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全民炒房到预制菜争议:中国人的资源错配,如何走向合理配置资源?</p><p class="ql-block">(图一)</p><p class="ql-block">一、资源错配的根源:小农意识与“自动不负责”机制如何配置资源?答案的关键在于认清一个本质:消费者是一切投资的终极买单者。这便引出一个核心等式:Σ 投资 = 生产者的资产 = 消费者的负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谁投资谁负责” 是底层规则,而 “对自己负责 = 对消费者负责 = 对市场负责”,正是资本主义体系中一套能够自动运转、实现自动负责的机制。然而,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却存在一个认知偏差:认为“钱是政府印的”。这种认知催生了扭曲的逻辑链条 —— 贷款 = 投资 = 回扣 + 投资 = 回扣 + 工资 + 利润。在这套逻辑下,地方政府、企业与员工都不对投资负责,不对消费者负责,不对市场负责,更不对未来负责。这本质上是一种小农意识的体现,其核心认知便是 “天下都是皇上的,钱是政府印的”。也正因如此,资本主义制度并不适合中国。可现实是,中国又采用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矛盾直接导致“三座大山” 问题不仅未能缓解,反而愈发沉重,中国人身上背负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追根溯源,问题的起点便是 “自动不负责”—— 其他国家的制度能实现自动负责,我们却陷入了自动不负责的怪圈。没人对消费者负责、没人对甲方负责、没人对市场负责,最终必然引发资源错配。</p><p class="ql-block">(图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资源错配带来的后果究竟有多严重?中国国土面积仅占世界 7%,消耗的钢材却超过了战后重建 30 多年的总消耗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人的投资从不考虑盈利与否、成本能否收回,更无视市场规律。就像全民炒房热潮,人们只顾跟风买房,却从不去思考关键问题:“大家都买了房,未来房子卖给谁?企业生产的大量钢材、过剩的钢铁产能该如何处理?企业岂不是都会沦为负债主体?” 即便如此,人们依旧愿意倾尽所有,掏空钱包甚至贷款买房,直到所有人都没钱支撑,市场崩盘才肯罢休。如今很多人说 “中国人不买房了”,其实并非不愿买,而是没钱买 —— 但凡手里有钱,炒房的 “发条” 就绝不会停止。人们不会遵循市场规律,只盲目相信 “他妈(政府)有能力搞定一切”,这便是集体无意识的典型表现。</p><p class="ql-block">(图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始终抱着这样的认知前行,前方必然是万丈断崖。我曾多次提及“什一奉献”,其实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本质上是剔除无效消耗、保留核心价值,如同将问题的 “灰色部分” 去除,留下 “绿色的健康部分”,这种价值能将人从危机中拯救出来,是完全可量化的。中国当前面临的危机,我在《如何把预制菜请出校园》中已有详细阐述,此处不再展开。但有一个关键认知误区必须点破:政府明明背负着大量负债,可中国人却普遍认为“政府可以印钱”,进而产生抱怨 ——“既然能印钱,为什么不分给我们?” 这种怨气的根源,是人们对真实市场运行逻辑的无知。</p><p class="ql-block">(图四)</p><p class="ql-block">在这种必然产生矛盾的结构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的无谓争论便会随之而来。可实际上,这个问题本就不存在非黑即白的答案。消费者将钱存入银行,盲目进行投资,实则是在给生产者制造负债,导致自己与生产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中间的中介环节也越来越多。人们一边想要投资(而投资本身就是在给自己制造债务),一边又想摆脱债务,这无疑是白日做梦。没人能一边制造负债,一边指望 “吹口气就能让负债消失”,更没人能只给别人制造负债,却让自己置身事外 —— 可现实中,所有人都在这么想,这便让问题陷入了无解的困境。</p><p class="ql-block">(图五)</p><p class="ql-block">正因为问题无解,人们才会陷入“谁是好人” 的纠结中,如同京剧脸谱般将人简单划分为 “红脸” 与 “白脸”。生产者被消费者的无序行为 “折磨” 得濒临绝境,消费者却毫无责任感,只管把钱存入银行,或是通过各种公司进行投资,殊不知每一次盲目投资都是在给生产者增加负债。就像近年来的餐饮连锁行业,频繁出现 “两块五”“三毛二” 的低价噱头,新品牌起个奇特的名字,然后疯狂烧钱打造知名度,只为早日上市融资。这种烧钱行为严重打乱了整个市场秩序,而最终的成本,全都要由普通消费者来买单。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商品质量越来越差 —— 因为太多人想走 “捷径”,靠 “劫道” 式的模式挣钱。再看白领群体,天天喊着“搞创意”“做创新”,却从未意识到,这些所谓的 “创意” 不过是在给自己、给他人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陷入相互内耗的循环。由于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消费者只能将怨气发泄到某个具体对象上,至于是西贝还是其他品牌,其实并不重要。人们每天被怨气充斥,必须找到出口,这便是矛盾结构下必然出现的斗争现象。二、工业化与小农逻辑的冲突:为何中国人无法实现共赢?在中国人的小农意识里,根本没有“合作” 的概念。若真有合作精神,西贝这类连锁企业早就该联合起来,替代美团的垄断地位 —— 他们完全可以自行组建平台,吸纳中小商户入驻,整合资源后打包上市。可他们不会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小农意识与共赢逻辑恰好相反。比如两个农民,你种玉米我也种玉米,你种花生我也种花生,这种同质化种植在农民看来 “没有危害,甚至对自己有好处”,其核心逻辑是 “大家种得一样,就不会互相偷窃”。反之,若别人种玉米、自己种葡萄,农民就会担心 “别人一定会偷我的葡萄”。在他们的认知里,“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才能避免损失 —— 因为田地露天种植,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必须防备他人偷窃,所以要和别人保持一致;可若大家都种葡萄,家家都吃不完,自然就没人会去偷了。可工业化遵循的是另一套逻辑:若所有人都生产预制菜、都生产汽车,甚至出现“县县产汽车”“村村炼钢铁” 的情况,那必然会引发灾难性后果,就像当年的 “大跃进” 运动。工业化的核心是分工协作,是通过技术升级将成本转移给机器与设备,实现效率最大化。可中国人始终被困在小农意识里,沿用 “大跃进” 式的思维 —— 认为 “种玉米的人越多,产量就越高”,却不懂工业生产的底层逻辑:如今宝钢一家的钢铁产量就超过 1 亿吨,远超 “大跃进” 时期总产量的5倍。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人始终用错误的小农逻辑看待工业化,秉持“共赢不可行” 的固有观念。若真能打破这种观念,实现共赢,消费者完全可以作为甲方主动招标,建立消费者所有制的万能应用公共市场。借助这个市场,能实现最彻底的万物互联,所有企业的采购系统都将透明可见,采购的原材料、成本构成一目了然 —— 如此一来,企业还敢提供 “两岁的西兰花” 吗?系统会直接触发警报,杜绝此类问题。同时,公共市场作为唯一的交易平台,能让每个人(包括公务员与各级领导)都敬畏消费者的需求。当 “消费者敬畏” 成为社会共识,且互联网上信息能自由传递,领导还敢肆意搞潜规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可农民思维里 “共赢不行” 的认知,却成了推动变革的最大阻碍。说到底,不是中国市场有问题,而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问题。中国的水在化学层面是 H₂O,美国的水也是 H₂O;中国的钢是钢,美国的钢也是钢,可错误的思维认知却让我们陷入对立,无法理性解决问题。人们总在观望 “谁能赢”,却从没想过 “自己可以成为赢家”,宁愿像婴儿一样等待 “大孩子”(如罗永浩般敢于挑战乙方的人)出现,也不愿主动站出来,选择做掌握主动权的甲方。</p><p class="ql-block">三、消费者所有制:甲方思维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出路</p><p class="ql-block">若我们能以成年人的理性视角思考,就该回归根本问题:“如何合理配置资源?” 第一个要明确的问题便是 “信息能否对称?”—— 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信息不透明导致找不到问题的责任方,而答案其实很明确:市场信息完全可以实现对称。信息对称会带来什么结果?投资必然盈利。当投资不再有风险,成为稳定的社会福利,自然会实现全民共享,未来的智能化成果也会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由此引出第二个关键问题:“投资能否必然盈利?” 答案是肯定的 —— 只要消费者联合起来进行投资,甲方通过集体协作开展投资,就必然能实现盈利。因为这种投资模式下,只有生产与运输两项核心成本,且均为可精准计算的成本,能有效剔除广告公司、公关公司、万达这类中间环节的冗余成本。这种结构的改变是根本性的:消费者将以 “自己舒服” 为核心需求,而小镇生活的舒适便捷,显然比大城市的拥挤嘈杂更符合这一需求。要知道,大城市的形态是为 “工业时代的工作需求” 或 “无互联网时代的集中交流需求” 而设计的,如今互联网已构建起 “天空之城” 般的虚拟协作空间,技术可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协同,整个世界的运行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p><p class="ql-block">(图六)</p><p class="ql-block">这种改变的最大阻力,来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始终在捍卫过去的固有认知。比如有人高价买房后,会执着于维护自己 “受害者” 的身份,甚至像吸毒一样沉迷于这种悲情角色;他们既希望自己的房子继续涨价,又想让别人承担房价泡沫的风险,如同 “裹小脚” 的旧俗 ——“我裹了脚,凭什么别人能放开?就算是我女儿,也得跟我一样裹脚”。他们从没想过 “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解决问题”,只关心自己的资产是否保值、个人利益是否受损,所谓的 “爱” 也只是自我安慰的借口,连自己都不清楚是否真的懂得 “爱”。比如对孩子的关心,表面上看似无微不至,实则受农业社会传统意识的局限,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消费者所有制?简单来说,就是让任何一个消费者都能够代表所有消费者的利益。当你能代表人类整体的需求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你便拥有了如同“天子” 般的主动权 —— 所有资源、能源、技术,乃至所有员工的劳动成果,都将围绕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展开。此时,你会发自内心地为技术进步而喜悦,为能源节约而欣慰,为资源高效利用而满足,也会为员工减少无效劳动而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你能降低成本、获得切实的好处。</p><p class="ql-block">正因如此,只有在消费者所有制下,人们才会主动整合最优的技术、能源与资源,自然而然地承担起责任。说到底,消费者所有制的本质,就是通过给予人们实际好处,激发其内在的责任感。当人人都主动负责时,什么会消失?答案是负债。汉字“债” 由 “人” 与 “责” 构成,中国当下之所以负债问题突出,根源就在于 “没人负责”;若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负债自然会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这种负责无需刻意教育,而是一种自发行为 —— 消费者所有制本身就是一套无需外部干预,便能让人自动负责的机制。它不是人为设计的 “空中楼阁”,而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生长出的体系,是我们面对当下困境的必然选择。</p><p class="ql-block">(图七)</p><p class="ql-block">四、从1%资金开始:消费者招标与行业整合的可行性消费者所有制的落地,可从消费者拿出 1% 的资金参与招标开始思考。要知道,中国人 1% 的资金规模就超过 3 万亿元,用这笔资金进行招标,会发现什么?汽车、互联网、餐饮、食用油等 100 多个甚至 200 多个、300 多个行业,都能实现资源整合。要知道,100 亿元足以完成一个行业的整合,这意味着即便是普通人的资金,也足以推动变革。</p><p class="ql-block">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让富人代表自己投资?为何还要让银行拿着所有人的存款盲目投资?要知道,银行若掌握大量资金随意投资,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无效投资,甚至 “瞎投资”。借助消费者所有制,我们就能打开全新的 “甲方思路”—— 消费者所有制,本质上就是甲方所有制、市场所有制,它并非什么颠覆性的创新,而是以最高效的方式,将现有的市场资源重新组织起来。</p><p class="ql-block">(图八)</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