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23日,校级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进入第四日,全体学员走进重庆字水中学与三圣中学开展实地参访。通过校园观摩、校长讲座、社团互动等环节,学员们从学校顶层设计、文化构建、特色课程等维度深入探讨了办学治校的实践路径,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观摩中启迪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字水中学——文化引领的办学实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晓梅校长专题讲座《从专业发展走向生命成长》。党晓梅校长以学校10年改革历程为主线,系统分享了如何通过文化重构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面对师资流失、质量滑坡等六大危机,学校以“正心如字,明德若水”为核心凝练文化体系,通过“三个阶段”的战略推进,构建“教师第一、健康第一、质量第一”的价值生态。党校长特别强调,“文化不是口号,而是每一天的呼吸”,学校通过制度赋能、平台搭建、人文关怀,真正让文化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底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圣中学——特色课程的育人探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在潘均校长的带领下观摩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社团与实践分享三圣中学以根书、手工面、大鼓等特色社团为载体,展示的“乡土文化+五育融合”的课程建设成果。潘均校长提出“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赛道”,学校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了“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拓展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焕发新生。学员们现场参与社团互动,深切感受到特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赋能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员暮省:学思践悟行</b></p><p class="ql-block">蒋本刚:字水中学的“文化重生”之路让我震撼。我深刻认识到文化建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系统性谋划。我校虽有一定历史积淀,但文化内涵尚未真正渗透到师生行为中。未来将借鉴字水经验,从校史挖掘、制度匹配、活动载体三方面重构文化体系,让文化从“墙上”走到“心上”。</p> <p class="ql-block">姜太辉:聆听三圣镇学校校长的办学经验分享,我深受触动。同为乡村校长,我深知乡村教育面临的生源流失、师资薄弱、特色缺乏等困境。三圣校长从本土资源出发,构建三层课程体系,发展根书、手工面、大鼓等特色项目,这种立足乡土、勇于创新的做法给了我极大启发。他敏锐捕捉机遇、整合资源、坚定办学方向的举措,更让我明白,乡村教育虽艰难,但只要我们扎根乡土,挖掘特色,创新课程,加强合作,就能为乡村孩子打造一片教育沃土,让乡村学校绽放独特魅力。我将把这些经验带回学校,探索属于我们学校的乡村教育发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张燕:三圣中学的特色课程开发模式为我校破解“同质化”难题提供了思路。学校有历史积淀,但可依托地域资源打造课程特色。我们将深入调研本地非遗、产业等资源,开发“一校一品”课程体系,避免“千校一面”的困境,在差异化发展中形成品牌竞争力。</p> <p class="ql-block">许可:字水中学的“教师第一”理念让我反思农村校师资队伍建设。我校面临教师动力不足、专业支撑薄弱等问题,未来需构建更科学的激励体系:一是设立“名师工作室”激活内生力;二是对接高校资源开展定制培训;三是建立“成长积分制”让教师看到发展路径。</p> <p class="ql-block">王云:两所学校均体现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我校可借鉴字水中学的学段定位策略,夯实基础、特色发展的路径。同时引入三圣中学的社团课程模式,构建跨学段的特色课程链,打通育人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荣维森:三圣中学的“低成本高效益”课程开发令人惊叹。学校资源有限,需精准确立特色方向。我们将聚焦1-2个优势项目深度打造,如将手工面社团升级为食育课程链,融合劳动教育、传统文化、商业实践,实现特色与效益双赢。</p> <p class="ql-block">王伟希:字水中学的改革历程对集团化办学具有启示意义。我校是乡村薄弱学校,将借鉴“一训三风”的体系化构建经验,制定文化共识纲领,同时鼓励教师基于实际开发特色项目,实现“共性传承”与“个性发展”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昌川:字水中学的危机应对策略对我校转型发展极具参考价值。我校正从传统示范校向创新型学校转变,需破解路径依赖问题。将聚焦课程重构、评价改革等关键领域,通过阶段性目标分解稳慎推进变革。</p> <p class="ql-block">苏勇:两所学校立足本土的实践让我有了对学校管理的新认识:应扎根中国文化土壤,未来将在课程中融入更多本土文化模块,如开设“石彩绘”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跨文化理解力。</p> <p class="ql-block">谭莉丽:三圣中学的“多元成才路径”给我深刻启示。参访让我看到一名学校的校长作为“首席设计师”的角色定位。学校发展需要清晰的顶层设计,但更需落地为日常实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文化重构到课程创新,两所学校的实践印证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组员通过今日参访进一步明晰了办学方向,纷纷表示将结合校情转化所学,以文化为根、以特色为翼,推动学校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