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留园秋游记(奇石妙峰篇)

光照摄影

<h3> 留园位于苏州市姑苏区留园路338号,南临留园路,北至半边街,东邻市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西为绣花弄。<br>  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留园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为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以及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br> 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该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br> 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br> 刘恕还特别喜爱名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br> 清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br>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该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系俞樾作《留园记》句)。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br>  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h3> <h3>  留园,截至2022年面积约为20390平方米,集住宅、祠堂、家庵、庭院于一体,代表了清代风格。</h3> <h3> 我把自己本次在留园拍摄的照片按我本人的分类方法整理了一下,分数次与读者诸君分享,希望您能赏鉴并不吝赐教:<br> 第一部分:建筑艺术;第二部分:奇石妙峰;第三部分:水景荷韵;第四部分:盆景老桩;第五部分:精品展示;第六部分:庭院小品……<br> 本篇介绍的是第二部分:奇石妙峰。<br> 您可能很少留意留园有那么多的湖石峰景,那您不妨多化点时间把本篇看完,定会有所收获。<br> 哲人有云: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附庸风雅地添一句:留园里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湖石!<br>  不信您往下瞧!</h3> <h3> 留园以赏石闻名,园内湖石峰景堪称一绝,<br>其中以冠云峰为最。该峰高6.5米,形如春笋破云,色若苍玉凝霜,是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太湖石,兼具“瘦、皱、漏、透”之美,相传为北宋时期的花石纲遗物。<br>  冠云峰左右还立有瑞云、岫云二峰,号称“留园三峰”,共同组成冠云峰景区,周边有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浣云沼、待云庵等建筑和水景,专为赏石而设。</h3> <h3> 下面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冠云峰那为无数人倾倒、折服的英姿雄貌并体会其中的文化意象。继而粗浅地理解以冠云峰等为代表的太湖石如何能超越物理存在,成为旧时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图腾。<br>  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欣赏伴随在冠云峰左右的瑞云峰和岫云峰的“庐山真面目”,领略“留园三峰”的绝世经典名场景。</h3> <h3>  其一,我们细心观摩冠云峰及类似级别的太湖石可体会其“瘦骨嶙峋见气节”的意境。观其瘦劲之姿犹如竹枝摇曳而不折,也似梅枝横斜而有韵。旧时知识阶层人士认为:瘦石之美,在于削尽冗繁留清骨,恰似君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的精神洁癖。这种美学追求说到底便是儒家“克己复礼” 等思想 的物化表达 —— 以清癯之形,守中正之道。当然,现代人要体会到这一层实属不易。</h3> <h3>  其二,我们观摩冠云峰及类似级别的太湖石可体会其“皱痕斑驳藏智慧”的意境。石面沟壑纵横犹如智者额上呈现的沧桑感。石之皱折便是时间镌刻的道德经,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思想 的生命印记。旧时文人雅士摩挲石纹,犹如与历史对话,在凹凸之间触摸文明的年轮。而今我们游园时只能远观冠云峰,不得近视,更不准摩挲触摸,所以仅可大而概之了。</h3> <h3>  其三,我们观摩冠云峰及类似级别的太湖石可体会其“漏透空灵显境界”的意境。石窍通灵,光影流转,暗合道家“虚实相生”之妙。漏透之境,恰似庄子“虚室生白” 的精神空间 —— 破除执念,方能照见本心。这意境太深奥了,我等凡人无法体会,所以游客诸众用相机、手机对着冠云峰等咔嚓几下表示走过路过没有错过就跟着导游奔向另一景点了。</h3> <h3>  其四,我们观摩冠云峰及类似级别的太湖石可体会其“通灵宝玉喻人格”的意境。自《尚书》“怪石”入贡,至《红楼梦》出现“通灵宝玉”,石文化特别是奇石文化贯穿传统的中华文明始终。米芾曾创太湖石观赏“瘦皱漏透”四字诀 ,将赏石升华为完整的美学体系。这种“以石比德” 的传统,本质是将自然之物转化为道德符号,构建起“天人合一” 的精神家园。我们到了留园,在冠云峰及瑞云峰、岫云峰等奇石前多停留一会儿,稍微想想,可能也会产生些许积极效果的。</h3> <h3> 冠云峰等类似级别的太湖石历经千年风雨,表面是嶙峋怪石,内里实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密码。我们面对此类奇石,心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君子,当如瘦石般坚守气节,如皱石般积淀智慧,如漏石般通透豁达,如透石般澄明无碍。<br>  说得抽象一些,这冠云峰等奇石既是凝固的哲学,也是流动的诗篇,更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原乡。我们正在读懂它,这当然需要化些时日,单凭“跟团游”听导游侃这石头看上去像啥像啥肯定是不怎么行的。</h3> <h3> 冠云峰今日的风采,离不开留园两位主人——清代刘恕和盛康的精心打造。<br> 刘恕是留园的第一位主人,他发现了这块奇石,将其命名为“冠云峰”,寓意“冠绝云天之峰”。他并未简单地将石头摆在园中,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个微型景观系统:前方挖一小池,倒映石影;后方植几株古木,衬托石势;左右配以低矮建筑,形成对比。这种布局暗合“主山客水”的传统山水画构图,使一块石头呈现出“一峰则太华千寻”的意境。<br>  几十年后,盛康购得留园。他深谙“以小见大”的造园哲学,对冠云峰区域进行了改造。他在冠云峰两侧添加了“瑞云”、“岫云”两座辅峰,形成“一主二从”的格局;又在峰前修建“浣云沼”水池,使石峰倒映水中,虚实相生;更妙的是,他设计了一条蜿蜒小路,让人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冠云峰,每一步都有新发现。<br></h3> <h3> 留园内至今还保存有刘氏寒碧庄时所集印月、青芝、鸡冠、奎宿、一云、拂袖、玉女、猕猴、仙掌、累黍、箬帽、干霄等十二奇石。在旧时东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现。留园的山石玲珑多姿,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爱石、藏石、品石、咏石、画石的石文化现象。<br>  下面,请您跟随我的视角,去观摩一下留园内更多的奇山妙峰并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如果有可能,也接受一些有关太湖石的基础知识,以便在您下次到苏州园林去转转时能看出更多的“石道”。</h3> <h3>  欣赏留园内的的太湖石,是一场今人与古人的对话,也是人与自然共鸣的艺术体验。它不仅仅是看一块石头,更是品味一种哲学、一种审美和一种匠心。</h3> <h3>  我们在留园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块石头。在旧时文人雅士心目中,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奇石妙峰是浓缩的宇宙,是中国文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思想的极致体现;它体现了一种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抽象和空灵。石头上的孔洞象征着“虚”与“实”的转化,体现了“道”的玄妙;它还体现了文人精神:古代文人雅士视石为友、为师。太湖石的“瘦、皱、漏、透”等特征象征着旧时文人所推崇的清高、风骨、通透和坚韧的品格。<br></h3> <h3> 我们到留园等处观赏奇石妙峰要初步了解或基本掌握核心的审美标准:“瘦、皱、漏、透、丑”等,这是欣赏奇石妙峰的基本法则,也是鉴评其优劣的标尺。<br> 所谓“瘦”主要是看其整体形态是否挺拔俊俏,孤峙无依,有迎风玉立之势。我们可以远观其轮廓。好的石峰应如一位清癯的隐士,线条清晰,不臃肿笨拙,充满骨感美和动态感。<br> 所谓“皱”主要是看石体表面的纹理和褶皱。我们可以近观其细节。石峰表面应沟壑纵横,起伏不平,如同历经千年风霜的皮肤或山水画中的“皴法”。这种纹理赋予了石头沧桑的历史感和丰富的质感。<br> 所谓“漏”主要是看石体是否有倒挂的涡洞,雨水能从中顺利流走。我们可以观察石头上部的涡洞是否与下方的孔窍相通。它体现了石头的“呼吸”和“循环”,增添了一种巧妙的趣味性。<br> 所谓“透”主要是看孔洞是否贯穿石体,前后通透,这是最神奇的一点。我们可以试着透过石头的孔洞去看另一侧的景物,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孔洞如同取景框,将远处的亭台、花木、天空框成一幅幅活的画,极大地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和深度。<br>  所谓“丑”主要是看其形态是否怪异奇崛、超脱常规,打破对称与平庸,以一种不合常态的方式展现出更强的艺术张力和想象空间。<br></h3> <h3> 我们在留园等处游览时可以多角度、多感官体验奇石妙峰的引人入胜之感。<br> 我们要做到动态游览,移步换景,不要静止地看,要绕着石头走,从不同角度观察。石头的形态会随着您的移动而改变,时而像猛兽,时而像仙人,充分激发您的想象力。<br>  我们要善于透过石头的“漏”和“透”等特征去框景、借景,用心观察石孔中框出了怎样的画面,这既是园林造景的核心手法之一,也是游览者体验奇景的用效途径。<br></h3> <h3> 我们在留园等处观赏奇石妙峰时要做到结合环境,整体欣赏。因为太湖石从不孤立存在,要把它与其周围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如:<br> 与水搭配:水是太湖石的镜子和灵魂。留意石在水中的倒影,一实一虚,如梦似幻。<br> 与植物搭配:石旁常植有芭蕉、翠竹、藤蔓等。植物的柔与石头的刚形成对比,植物的生机与石头的恒久相互映衬。<br>  与建筑搭配:作为窗前的对景、廊旁的配景,石头是连接建筑与自然的过渡与点睛之笔。<br></h3> <h3>  我们在游览留园等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亲手触摸石体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在一些可以亲近的立峰前,我们可以轻轻用手触摸,感受其“皱”的质感,冰凉粗糙的触感能让人更直接地感受其岁月痕迹。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它像什么?是动物、人物,还是山水画卷?<br></h3> <h3> 留园的奇石妙峰具有深远的艺术意境,它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欣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br> “咫尺山林”的缩影:古人通过观赏一块奇石,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山水游历。有些奇石的孔洞如山中洞穴,皱褶如峡谷沟壑,挺拔的姿态如巍峨山峰,是“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造园理念的集中体现,在方寸之地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深远意境。<br>  “天人合一”的哲学:太湖石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思想的极致体现。它既是自然亿万年雕琢的艺术品,又经过人文的精心选择和布局,完美融合了自然美与人工美,体现了中国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br></h3> <h3> 我们在欣赏留园等处的奇石妙峰时可以亲身感受到深厚、悠长、完整的历史与文化的传承<br>  留园的奇石妙峰历经数百年,凝聚了多位园主的心血和文人雅士的情怀。从明代徐泰时到清代盛康、盛宣怀等,历代园主都为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情感和艺术追求,使其成为一件活的历史文物。<br></h3> <h3>  留园等处的奇石妙峰是旧时文人精神的象征:在旧时文人雅士眼中,奇石象征着永恒、稳定以及清高、风骨的品格。奇石妙峰不仅是一处处景观,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物化体现,吸引着人们驻足品味,与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h3> <h3> 我们都是身处快节奏时代的现代人,在游览留园等处时该如何“读石”?如何欣赏冠云峰等古代艺术瑰宝?专家学者建议:<br> 首先,要慢下来。站在冠云峰等奇石妙峰前,不要急着拍照打卡,而是静下心来,用眼睛抚摸它的每一道纹理,感受它的气韵。<br> 其次,要动起来。绕着特定的奇石妙峰走一圈,从不同角度观察它。我们可能会发现,正面看如擎天一柱,侧面看似仙女起舞,背面又成老僧入定。这就是太湖石“面面可观”的特点。<br> 再次,要有联想。看着那些孔洞和皱褶,想象它们是山中的洞穴和峡谷,是风云变幻的痕迹,是时间长河的印记。让想象力带着你我穿越时空。<br>  最后,要有感悟。我们不妨尝试着思考为什么古人如此钟情于石头?因为在他们眼中,石头是永恒的象征,是天地精神的凝结。通过赏石,他们与自然对话,与宇宙共鸣。<br></h3> <h3>  所谓“留园三峰”是指冠云、岫云、瑞云,它们都是太湖石,置石在盛康留园时期。所谓“寒碧庄十二峰”是指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其中十一峰为太湖石,唯有干霄峰为斧劈石,置石刘恕寒碧山庄。其他较为知名的还有石林小院中的独秀、晚翠、段锦、竞爽、迎辉五峰及拂云、苍鳞二支石笋,也是刘恕寒碧山庄时期建造。不知您游园时注意到了没有?</h3> <h3>  留园等处的奇石妙峰其材质多为太湖石,太湖石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的碳酸盐质岩石。因其长年被水浪冲击,石灰岩表面及内部形成许多漏洞、皱纹、隆鼻、凹槽。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洞纹鼻槽的石灰岩组合成太湖石。其质地坚硬,可少量吸水,稍具脆性。太湖石有水、旱两种,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以黄色的更为稀少。</h3> <h3>  太湖石的质量必须具备瘦、皱、漏、透、清、顽、丑、拙等特点。“瘦”就是太湖石体态苗条、迎风玉立;“皱”就是太湖石凸凹褶皱,千奇百怪;“漏”就是太湖石孔穴贯穿,四面玲珑; “透”就是太湖石纹理纵横;“清”就是太湖石要具有阴柔之态;“顽”就是太湖石要具有阳刚之体;“丑”就是太湖石要奇特;“拙”就是太湖石要浑朴。</h3> <h3> 太湖石主要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但中国的碳酸盐岩地质分布区很广,在适宜的构造、岩石和水文地质等条件下,所形成的碳酸盐岩石与江苏太湖石的造型、肌理、结构都非常相似。所以人们把太湖地区以外因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碳酸盐岩也称为太湖石。这是一种广义的太湖石。<br> 广义的太湖石在安徽的灵璧、巢湖,广东的英德也有产出,除此之外, 长江以北的地区也有产出,如河南、山东、河北、湖北、辽宁等地皆有所产。<br>  产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地区的房山太湖石,河北保定唐县一带的太湖石,因其形、其质均类似于太湖石,有人称其为北太湖石。</h3> <h3>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之一,以造型取胜,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其应用包括特置石峰、花台布置、厅堂踏步、亭前台级、山石几案、引石点缀,以及嵌壁叠石等。</h3> <h3>  太湖石适合叠山造景,我们所见江南古典园林里的假山多采用天然的太湖石石料,不加雕琢,模拟自然山水, 经艺术构思,用特殊的技法以获得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美化环境,供人们观赏。<br></h3> <h3> 留园内的太湖石景观有一种名为“特置石峰”,分为:<br> 群置。就是将数块太湖石进行自然和富有变化的排列,作为一个群体来表现。要求石块大小不一,疏密相间,高低变化,有呼有应。群置可以有主题,作为独立的一组景观来表现,也可以仅起挡土护坡、延续山势、点缀布置的作用。<br>  散置。就是将多块大小不同的太湖石依照地形或配景要求做若断若续的自然散放,并且相互呼应,具有散的特征和整体的观感营造出模拟的山林景致。<br></h3> <h3> 太湖石色分白、青而黑、微黑青三种,石坚而脆,敲之有声;其质纹理纵横,脉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经水冲击形成缝、穴、洞,有的窝洞相套,玲珑剔透。石以高大为贵,适宜布置于厅堂前,置之奇卉异木下,罗列园林广榭中,为叠石缀山的首选之材。<br>  现为保护生态环境,已禁止在太湖西山开采原石,真正原产的太湖石数量极其有限,因此,人们常用“挖到尽头身无价”来比喻正宗太湖石资源的价值。</h3> <h3>  行家对用于园林造景的石材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石质坚而脆,敲之有声者为上品;石面凡多皱、多孔洞,显得古雅者为上品;石之上下、左右、前后比例适当,全景保持均衡,底座平稳,有适当的厚度者为上品。</h3> <h3> 太湖石有水石与旱石之分,其中水石质地更为清润,硬度和密度更大,而且大多面面可观,没有明显的阴阳面,数量非常稀少。<br> 留园等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太湖石峰包括冠云峰等都是山石,有明显的正反面,有的背部多有修治加工。<br>  苏州洞庭西山周边太湖水域中的太湖石,质地坚质硬朗,有的附着有浮雕状的硅质岩结构,少见瘦皱透漏之姿,尤其是石表大多带有水浪、鱼鳞纹状的肌理。</h3> <h3>  由于篇幅有限,我在留园拍摄的奇石妙峰于此篇中仅提供了很少一部分,文字也是话不尽意。读者诸君若对此有兴趣,可亲自到留园一游,以一睹奇石妙峰之精彩!</h3> <h3> 综上,留园在奇石妙峰方面具有精妙的庭院布局,以“留园三峰”为例:留园并未将冠云峰孤立放置,而是为其精心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观赏系统,堪称古代“场景设计”的典范:<br> 水景映衬:峰前设有水池“浣云沼”,清澈的水面倒映出石峰的秀姿,一实一虚,如梦似幻,丰富了景观的层次,也赋予了静态的石头以动态的灵性。<br> 建筑围合: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在功能上提供了多角度的观赏点,其深色的屋顶和精美的轮廓也与浅色的石峰形成了色彩、质感、线条上的鲜明对比,共同将冠云峰衬托得更为高大凌空。<br> 配峰呼应:冠云峰两侧辅以稍低的“瑞云峰”和“岫云峰”,形成“一主二从”、左右对称的格局,如同众星捧月,突出了主峰的统帅地位,构成了一个和谐而有节奏的石峰群落。<br> 总而言之,苏州留园的太湖石景观,以冠云峰为代表,其魅力在于:<br> 单体形态:完美契合“瘦、皱、漏、透”的古典赏石标准,是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br> 整体设计:通过水景、建筑、配峰等元素的精妙组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观赏空间,体现了极高的造园艺术。<br>  文化内涵:超越了物质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人精神,是“天人合一”理念和“咫尺山林”意境的集中展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