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仪式改革的春风己在农村萌动

张先和

<p class="ql-block">  农历9月25日,因脑梗瘫痪十年的姐姐走完了九十年的人生旅程,在衡阳县井头镇皇城村台上组自己家中安祥离世。</p><p class="ql-block"> 姐姐育有三男二女,个个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堪称“人中龙凤”:有在律师界从业几十年的高级律师、法学研究生导师;有在教育界从教四十春秋的高级教师;有在建筑行业领军人物工程师、项目经理;有从事公安派出所工作的政法人员;有在商界领域的成功人士。在乡亲们的的眼中,这样的家庭无疑是当地“望旅”。而姐姐的丧事本以为会循着老辈传下来的规序办得热热闹闹,规规矩矩,却没想到子女们和有关亲戚决定,采用新老办法结合方法,打破了传统旧制殡葬方法和仪式,让殡仪办成了移风易俗“新样榜”。</p><p class="ql-block"> 主要在四个方面打破湘南地区旧的束缚,让乡亲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便利与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将传统的“脕上家祭”改为“白天召开追悼会”。</p><p class="ql-block"> 按照农村老规序,老人去世后,在发丧送上山前一天睌上要搞“家祭”、“客祭”,而且要在半夜开始进行,到天刚亮结束。流程烦琐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礼生先写好家祭、客祭的祭文(统一格式,只改姓名称乎),孝子女全跪在灵前,礼生拉着哭腔长音读一遍家祭祭文,再按辈分大小读客祭。上客祭者垵施仪者号令:去白、洗手,下跪、上香、献爵、读文。然后丢红包(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元)。在上笫五堂客祭时再读一遍家祭祭文,因为第六堂不吉(六堂六堂,眼泪汪汪),用家祭代替。上完客祭后,再最后读一遍家祭。一堂祭上完,就是几个小时。孝子女要长期跪伏灵前不起身。还要侄儿代祭,跟着受罪。孝子女(侄)腰酸脚麻。我父、母逝世时,我和哥就径受过4个多小时拆魔,那时是40多岁,还顶得住。假如是冬天,寒风刺骨,会冻得浑身发抖,就算是天气暖和的季节,跪在地上几个小时也让人难受。特别是高龄父母,儿女都是60多岁的人,跪久了实在吃不肖,不跪又说是不孝,往往上祭未搞完,孝子就病倒了。 </p><p class="ql-block"> 这次姐的子女们商议,旧仪新办,取消家祭仪式,不请礼生,白天召开追悼会进行追思。追悼会定在在历9月28日下午5点半进行,张贴追悼会仪程,预先通知。追悼会由满儿子洪灿单位法学肖博士主持,仪式简单庄严:鸣炮、孝子下跪向母亲三叩首(然后站右手侧边),全体起立向逝者三鞠躬,奏哀乐,默哀三分钟。接着由二儿子洪健声泪俱下读祭母文,字字句句都是对母亲的思念与生平回顾;娘舅家族代表、洪家户族代表先后发言,追忆姐姐的善良与辛劳;大队干部致词,肯定姐姐一生对家庭和村里的贡献;最后由满儿子作为孝子代表作答谢词,感谢所有亲友的陪伴与帮助。整个仪式下来一个小时左右。脕上再不搞家祭和客祭,只安排1至2名子女或近亲在灵堂睡着守灵,播放轻柔音乐寄托哀思。</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改变,好处多多:一是去繁就简,没有过去孝子跪下献爵、献酒等繁琐程序内容,让仪式回顾“缅怀逝者”本质;二是“不折腾人”,孝子不用再跪一晚,可得到休息,亲戚也不用陪着熬夜,第二天大家都有精力好好送别逝者;三是节约成本。过去礼生借仪式狮子大开口要红包,现在程序简化,这笔开销可省下来;四是响应国家号召,移风易俗,伟人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过:“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来寄托来我们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看到仪式都忍不住称赞:“这样改革太好了,既不失庄重,又不折腾人,以后的丧事都应这样办。”</p> <p class="ql-block">二儿子洪健读《祭母文》</p> <p class="ql-block">  二、不接“祭菜”,解了亲戚的“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农村有“娘亲舅大,爹亲叔大”的说法。老人去世后,娘舅家、叔伯家这两房亲戚,必须用抬盒抬着“祭菜”来吊唁(还有媳妇娘家来祭菜的)。祭菜讲究不少:抬盒下面要放8至10碗煮熟的肉鱼鸡(逝者夫妻双全要8个大碗,先丧偶的要10个大碗),一般是全鸡或全肉,或是8砣3至5斤的腿子肉,外加一条鱼、一只鸡,两瓶酒。虽说置办这些成本只要五至六百元,但准备起来格外费劲,因为肉,鸡,鱼都要煮熟,城镇居民没没有这么大的铁锅子来煮。而且生料难备。还要到外面租抬盒,把“祭菜”放抬盒下面梯子里,请两人用长棍抬着走,还要租南伞旗号,敲锣打鼓,没有十多人以上是不行的。路远的还要租货车送,天太热时,几天折腾,祭菜都变味了。人也搞得手忙脚乱。</p><p class="ql-block"> 这次姐姐家子女决定不上家祭,客祭,所以决定不接“祭菜”。因为祭菜是为了脕上上祭时用的。家祭就上主人家祭菜,娘舅家、户族上客祭时桌上就摆上娘舅家、户族家族祭菜,一般亲戚客祭就不换祭菜了。橱师手忙脚乱端菜送菜,所以上祭橱房的红包必不可小。</p><p class="ql-block"> 由于不接祭菜,亲戚都松了一口气,大家却能安心来送老姐最后一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络简单祭菜,与湘南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三、不唱大戏,不“哭灵”,不“炒粮、撒花”要彩头。</p><p class="ql-block"> 以前,有些有钱人家里死了人,要请请县戏班子唱戏,有的连唱几天,把“丧事”当“喜事”,喜乐逗笑。记得九十年代初,县司法局一个副局长病逝,家人请县花鼓戏团退休的团长曾祁阳唱戏,后哭灵时跪在台上唱哀川哭皮,泪流满面,场面感动,百客恸容,主人送688元,当场折封数哭灵酬金。现在县花鼓戏院解散,就请洋鼓洋号乐队。洋号队吹号、唱歌、演小品、哭灵、讨彩头一条龙服务 ,一堂洋鼓洋号队8至10人,大多是女的,来一次就要4至5千元不等。而帮主人“哭灵”和对亲戚讲好话的彩头红包钱在外。哭灵时洋号女演员披白拖头,匍伏在地,孝子女赔跪,演员拖着哭腔伤心嚎啕大哭,也唱哀调,唱死者生平,伤心流泪,一般哭10至20分钟,主人给红包八百至一千不等,也当众数钱,如嫌少,还喊着“添起,添喜”的好话,不得己又加一些。然后又有演员把逝者亲戚名单争出来,对每个人唱一段祝福语,讨要红包,每人几十至百元不等。一唱就是一个多小时。早几年我到洪市一个刘姓逝者家吊唁,亲戚较多,主人就先把侄、甥、表等亲类分别包红包给洋号队,主持者直接按类宣读几个人名字,唱几句好话,减少讨彩头时间。</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讲好话要红包的就是和尚或师公在出殡先天上午的“炒粮、撒花”,要求孝子女持线香和白纸晃子跟着他围着灵柩转圈,师公们手持团盘,内放米谷,花朵,线香,口中念念有词,说是给逝者送粮,送花。最后就对甥,侄等脕辈个个喊上前,他讲好话祝福,再数红包。我父、母逝世时,这些“道人们”就搞过。不但亲戚浪费钱才,孝子们也转、跪得得头昏眼花,最后还得数红包。叫拿钱讨苦吃。</p><p class="ql-block"> 姐姐这次殡仪取消了“炒粮、送花”这一烦琐程序。洋鼓洋号只吹凑,演小品,唱歌,不“哭灵”,不准唱好话讨彩头,先讲好价格,一锤定音。这一改革,孝子心安,亲戚称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取消了“打赤脚、持短棍”的陋习,让孝道回归“真心”而非“形式”。</p><p class="ql-block"> 按照老习惯,孝子孝女送殡时必侦“打赤脚”,说是为父母“”改过”,手里还拿着一根2尺长竹棍,躬着身子走路,说是“向逝者谢罪”。夏天地面滚烫,赤着脚在地面上能烫出泡,冬天地面结冰寒冷。赤脚冻得钻心痛,就算是春秋之季,路上小石子、残渣和刺也易划伤脚。这样做法,与其说是尽孝,不如说是折磨人,不少孝子送完殡,脚板磨烂出血,拿活人给死人出气。当然这些要求提出一般是父族长辈或娘舅家长辈,孝子不尊不行。</p><p class="ql-block"> 这次长辈们与时俱进,子孙们不用打赤脚,持短棍送殡上山,而可以穿着整洁的衣服,伸直身子送母亲最后一程。没有形式上的折魔,大家反面更能沉下心来缅怀母亲,那份对逝者的思念的思念比任何形式都来得真切。正如老话所说:“孝子床前一杯水,胜过坟前万堆灰。”生前好好奉养,死后真心缅怀就是行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殡葬仪式的改革,只是农村移风易俗的“简单起步”,但却象一缕春风吹暖了乡亲们的心。它之所以值得推广,不仅因为贴近农村的实际,解决了乡亲们的烦心事,更是顺应了国家殡葬改革的政策方向,契合了“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时代要求。相信随着文明的进步,殡葬仪式的改革会逐渐深入,让文明节俭、庄重温馨办丧事新风在农村更多地方落地生根,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姐遗象</p> <p class="ql-block">内孝堂。</p> <p class="ql-block">外孝堂</p> <p class="ql-block">孝子站右侧,二儿读《祭母文》</p> <p class="ql-block">返悼会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