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中学652班老同学山西行之九(云冈石窟)

洪永勇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3日,秋分。大同市多云,11—19摄氏度。老同学们今天游览了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云冈区云冈镇,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它以宏大的造像规模、多样的艺术风格(早期犍陀罗风、中期汉化风)和丰富的历史信息著称,尤其是“昙曜五窟”(16-20窟)的雄浑主佛、第6窟的佛传故事浮雕、第12窟的“音乐窟”伎乐造像,都是不可错过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由昙曜高僧主持开凿,历经多位皇帝持续营造,至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基本完成,唐、辽、金、明、清等时期也有修缮和增建。</p><p class="ql-block">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佛龛约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融合了印度、西域及中原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冈模式”。早期的昙曜五窟,造像高大雄浑;中期石窟雕刻精美,题材丰富;晚期洞窟则更加注重细节和写实。</p><p class="ql-block"> 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昙曜雕像,位于云冈石窟景区入口处,是为纪念北魏高僧昙曜而建。</p><p class="ql-block"> 昙曜是云冈石窟的“开创者”,他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主持开凿了云冈石窟最早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这五窟的主佛分别象征北魏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位皇帝,开创了“皇帝即佛”的造像模式,奠定了云冈石窟皇家石窟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雕像由中国写意派雕塑大师吴为山设计,高3.8米,以乌铜铸造,呈现出昙曜清瘦高挺、衣袂飘逸的形象,生动体现了他作为高僧的睿智与开拓精神,是云冈石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礼佛大道景观。</p><p class="ql-block"> 礼佛大道两侧矗立着多根石柱,石柱上雕刻着众多佛像,底部以大象造型为基座,整体设计充满佛教文化气息。它是云冈石窟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出庄严的礼佛氛围,引导游客从世俗空间逐步进入佛教艺术的神圣领域,同时也展现了云冈石窟融合建筑与佛教艺术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云冈石窟的祈福树景观。</p><p class="ql-block"> 游客们会在红色祈福带上写下心愿和祝福,系在树上,以此寄托对生活、健康、学业等方面的美好期许。它不仅是云冈石窟景区内具有互动性和文化寓意的景观,也体现了游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景区中富有烟火气和人文情怀的一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祈福树外围的北魏历史文化浮雕墙。</p><p class="ql-block"> 浮雕墙以生动的雕刻展现了北魏时期的历史场景、人物风貌与佛教文化元素,包括北魏皇室的礼仪活动、佛教造像的演变过程等内容。它通过艺术化的呈现,再现了北魏的社会风貌和云冈石窟开凿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游客了解北魏文化与云冈石窟历史渊源的直观载体,也为景区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引路菩萨雕像。引路菩萨是佛教文化中的形象,寓意为引导众生走向觉悟、通往极乐之境。该雕像位于云冈石窟景区的景观带中,造型典雅,手持象征智慧与光明的法物,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庄严与慈悲,也为景区增添了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是游客了解佛教文化和云冈石窟艺术内涵的一处具象景观。</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灵岩寺景观。</p><p class="ql-block"> 灵岩寺是仿北魏风格建造的建筑群,位于云冈石窟景区内的水上平台,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重现了北魏时期的寺院风貌。它不仅是云冈石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通过建筑艺术展现了北魏的宗教建筑特色,为游客营造出浓厚的历史与宗教氛围,是了解云冈石窟历史背景和北魏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1窟和第2窟是一组双窟,位于石窟群的最东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第1窟(石鼓洞),平面呈长方形,中央有方形立柱,柱四面各开一龛,窟顶为穹隆顶。</p><p class="ql-block"> 主佛为释迦牟尼,周围环绕弟子、菩萨等造像。造像风格较圆润,服饰线条流畅,体现了北魏中期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 窟内四壁和顶部有精美的浮雕,包括佛本生故事、供养人等题材,内容丰富,雕刻细腻。</p><p class="ql-block">第2窟(寒泉洞),因窟内有一清泉而得名,泉水清澈甘冽,为石窟增添了灵动之气。</p><p class="ql-block"> 与第1窟类似,中央有立柱,柱上开龛造像。主佛为弥勒佛,造像姿态端庄,神情肃穆。</p><p class="ql-block"> 两窟造像整体风格协调,是研究北魏石窟建筑和造像艺术演变的重要实例,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在中原地区的融合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这两窟共同构成了云冈石窟东部区域的开篇,为游客了解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风格和石窟建筑形式提供了典型样本。</p> <p class="ql-block">  古道车辙——是古驿道参合径的遗迹。现存车渠宽1.3米,车壕深0.16米,为金代以前铁轱辘车的轨迹。它是大同经武州山石窟寺通往参合口(今右玉杀虎口)的古驿道遗存,从汉代起就是大同通往内蒙古的重要通道,也是北魏定都平城时代丝绸之路最东端的道路。车辙是古代车辆长期碾压岩石地面形成的沟壕,见证了当时商贸往来的繁荣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对研究古代公路发展史、交通工具演变及丝绸之路走向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3窟(灵岩寺洞)——是云冈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崖面高25米,开窟面宽50米。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上石壁10米以上有12个梁孔,原可能有木构大阁。洞窟分前后室,前室上层左右各雕一塔,中部凿方形窑室,主像为弥勒菩萨;后室中央有佛坛。</p><p class="ql-block"> 后室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三尊造像体态丰满圆润,具有隋唐时期的衣冠服饰和造像风格,为北魏以后加刻。</p><p class="ql-block"> 窟内地面有大规模人工取石及开凿洞窟的施工痕迹,为研究石窟开凿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出土了大量陶片、瓷片、石雕、钱币、建筑构件以及少量动物骨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4窟(塔庙窟)——一门两窗,平面呈方形,中央雕中心塔柱,窟门上方左右各开一个明窗,拱门和明窗呈倒“品”字型结构。</p><p class="ql-block"> 中心塔柱四面均为一佛二菩萨立像,佛像高约5米,展现了北魏晚期“褒衣博带”的汉化风格。东壁交脚弥勒像轮廓保存较完整,高约6米,是云冈石窟中期弥勒造像的典型代表。窟顶东端可见团莲与飞天,上层中央还有云冈石窟唯一的花鸟鱼草主题浮雕。</p><p class="ql-block"> 南壁有正光年间(520-525)“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是云冈石窟目前发现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该窟也是云冈石窟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代表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5窟是中期石窟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今天因修缮而未开放。</p><p class="ql-block"> 洞窟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窟内中央雕凿出方形立柱,立柱四面各开一龛,龛内造像布局丰富。</p><p class="ql-block"> 主佛为释迦牟尼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之一,佛像面容丰满,神情庄严,服饰线条流畅。佛的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姿态雄浑。周围环绕着弟子、菩萨、飞天等造像,雕刻细腻,细节丰富。</p><p class="ql-block"> 第5窟造像体现了北魏中期石窟艺术“褒衣博带”的汉化风格,是佛教艺术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当时石窟雕刻技艺的精湛水平。</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6窟是中期石窟的艺术巅峰,被誉为“云冈第一伟窟”,以精巧的“塔庙窟”结构和繁复的佛传故事浮雕闻名。</p><p class="ql-block"> 洞窟中央矗立着一根高约15米的方形塔柱,塔柱分3层,每层四面均开龛造像,从底部到顶端整体雕刻连贯,形成“塔中有佛、佛绕塔生”的独特布局。</p><p class="ql-block"> 塔柱四面及洞窟四壁布满佛传故事浮雕,涵盖“释迦牟尼诞生”“出游见苦”“降魔成道”等关键场景,人物动态生动、细节刻画入微,如太子骑马、飞天环绕等画面,堪称北魏浮雕艺术的“活教材”。</p><p class="ql-block"> 造像服饰已明显呈现“褒衣博带”的中原汉化风格,衣褶线条流畅飘逸,与早期“犍陀罗式”的雄浑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云冈石窟艺术向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9窟和第10窟是一组中期双窟,是云冈石窟艺术从早期雄浑向中期精细演变的典型代表,合称“音乐窟与舞蹈窟”(第9窟偏音乐元素,第10窟偏舞蹈元素)。</p><p class="ql-block"> 第9窟(阿閦佛洞)——洞窟前室雕有仿木构建筑的檐柱、瓦垄,极具中原建筑特色;后室主佛为阿閦佛,造像面容圆润,服饰呈“褒衣博带”式,体现汉化风格。</p><p class="ql-block"> 窟内四壁布满“千佛”浮雕,顶部有精美的飞天、莲花纹装饰,南壁门拱上方雕刻着手持各类乐器的伎乐天,是研究北魏音乐的重要素材。</p><p class="ql-block"> 第10窟(毗卢佛洞)——与第9窟对称,前室同样仿木构建筑,后室主佛为毗卢佛,造像风格与第9窟一致,体现中期石窟的统一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壁门拱上方雕刻着姿态各异的舞蹈天人(飞天),动作舒展灵动;窟内还存有供养人浮雕,记录了北魏贵族的服饰与礼仪风貌。</p><p class="ql-block"> 两窟通过“建筑+造像+音乐舞蹈浮雕”的组合,完整呈现了北魏中期佛教艺术与中原文化、西域艺术的融合,是云冈石窟“中期汉化风格”的标杆洞窟,也是游客感受北魏宫廷艺术与宗教文化交融的核心景观。</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音乐窟”特指第12窟,因窟内壁上雕刻着数十尊手持各式乐器的“伎乐天人”造像而得名,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伎乐天人浮雕——洞窟南壁、北壁及东壁下层布满伎乐造像,共雕刻有27身伎乐天人,手持乐器达14种之多,涵盖弹拨类(琵琶、箜篌)、吹奏类(横笛、排箫)、打击类(鼓、铙钹),甚至包含已失传的古乐器“义嘴笛”,完整呈现了北魏宫廷与佛教仪式中的乐队组合。</p><p class="ql-block"> 这些伎乐造像姿态灵动,或坐或立,衣袂飘举,既展现了北魏佛教艺术的生动性,又真实记录了当时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部分乐器(如箜篌)源自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与本土乐器共同出现在佛教造像中,为研究北魏音乐制度、乐器演变提供了唯一的视觉实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中的“指挥式伎乐天”雕像。</p><p class="ql-block"> 它是音乐窟伎乐群像的核心,姿态夸张,双臂高举作指挥状,面部神情激昂,仿佛在引领整支乐队演奏。其周围环绕着持琵琶、箜篌、横笛等乐器的伎乐天,共同构成了北魏时期佛教乐舞的生动场景,是研究古代音乐指挥形式与佛教乐舞艺术的珍贵遗存,体现了云冈石窟在艺术表现上的灵动与写实风格。</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16至20窟是早期“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开端,由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建造,具有雄浑古朴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16窟(立佛洞)——主佛为释迦牟尼立像,高约13.5米,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清秀,姿态挺拔,体现了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洞窟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窟内四壁雕有千佛,与主佛形成呼应。</p><p class="ql-block"> 第17窟(弥勒三尊洞)——主佛为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5.6米,头戴宝冠,神情庄重,两侧胁侍菩萨姿态优美。该窟造像展现了北魏早期造像的雄浑气势。</p><p class="ql-block"> 是昙曜五窟中造像保存相对完整的洞窟之一,为研究早期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第18窟(立三佛洞)——主佛为释迦牟尼立像,高约15.5米,身披通肩袈裟,衣纹厚重,右手施无畏印,周围环绕着弟子、菩萨等造像,层次丰富。</p><p class="ql-block"> 佛的东侧弟子群像雕刻细腻,人物神态各异,生动展现了北魏早期的雕刻技艺。</p><p class="ql-block"> 第19窟(宝生佛洞)——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约16.8米,是昙曜五窟中最高大的佛像之一,佛像面容威严,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洞窟分前、后室,后室主佛高大,前室有小佛龛,形成鲜明的空间对比。</p><p class="ql-block"> 第20窟(白佛爷洞)——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约13.7米,因前壁崩塌,佛像露天,更显雄浑壮观,是云冈石窟的标志性造像之一。</p><p class="ql-block"> 其造像风格对后世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经典范本。</p><p class="ql-block"> 这五窟共同构成了云冈石窟的开篇,以其宏大的规模、雄浑的造像风格,展现了北魏王朝对佛教的尊崇,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