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街的一个陈列馆

南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朗孜夏陈列馆简介</b></p><p class="ql-block">“朗孜”藏语,译为光辉的顶峰,拉萨堆龙德庆区某贵族家族名称,</p><p class="ql-block">“夏”藏语,译为府邸,系堆龙德庆区朗孜家族驻拉萨的府邸,位于八廓北街,距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改为朗孜夏列孔,是西藏地方政府主管拉萨政务的机构、司法机关,也是旧西藏在拉萨市内所设的一个监狱,主要是维护林廓街以内的社会治安。税务、宗教活动、商业管理、文化 、卫生、外交、特殊事件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的建筑,最初是朗孜家族的府邸,后成为噶厦政府主管拉萨政务的机构,最终演变为旧西藏时期规模最大的监狱之一。</p><p class="ql-block">拉萨八廓街朗孜夏陈列馆历史与功能</p><p class="ql-block">拉萨八廓街的朗孜夏陈列馆,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藏式建筑,位于八廓北街,南依大昭寺,总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现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和平解放西藏前,朗孜复列孔管理人员有25人,其中审判官1名,管家1名、秘书1名,看守1名、巡逻人员20名,据有关方面在1974年做的调查,这所监狱在解放前平均每年捕捉600名所谓罪犯,其中入狱人员大多为农奴。</p> <p class="ql-block">一层关押重犯,</p><p class="ql-block">二层因禁轻犯和女犯</p><p class="ql-block">三层是审判处和狱卒的住地,其审判官是噶夏政府的四品或五品世俗官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噶夏地方政府后,朗孜夏列孔也同时关闭。</p><p class="ql-block">朗孜夏于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9年正式成立为朗孜夏陈列馆,同年被列为拉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朗孜厦修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建筑位于八廓街北段,南依大昭寺,原为西藏地方政府分管拉萨政务的单位旧址,同时也是旧西藏在拉萨市内所设的一个监狱,由达赖喇嘛直接任命的四品或五品官员充任领导。西藏有名的大学问家更堆群培曾被关押在此。</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噶厦地方政府,朗孜厦监狱随之被正式关闭。1996年朗孜厦被定为“自治区级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不应被忘记,走进朗孜厦,旨在打开历史之门,以史实启示人们重温昔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今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西藏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奋斗。</p> <p class="ql-block">旧社会酷刑下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右脚已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人间地狱,右手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地牢入口,</p><p class="ql-block">有点恐怖,没下去</p> <p class="ql-block">地方“法庭”</p> <p class="ql-block">“法官”审问</p> <p class="ql-block">被审“罪人”</p> <p class="ql-block">无期徒刑者带的脚镣</p> <p class="ql-block">守卫士兵</p> <p class="ql-block">枪械库</p> <p class="ql-block">六号牢房</p> <p class="ql-block">七号牢房</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刑罚制度</p><p class="ql-block">作为旧西藏司法体系的核心,朗孜夏监狱以严酷刑罚著称。据记载,这里年均关押600名犯人,多为农奴。刑罚种类包括挖眼、割舌、抽筋、下油锅等50余种酷刑,刑具如皮拍、木枷、钢丝鞭等极尽折磨之能事。监狱还曾为统治阶层提供祭品和法器,通过残暴手段震慑民众。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占人口5%的统治阶层占有95%的农奴,朗孜夏正是这一黑暗制度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重要人物与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陈列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藏族启蒙思想家根敦群培的展区。</p><p class="ql-block">这位佛门奇僧因批判封建农奴制被关押于此,遭受毒打摧残,出狱后不久去世。</p><p class="ql-block">他的学术著作、绘画和诗歌对西藏历史影响深远,其遭遇成为旧西藏迫害进步人士的典型案例</p> <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与功能分区</p><p class="ql-block">朗孜夏陈列馆采用典型的藏式木石结构,共三层。底层为地牢,层高仅1.5米,关押重刑犯人,天井仅有方桌大小的阳光透入,内部昏暗潮湿,犯人仅能靠接雨水解渴。二层关押轻犯及女犯,设有9间牢房,墙上保留着犯人留下的咬痕和血迹,角落陈列着封扣手脚架、皮鞭、铁球、脚镣等刑具,锈迹斑斑却仍显狰狞。</p><p class="ql-block">三层为审判堂及狱卒住所,</p><p class="ql-block">二层门前设有宣判台,判处仪式后犯人常被绕八廓街示众处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与教育功能</p><p class="ql-block">1996年,朗孜夏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拉萨市政府投入295万元进行系统性修缮,重点解决屋顶渗水和地牢受潮问题,并增设刑具实物、历史图片、双语解说系统等展陈设施。截至2021年,累计接待参观者超12万人次,成为游客了解西藏民主改革历程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参观信息</p><p class="ql-block">朗孜夏陈列馆免费开放,营业时间为09:30-18:30。</p><p class="ql-block">这座隐于八廓街繁华背后的建筑,以沉默的实物和影像,诉说着旧西藏的黑暗与新时代的光明,是每一位到访拉萨的游客不可错过的历史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