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记忆模糊。但,有关枪的印记却时不时的在脑际掠过,挥之不去。这大概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p><p class="ql-block">从小父亲给我买的两个玩具让我记忆犹新,那就一把左轮手枪和一支气动步枪。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那可算上奢侈品了。枪,是我爱不释手的伙伴。稍长大之后,我就用家里的篾刀菜刀镰刀,把废旧的木板削砍成手枪。到挖渠道的地方,把块状黄泥块搬回家,削雕成驳壳枪。用废纸玩纸折游戏时的产品,也是子弹带和纸手枪。</p> <p class="ql-block">后来还自制火药枪。那时农村的老旧墙壁上,长有粉白色的墙硝。我们将墙硝刮下来,用瓦片放在火缽上烤干磨细,再弄一些木炭磨细烘干,然后去生产队的仓库里弄一点硫磺粉磨细,将三样东西混在一起,就是炸药。把炸药装在子弹壳内,用木头塞住弹口,在事先锯开的小孔上插上鞭引。点燃引爆,砰的一声,木塞就飞得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娱生活非常匮乏,能看上的露天电影,除了《地道战》就是《地雷战》,不是《小兵张嘎》就是《鸡毛信》,都是些打仗的电影。读的有限的几本小说和连环画,诸如《林海雪原》、《烈火金钢》、《南海怒潮》、《平原枪声》、《他们也在战斗》等等。都是战争题材。</p><p class="ql-block">读高小和初中阶段,正值中(国)苏(联)交恶,体育课改为军体课,经常背着小背包,戴着柳枝帽搞拉练。学的是打背包,练的是投刺刺。社会上的标语,到处是“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个时候,家家都要挖防空洞,就像战争马上就要来临。我记得我们家的防空洞就挖在屋后的树林里。父亲把防空洞挖成两米多深的弯曲形状,据说是为了防原子弹,上面用树杆树枝作支架,然后覆盖上约两尺厚的泥土。开始小朋友们在那做游戏,以后就积水塌陷了。</p> <p class="ql-block">援越抗美的那段时间,还时不时的召开大型群众集会,声讨美国主义的滔天罪行。</p><p class="ql-block">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引导,文艺的宣传,全民皆兵的思想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上高中的时候,我接触到了真枪。那是1972年春,学校为每个班发了大约十支步枪,主要是日本的三八大盖和汉阳造。枪的口径是7.9毫米,俗称七九式步枪。这些枪来源于区直机关单位。那个时候,一些重要的部门都有枪,如银行、棉花收购站、供销社等单位都有不同数量的步枪。后来才得知,这些单位只有枪,没有子弹,主要起威慑作用。</p><p class="ql-block">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天天玩枪,先是拆枪擦枪,我们把三八大盖和汉阳造的每一个零件都拆开再组装,甚至把枪栓也全部分解开。然后就是练习瞄准,靶是胸环靶。当过兵的张老师用瞄准镜架在枪上,一个一个的指导我们缺口对准心,直到检验合格。</p> <p class="ql-block">训练结束后,就是集中实弹射击。我记得靶场设在阮家台河堤边旳农田,射击点离靶台75米。共有十个靶台,进行卧姿射击。每个射击位有一个教官。射击所用的枪就是我们训练的那些武器。我进入射击战位以后,将三发黄橙橙的子弹压入枪膛。教官告诉我,瞄准的时候稍稍偏右一点。抵紧肩轻贴腮,按照要领我准备射击。砰的一声,有人开枪了。我也迅速的扣动了扳机,拉栓~退壳~上膛,在一片噼哩啪啦的枪声中,我打完了属于自己的三发子弹。放枪起立,我对面的靶台报来射击成绩,八环、九环、十环,优秀。这是我第一次实弹射击的成绩,心里很高兴。有的人三颗子弹全部脱靶,报靶员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大圆圈,吃了个大烧饼,零分。那种老式步枪后坐力很大,肩膀好几天都有点隐隐作痛。</p> <p class="ql-block">这种真枪实弹的训练如果放到现在,那可不得了了。一定会有一个个方案,一个个预案。登记检查验收那肯定严丝合缝。可当时就是那么的自然顺畅,一切都无拘无束。可见当时人们处世心态和政治觉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p> <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回到农村,我当上了武装民兵。在农村18~45岁的人都是基干民兵,生产大队设有民兵连,配有连长和指导员。生产队设民兵排,配有排长和政工员。我是本排的政工员。一个人民公社建一个武装民兵连,我们大队就是本公社的武装民兵连,配发了八支枪,相当于一个班的武器配制。每个民兵排发一支枪,每支枪有三个持枪手。我们排是一支汉阳造,俗称牛胯子。枪的口径为7.62mm,这主要是为了适合当时通用子弹的需要。随枪下发的有一根通条和一个小机油壶,没有子弹。我是第一持枪手,枪由我保管,就挂在我的床头。枪成了我的伙伴。我记得四排是一支五四冲锋枪,八排是一挺盘子机枪,上面刻有民国廿八年造字样。</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国家能够藏枪于民,说明政府是人民的,枪是用来对付敌人的。上面把枪发给我,没有让我办任何手续。这是国家对人民的莫大信任。也是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以后又将武装民兵的枪支更换为半自动步枪,说明人民解放军的武器更新了,民兵的武器也就随之更新。分田到户以后(大约是1982年),枪支就收到乡镇武装部统一由专人专库保管了。</p> <p class="ql-block">1973年的金秋十月,正是拔棉杆搞秋播的时节,小板区组织武装民兵集训。我打起背包入驻小板三队,期间有队列训练,瞄准训练,战术训练,投弹训练,最后是实弹投掷和实弹射击。战术训练比较辛苦,有低姿匍匐、高姿匍匐、冲锋和抵近射击。当时我们的肘关节都爬夸了皮,虽然有点疼,但都全然不顾。训练期间晚上还要站岗放哨。有一天归我和海关站下半夜的岗,当时天气有点冷,排长杨元林就把他的夹袄子给我穿上。我们站的是流动哨。白天训练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村口有一棵柿子树,上面挂着两个浅黄色的柿子,离地面很高,一般人都摘不够。那个时候,农村的果树很少,柿子树极为少见。我们就商量把那两个柿子弄下来。借着月色,好不容易把柿子弄下来了。将柿子在衣服上擦了两下,就放到嘴巴去啃,我的妈呀,好涩!柿子没熟,我俩咯咯的笑了。</p><p class="ql-block">实弹射击在阮家台的河堤下进行,和高中打靶是同一个地方。实弹投掷在阮家台的河堤之上。当时有两个教官,一个人发手榴弹,教我们拧开木柄上的铁盖,捅破封口纸,把拉环套在小指上,将手榴弹朝上握着走向投弹掩体。那里有一个教官指挥投弹。掩体设在河堤的顶上,只要把弹投出去,就会顺着堤坡往下滚,风险比较小。</p><p class="ql-block">在村道口的值勤点上,有很多飞过来的弹片,差不多都是指头大小的小方块,由于距离爆炸点很远,都没有杀伤力。</p><p class="ql-block">打靶期间,我做安排去报过靶。我们几个报靶员,每人一瓶浆糊,几条纸,蹲在胸环靶下的掩体内,枪声停止后,随着一串长哨音,我们就钻出来到自己负责的靶前,把打中的环数报给射击台,然后将枪眼用纸糊上,再躲进掩体。</p><p class="ql-block">我还在道口当过安全值勤哨,子弹打在大堤上闷声闷气,有的人打的飞弹从我们的上方飞过,呼呼作响,还有点恐惧。</p><p class="ql-block">集训期间,还学习了土地雷的制作。教官把硝酸铵(化肥)炒干碾细,再把锯末炒干碾细,把两者混在一起加入适量的硫磺拌匀。将硝酸铵与锯末的混合物装进一个土茶壶内压紧,埋入雷管。点燃导火索,瞬间一声巨响。重点是这种硝铵炸药只能用雷管起爆。这和儿时玩的墙硝火药是何等的相似,异曲同工。</p> <p class="ql-block">1973年底,天门县人民武装部举行全县武装民兵的誓师大会。场会是县工人文化宫前的草坪。会议的主题是大办民兵师,纪念毛主席民兵三落实的指示十一周年。大会聆听了民兵师政委龙望友的讲话,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游行队伍从县城老街东门出发,一直走到西门酒厂。队伍以每个公社的武装民兵连为单位,民兵把枪扛在肩上,武装部长把毛瑟枪挂在腰间是每个方队的领队。我们一起迈着不太整齐的步伐,气宇轩昂的进行了武装游行。很多年后都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七亿人民七亿兵,兵民是胜利之本。</p> <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杨集公社农技站工作,公社食堂会计万钧是一名退伍军人,是我的好朋友。一天,他说手里有些子弹,问我能不能弄到枪。我说没问题。我住队的新场二队的武装民兵有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和我关系不错。我们提着枪,找到一个空旷的山坳,将一切布挂在一棵小柏树上,开始了实弹射击。几声枪响之后,听到对面山上有人说话。万钧说不能打了,山上有人,还有两发子弹送给你。</p><p class="ql-block">春节放假,我带着两发子弹回到了老家,心里总是痒痒的。便打听村里谁有枪。得知王其柱同学有支半自动步枪,就去借了回来。到屋后的小河边,瞄准对岸的两个废茶壸,砰砰就是两下,很开心但不解馋。</p> <p class="ql-block">在县农业局工作期间,因工作关系与县检察院的相关人员有一些交结,我便提议搞一次实弹射击。最后在有限的范围内组织了一次实弹射击,一行人来到县武装部打靶场,相关人员拿出子弹和手枪。由训练有素的军转干部叶科长负责,他讲了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拿着上膛的手枪要枪口向下,不能横拿,更不能对着人员。打枪时要握紧,特别是掌根要抵紧,防止枪口在击发时上跳。我用五四手枪打了五发子弹,又用六四手枪打了五发子弹。</p> <p class="ql-block">调到县政协后,政协的领导与县人武部商量,搞了一次实弹射击。经各方面的准备,我们如期进入靶场。这次使用的枪支是全自动步枪,类似于国际上Ak47步枪。每人可打十发子弹。用高倍军用望远镜观察射击情况。</p><p class="ql-block">后来,我有幸到堂弟服役的青海省果诺军分区参观了军马场,看到了成群的战马奔赴放牧场,并骑上了心仪的战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