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文韵映于心

蒲公英

<p class="ql-block">渑池三馆沐秋阳,</p><p class="ql-block">联墨薪传雅韵长。</p><p class="ql-block">凤首初裁凝匠意,</p><p class="ql-block">豹文余绕焕明堂。</p><p class="ql-block">马师授道开新境,</p><p class="ql-block">侯女吟声动热肠。</p><p class="ql-block">最是灯明书卷里,</p><p class="ql-block">承风继脉续华章。</p> <p class="ql-block">七维拆解文心,凤头豹尾传匠意;</p><p class="ql-block">一曲吟哦经典,墨迹如炬照后昆。</p> <p class="ql-block">墨香余韵绕三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九月二十号下午三点,渑池县五十多名学员在文化馆听马河静老师讲课。</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渑池,秋阳正好,风里带着几分清爽的凉意,县三馆内却暖意融融。“联墨双修”公益课堂第十二讲的余温尚未散去,那些关于文字与匠心的絮语,仍在文艺爱好者的心头轻轻回响。</p><p class="ql-block"> 推开三馆的门,看见马河静老师站在台前讲课。他以《文字匠心到生命回响》为题,将小小说创作的奥秘拆解成七大维度,如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凤头乍现”是开篇的惊艳,要像初升的朝阳般瞬间抓住人心;“豹尾余音”是结尾的悠长,需留三分余味让读者细细品咂;“猪肚丰盈”则是文章的筋骨,要用饱满的细节撑起故事的血肉。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将“模仿超越”的路径、“厚积薄发”的耐心、“千锤百炼”的执着一一道来,最动人的莫过于“文字如灯”四字——原来文字从不只是纸上的符号,更是能照亮人心、传递力量的光。</p><p class="ql-block"> 接着 侯海莉老师诵读了马老师的小说《三叉口》。那声音不疾不徐,带着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将马老师的经典作品缓缓铺展。每一个字都像是有了生命,在空气中跳跃、流转,时而温柔如溪水潺潺,时而激昂如浪涛拍岸。在场的人都静了下来,目光追随着声音的方向,仿佛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与文字背后的情感共振。那一刻,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成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一场与文学的温柔相拥。</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落幕了,但它留下的,远不止创作技巧的点拨。马老师的“凤头豹尾猪肚”,是对文字的极致追求;“文字如灯”的理念,是对文学价值的深刻诠释。侯老师的诵读,更是让文字有了温度,让文艺有了更鲜活的模样。在渑池这片土地上,这样的课堂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文艺爱好者的心中,唤醒着大家对传承的思考——文艺从不曾远离生活,它需要有人用心耕耘,有人深情传递,有人执着创新。</p><p class="ql-block"> 走出三馆,秋阳高照,秋风吹动衣角,手中仿佛还残留着墨香。这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文艺盛宴,早已将热忱注入每个学员的心底。未来的日子里,定会有更多人带着这份收获,拿起笔,写下属于渑池的故事,让文字的光芒永不熄灭,让文艺的传承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