前往观摩数遍,大师笔下的光影与神韵,深深撼动了我,那种直抵心灵的感受难以言表!潜藏心底数十年的绘画热情,瞬间被唤醒、被激活:我的退休生活,终于有了清晰的方向。于是,购置画具,重拾画笔,开始了新的“涂鸦”。本就基础薄弱,加之荒废数十年,重执画笔,俨然成了“小白”。所幸生逢盛世,资讯发达。网络上针对零基础学员的课程随时都能刷到。我便沉下心来,老老实实从头学起、练起。从素描造型到色彩表达,从铅笔、钢笔到布面油画,从室内临摹到户外写生,逐一尝试,在试错中积累心得。有次,我偶然在网上看到著名钢笔画家徐亚华老师的作品,其技艺之精湛、意境之深远,令我惊叹不已——钢笔画竟能如此出神入化!心向往之,便冒昧发去私信,询问可否登门拜访?未曾想,老师竟爽快应允。于是,我专程从上海赶赴湖州求教,现场观摩其作画过程。归来后,钢笔画便成了我新的探索领域。就这样,绘画,重新成为了我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回顾这段跨越数十年的业余“涂鸦”之旅,有几点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1. 兴趣是“充电宝”:它让退休时光充盈饱满。当画笔在纸上游走,心便随之沉静,渐入一种近乎禅定的美妙境界。</p><p class="ql-block"> 2. 热爱不怕“迟到”:即便中途搁置数十载,重拾旧爱,依然能从中发掘无穷乐趣,证明热爱本身具有穿越时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3. 分享能放大快乐:不惧“献丑”,常将习作晒于朋友圈与网络。勤练必有进益,偶有作品见诸杂志,收获朋友们的认可与鼓励,既分享喜悦,亦愉悦己心,快乐便在这互动中成倍增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