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摘要</b></p><p class="ql-block">本文从现代哲学和中国哲学易经的角度,深入探讨太极拳修炼中松与紧的关系。明确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紧的体现部位与方式,揭示太极拳松紧辩证统一的本质,为太极拳习练者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精髓,提升习练水平。</p> <p class="ql-block"><b>关键词</b></p><p class="ql-block">太极拳;放松;紧;现代哲学;易经</p> <p class="ql-block"><b>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健身和技击价值闻名于世。“松松松太极功”等说法强调了放松在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性,但从哲学角度看,松与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太极拳修炼中,理解何处要紧以及松与紧如何协调,对于习练者掌握太极拳的真谛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b>二、太极拳中松与紧的哲学内涵</b></p><p class="ql-block">2.1 现代哲学视角下的松与紧</p><p class="ql-block">从现代哲学的矛盾论来看,松和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同时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既对立又统一。在太极拳中,没有绝对的松,也没有绝对的紧,松与紧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当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紧的因素也潜在其中,反之亦然。</p><p class="ql-block">2.2 易经哲学视角下的松与紧</p><p class="ql-block">中国哲学易经强调阴阳的平衡与转化,有阴必有阳,对应到太极拳中就是有松必有紧 。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太极拳的劲力变化也遵循这一规律。松为阴,紧为阳,松与紧的交替变化构成了太极拳独特的运动形式。</p> <p class="ql-block"><b>三、太极拳修炼中紧的体现部位与方式</b></p><p class="ql-block">3.1 梢节之紧</p><p class="ql-block">在太极拳中,梢节包括手指、脚趾等部位。虽然整体强调放松,但梢节在某些时刻需要有一定的紧意。在出拳时,手指要微微内扣,形成一个自然的弧度,这种紧并非僵硬的紧握,而是一种似松非松、似紧非紧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传递劲力 。在“搬拦捶”这一招式中,出拳时手指微微内扣,掌心微含,这样的紧意可以使拳头更加稳固,增强打击的力度和准确性。</p><p class="ql-block">3.2 关节之紧</p><p class="ql-block">关节在太极拳运动中起着关键的连接和传动作用。在一些动作转换过程中,关节需要适度的紧来保证动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在做弓步转换时,膝关节要微微内扣,踝关节要保持稳定,这种紧能够使下盘更加稳固,为身体的发力和移动提供坚实的支撑。但这种紧同样要以放松为前提,不能过度僵硬,否则会影响动作的灵活性和流畅性。</p><p class="ql-block">3.3 意念之紧</p><p class="ql-block">意念在太极拳修炼中至关重要,它贯穿于整个运动过程。当习练者专注于某个动作或某个劲力的运用时,意念会自然地集中,这种集中体现为一种紧 。在练习“云手”时,习练者要将意念集中在手臂的运转和身体的协调配合上,这种意念的紧能够引导身体更好地完成动作,使劲力更加顺畅地传递。意念的紧并非紧张焦虑,而是一种高度的专注和警觉,能够敏锐地感知身体的状态和外界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b>四、松与紧的协调在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4.1 实现劲力的顺畅传递</p><p class="ql-block">松与紧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太极拳劲力顺畅传递的关键。放松的身体能够使劲力更好地从根节(如腿部、腰部)发起,通过中节(如躯干、手臂),顺畅地传递到梢节 。适度的紧能够在劲力传递过程中起到加强和引导的作用,使劲力更加集中、准确地作用于目标。在“懒扎衣”的挤劲运用中,身体先放松蓄力,然后通过手臂和身体的适度紧,将劲力向前挤出,实现劲力的有效释放。</p><p class="ql-block">4.2 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p><p class="ql-block">合理的松与紧能够使身体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可以使身体更加舒展,动作更加流畅;而适度的紧能够在需要时及时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劲力,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在太极拳的转身动作中,身体在放松的基础上,通过腰部和腿部的适度紧,实现快速、灵活的转身,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p><p class="ql-block">4.3 增强太极拳的技击和健身效果</p><p class="ql-block">从技击角度看,松与紧的巧妙运用能够使习练者在应对对手时更加灵活自如,实现“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在对手发力进攻时,先以放松的状态承接来力,化解对方的劲力,然后通过适度的紧瞬间发力反击。从健身角度看,松与紧的交替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和关节的力量,调节身心状态,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b>五、结论</b></p><p class="ql-block">在太极拳修炼中,松与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身放松并不意味着没有紧的存在,梢节、关节和意念等部位在适当的时候需要体现出紧意 。松与紧的协调配合对于实现劲力的顺畅传递、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以及增强太极拳的技击和健身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习练者应从哲学的高度深刻理解松与紧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体会松与紧的运用,从而更好地掌握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的精髓,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和身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b>六、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1]肖明,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2]顾留馨、沈家桢,陈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p><p class="ql-block">[3]唐·梁丘子等著,黄庭经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p><p class="ql-block">[4]明·尹真人高弟撰,性命圭旨,中央编译出版社;</p><p class="ql-block">[5]竭宝峰主编,周易全书,辽海出版社;</p><p class="ql-block">[6]陈正雷著,陈式太极拳全书(山、下卷)人民体育出版社;</p><p class="ql-block">[7]马虹,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8]陈照奎传授,马虹整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9]李爱勇编著,黄帝内经,民主与建设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b>七、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张爱习,男,1962 年生,河北省赞皇县人,中国农业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高级太极拳教练,二级武术段位考评员,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师承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王栓斗先生。</p><p class="ql-block">中国农业大学(东区)武术协会发起人,首任武协主席。</p><p class="ql-block">现任石家庄市武术协会陈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三合武术训练基地副主任、宣传部部长兼水上公园传授站站长。</p><p class="ql-block">自 1980 年开始习武,先后师从中国农业大学金玉元教授和京师六合门第二代掌门人马玉清(武术家、中国武术八段)学习弹腿、查拳、岳氏连拳、少林六合拳、器械及对练。</p><p class="ql-block">2002 年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先后跟随刘富华和王栓斗等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太极春秋大刀、太极双刀、太极剑、太极单刀、陈式太极枪、太极推手、太极尺等。</p><p class="ql-block">多年来,一直从事陈式太极拳的普及、传授和研究工作,致力于陈式太极拳与少林六合拳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p><p class="ql-block">近年,主要运用现代医学理论、流体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运动学理论、中医经络理论,研究陈式太极拳的健身机制,研究了陈式太极拳对免疫力、血压、血脂、血糖、尿酸、微循环、心肺功能等的影响机制等,研究了陈式太极拳的防身、护身和技击原理,略有粗浅的体悟,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